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二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二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0分)
⑴感时花溅泪,————————————。
(1分)
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分)
⑶————————,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1分)
⑷《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分)
⑸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4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她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
一jū ɡōnɡ()。
(2)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ɡ tú bá shè()了二三十年。
(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néng nài(),一切保险。
(4)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二、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去“使”字)
C.建国6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三、语言表达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某人动作或神态的话。
(80字
之内)(4分)
悠闲烦躁颓唐晶莹张皇失措锐不可当低眉顺眼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
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
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
时候还下水游泳。
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
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
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1)大熊猫活动范围是
(不超过60个字)(2分)(2)大熊猫的主要特征
是(至少用2个4字词语回答)(2分)
五、文言文阅读
1.(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
(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
(3分)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虎熟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3分)
【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3分)
六、现代文阅读
1.(7分)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变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
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开篇点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父亲的语言体现父亲乐观自信,鼓励儿子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
C.第②③段叙写家事,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D.第④段两次使用“踌躇”“终于”,反映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但送儿子更重要。
【2】送车一事,父亲本已“说定不送”,原因是什么?但终于决定还是送,原因又是什么?(2分)
【3】“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2.阅读肖复兴的《拥你入睡》一文,完成小题。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
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
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
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
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
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
现在,让你楼着他像楼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惜惜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
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
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
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
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
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
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
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
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
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11)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
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
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
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
(12)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
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
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
(13)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请说出你对第④段中划线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2 分)
【3】简要说说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分)
【4】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4 分)
【5】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
理由。
(5分)
【链接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
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
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
集的封面!"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七、作文
作文(50分)
感觉就是简单的心理过程。
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别人理解的时候,孝敬父母的时候,取得成功的时候,赢得认可的时候,找到知音的时候……感觉往往是开心的。
请以“的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将你要写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江苏初二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0分)
⑴感时花溅泪,————————————。
(1分)
⑵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分)
⑶————————,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1分)
⑷《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分)
⑸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4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案】⑴恨别鸟惊心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⑶谈笑有鸿儒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解析】第(4)属于理解性默写,其它的属于直接性默写。
注意“鸿儒”“髫”“撼”“楫”等的准确书写。
【考点】古诗文名句填空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填空。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要做到准确无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和常出错的字要进行错题整理,以牢固掌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她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
一jū ɡōnɡ()。
(2)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ɡ tú bá shè()了二三十年。
(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néng nài(),一切保险。
(4)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便往往触他之怒。
【答案】(1)鞠躬(2)长途跋涉(3)能耐(4)琐屑
【解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恰当的词语回答,在学习中要多积累词语,多个有心人。
【考点】字形
点评:本题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字形。
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辨识字形要结合语言环境及对词义的理解。
二、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去“使”字)
C.建国6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
(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答案】D
【解析】D项的语病属于前后矛盾,“整整”与“左右”矛盾,删掉其一。
【考点】病句的辨析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病句的常见类型: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前后不一致、句式杂糅等,对这些常见类型要会分析会修改,平时通过练习总结语病类型和做题技巧。
三、语言表达
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某人动作或神态的话。
(80字
之内)(4分)
悠闲烦躁颓唐晶莹张皇失措锐不可当低眉顺眼
【答案】示例:他失业了,家境变得如此颓唐。
他像泄气的皮球,十分沮丧,想起以前的风光,流下了晶莹的
眼泪。
但他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只有努力,家境一定会好起来的。
(2分,每个词语运用合适0.5分,共1分;
修辞手法运用合适0.5分;描写内容、语意连贯0.5分。
超出80字扣2分。
)
【解析】发挥想象与联想,描写某人动作或神态。
注意要从所列的的词语中至少选择两个,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考点】语言表达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为开放性题目。
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积累、运用与综合能力。
发挥想象与联想,紧紧把握主题。
