弟子规总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创新成果源头供给促进科技创新成
果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实现方式就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动力源,科
技成果转化就是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并增倍放大的过程。


技创新只有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互为支撑形成全
链条,才能行稳致远。

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技
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新疆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科技创新对经
济发展发挥了重
要作用。

202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GDP)13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 3.4%。

十三五期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

在成交的技术合同中,2020年技术开发合同361项,比上一年增长8.15%,技术开
发合同金额94526.88万元,比上一年增加20.85%,技术交
易额91571.9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27.24%;2020年技术转
让合同61项,有所下降,比上一年递减19.74%,技术转让合同金额19830.7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73.92%,技术交易额18621.2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5倍;2020年技术咨询合同数90项,比上一年3.44%,技术咨询合同金额2660.81万元,技术交易额59.32%,2020年技术服务合同231项,比上一年递减20.89%,技术服务合同金额23110.65万元,比上一年递减29.18%,技术交易额22434.39万元,比上一年递减29.42%。

技术开发50124.67万元,占成交总金额的53.03%;技术转让18630.75,占成交总金额的19.71%;技术咨询2660.81万元,占成交总金额的2.81%;技术服务23110.65万元,占成交总金额的24.45%。

2020年自
治区级科技计
划新立项项目
2349个,自
治区重大科技专项9个,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36个,自治区创新条件(人才、基地)建设专项1003个,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专项1000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已挂牌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9个。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9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17个。


创天地42个,其中:国家级34个。

众创空间64个,其中:国家级24个。

科技企业孵化器30个,其中:国家级10个。

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专项1000个。

自治区级重大科技成果353项,其中自治区级13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38项。

2020年R&D人员折合量14108,比上年增长
2.08%,R&D经费支出615662.3万元,比上年增长
3.96%。

近年来,自治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体系建设、人才
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科
技产出的专利论文过剩,出现科技创新供需结构性错位,一
是科技产出“过剩”与企业需求的技术和成果缺乏之间的结
构性错位,高质量的原始创新成果不足,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二是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创新联系不够强。

仅2019
年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所提升。

本文将从加强创新成果源头
方面进行浅析。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在我国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定义是:“为提高生产力水
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
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
动。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
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
发展,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
径有:一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科研攻关,以项目形
式研发合作。

二是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身力量建设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等。

三是通过协议、招标、技术
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途径进行科技成果交易。

四是构建科
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打造专业化、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成果转化路径
(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足
一是科技产出“过剩”与企业需求的技术和成果缺乏之间的结构性错位,高质量的原始创新成果不足,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二是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创新联系不够强。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还有较大的二次创新空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承受创新风险意愿较低,更愿意以股权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或以项目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现金购买知识产权的较少。

因此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必然出路。

三、强化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加速科技创新造血功能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策源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
载体和平台,金融机构、应用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是
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者
和重要引导推动力量。

高校、科研机构为了规避知识产权风
险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不足;科研人员限于身份、激励、市场和创业风险等原因,积极性不强,
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科研人员和企业就成果市场潜在
价值的判断差异等原因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效益。

(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丰富创新源头活水
基础性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上发力,注重国家高校院所和地方高校院所
之间的联动和优势互补、功能差异,地方高校院所要主动对
接和加强创新联系,与企业联合创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向市场的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

(2)强化高端研发机构引进,为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提供支撑
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引进高端研发机构。

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中心等共建属地
化创新基地,在示范区内部署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等重
大科技专项,建设网络安全、清洁能源、重大疾病、民族特
色食品、民族特色医药、铝基电子材料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化推进大学、研究机
构产学研合作,为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服务提供源头支撑。

(3)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成成果转化承接能

高校、科研院所注重高质量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作用,增强企业衔接原始性
创新成果的技术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也不能很快转化到产业中去,原始创新成果还需要企业
提升研发能力来衔接。

对一些可能形成产业发展动力的创新
成果,企业因为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风险,没有进
一步研究;而这部分不属于科学原创发现,现行考评体系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研究动力,出现原始创新成果搁浅的现象。

(4)盘活科技成果信息库资源储备,推动线上线下科技
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有效对接
构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交流提供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盘活现有资源储备,鼓
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库进行成果加工和
利用,有效衔接好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充分发
挥好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数据的引擎作用。

(5)培育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实现人才和创新红利的
转变
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成果转化课程,从技术转移公共
政策、技术转移实务操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评估评价、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培训,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专业化人才。

重点培养中高级技术经理人和科技成果评价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职业培训和精细化管理,举办技术产权
交易市场培训班以及技术经理人实训班,建立技术经纪人持
证上岗、技术经理人考核、技术经纪人才评价等制度,将高
层次科技服务业人才纳入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支持范围,为新
一轮我区科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的同时,
也为产业创新环境带来新变化。

(6)坚持激励约束并重,激发源头主体创新活力。

1.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对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研人员享受技术合同登
记相关优惠政策有着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技术合
同认定规则》中明确规定凡属于科学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技术政策和技术路线选择的研究的咨询课题和项目都属于技
术咨询合同认定条件。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中明
确规定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人员,可以根据所订立的技术合同,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
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和报酬,
因此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

2.构建激励机制,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对成
果的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以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酬和递延纳税等。

利用职务科
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
的比例奖励。

因此构建创新主体的激励政策,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按照权责
一致、利益共享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制定研发单位、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
或创新团队与所在单位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对进行技术合同登记的科研人员,按
照在成果完成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奖励进行比例奖励,其余收益分配除突出贡献
奖励人员的金额外,其余按一定比例份额进行分配。

把知识产权、横向技术合同、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作为岗位聘用、绩效奖励的重要指标。

刘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