做这类题要注意: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去表达,二是语言上要简明流畅,体现自己的个性。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
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
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
时候还下水游泳。
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
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
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1)大熊猫活动范围是
(不超过60个字)(2分)(2)大熊猫的主要特征
是(至少用2个4字词语回答)(2分)
【答案】(1) 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
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
带活动。
有时常到小溪、小河旁。
(不超过60个字)(2分)
(2) 不喜冬眠、居无定所、爬树高明、听觉灵敏(答对两个即可)(2分)
【解析】从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考点】信息提炼、概括
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的信息提炼、概括。
解答此类题目,熟读材料,理清内容,筛选恰当的信息概括回答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
1.(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
(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
【答案】①想到②睡③一起④只,只是
【解析】“念”“但”为古今异义,做题时注意辨析。
“相与”一起、一同之意。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答案】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
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解析】“如”作为比喻提示词,翻译时注意比喻句的呈现。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
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
(3分)
【答案】与友赏月;中庭月景;感慨世事。
【解析】对于课本内容的考查,要善于捕捉有效的信息。
苏轼的情与景的完美契合。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答案】“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解析】“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运用比喻,是对上文作者与友人到院中散步赏月之境的呈现。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皎洁透明的特点。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解析】结合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内心之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这月色之下充满了复杂和微妙。
【考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解释文言语句翻译概括提炼文本信息文言语句赏析领悟作者情感的能力
点评: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考查对文本的提炼归纳能力,做题时找到问题所对应的语段,分析概括。
考查文言语句的赏析,做题时依据修辞手法及作用的例式分析。
考查领悟作者情感的能力。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景物的特征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虎熟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答案】(1)仔细(2)终于(2分,每小题1分)
【解析】重点文言实词“熟”,一词多义“卒”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答案】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2分)
【解析】“昼日”属于同义词复用,译为白天;“于水者”介词短语翻译的时候要前置。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3分)
【答案】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1.5分)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
虎悻悻而去。
(1.5分)
【解析】“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不知道老虎所以也就无所畏惧;妇人因为知道老虎的威力,所以畏惧。
【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3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如:当困难来临时,无所畏惧是成功的前提。
我以前最害怕跑步,但中考体育考试要考查跑步,我没有沉浸在畏惧之中,而是勤奋地练习,结果考了好成绩。
(3分)
【解析】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畏惧心理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要想打败他,就必须毫不畏惧,敢于挑战。
【考点】文言文阅读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文言文语句翻译内容理解语言表达,谈启发
点评: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句子中重点实虚词的意思。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文章中人物的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的解析回答。
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为开放性题目。
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积累、运用与综合能力。
发挥想象与联想,紧紧把握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想。
六、现代文阅读
1.(7分)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
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变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开篇点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父亲的语言体现父亲乐观自信,鼓励儿子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
C.第②③段叙写家事,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D.第④段两次使用“踌躇”“终于”,反映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但送儿子更重要。
【答案】B
【解析】体现了父亲刚强和慈爱的一面,也有互相安慰。
【2】送车一事,父亲本已“说定不送”,原因是什么?但终于决定还是送,原因又是什么?(2分)
【答案】事忙;不放心。
【解析】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这父亲的爱子之心。
【3】“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答案】不同。
前个“再三”表明父亲嘱咐次数多,不厌其烦表达了父亲爱子之情深切;后个“再三”表现我自尊自信,嫌父亲多事、罗嗦。
(4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语“再三”说明父亲的百般不放心,看似琐碎的话语却蕴含浓浓的爱子情感。
【考点】记叙文阅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理解文意
点评: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做题时注意依据每一选项的说法,回到原文中分析判断。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做题时通读全文,理解领会即可,难度较小。
抓住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理解感悟。
2.阅读肖复兴的《拥你入睡》一文,完成小题。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
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
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
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
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
他忽然翻了一个身,
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
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
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
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
现在,让你楼着他像楼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惜惜懂懂中,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
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
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
侯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
他等不及了,就跑
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
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
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
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
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
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
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
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
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11)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
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
我的胳膊被他枕
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
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
(12)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
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
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
(13)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案】(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2)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3)与父母欲近还远的
青春期心理。
(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1、12等小节来概括”儿子长大“的主要表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