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毕节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默写 (共1题;共12分)
1. (12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写莲既不与世俗同流,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归于大自然,突出山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考点】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2. (10分) (2017七上·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②回乐峰:回乐县的山峰。
(1)这首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3. (16分) (2017九下·高台期中)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 ,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 ,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无论魏晋________ ②便扶向路________
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__ ④或至百二三十岁________
(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辍耕之垄上
B . 无丝竹之乱耳
C . 奉命于危难之间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①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②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考点】
4. (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 ,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 ,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ɡ)④ ,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 ,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悬,挂。
磬,乐器,中空。
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髲,假发。
⑥斫:用刀斧砍。
⑦剉:同“挫”,割。
⑧茬:草垫。
⑨其:指代陶侃。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________
②悉割半为薪 ________
③明旦去 ________
④侃犹不返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考点】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
5. (24分) (2017七下·海南月考)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祈祷哽住
(2)把文中横线上空缺的标点符号依次补充在后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最主要是因为()
A . 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 . 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 . 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 .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
起。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7)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把字母选项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②“散学了,________你们走吧。
”
【考点】
6. (13分) (2017八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半钟声怎么到客船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这些优美的古诗句都描写了深夜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些诗人为什么都写半夜钟声或乐声,却几乎没有人写正午的妙音呢?这正体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科学现象。
②声音在凉爽的夜晚传得尤其远,夜深人静没有噪音是一个原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
③光是一种波,声音也是一种波,光会反射和折射,声音同样会反射和折射。
当声音发出后,如果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的传播速度相同,那么声音就会像膨胀的球一样向外传播,但是,不同位置空气的温度和密度是不同的,而且地面等固体还会反射声波。
因此,地面附近的声音不可能像膨胀的球一样四处扩散。
④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
而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空气温度越高,传播声音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声音在从气温较低、传播速度较慢的气层进入气温较高、传播速度较快的气层时,不但会发生折射、反射,还会像光一样发生全反射。
大气层中,温度不同的气层有很多,那么,声音向高处的传播就不断遇到阻碍(被反射和全反射)。
于是,就像光很容易局限在玻璃光纤中传播一样,声音也很容易局限在冷空气层中传播,很少会透出去到达高空。
这样,声音的能量损失就很少,可以贴着地面或江面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声音的强度却没有多少衰减。
于是,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从此岸传到彼岸。
⑤而在白天大部分声音会传播到高处。
白天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升高,而且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那么贴地传播的声音速度会大于高空的。
当地面附近发出声音时,向地面传播的声波会被地面向上反射,而向上传播的声波能大部分会通过折射进入高空。
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人在高空就会格外清晰地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如果唐朝诗人曾坐在热气球里旅行,或许会给我们留下“晌午钟声到云霄”的诗句。
也正是由于大部分声波折射向高空,所以白天一般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⑥奇妙的是,由于声音的折射和反射,白天在适当的地方,还会出现静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就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一门大炮在不断发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大炮时,起初还能听到炮声隆隆,但距离大炮近一些的时候,有一段路程里却听不到炮声;再靠近一些,就又听到了炮声。
究其原因,很远处听到的炮声是高空大气反射到地面的炮声,近一些的地方既没有高空大气反射的声波,又没有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所以就形成了静区。
再靠近时,大炮的声波直接传来,人又可以听到了。
当然这就是声音传播的奇妙之处了。
⑦“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诗句,一语道出了声音喜欢向较凉爽的地方传播的科学事实,真实体现了文学的美感和科学的美妙。
(选自2011年第4期《大科技》,有改动)
(1)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秋冬季节,夜间的地面和水面较冷,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很低,在一定范围内,越高处的空气温度则越高。
(3)第⑥段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客船上的人一般只能听到夜晚的钟声,而很难听到中午的钟声?
【考点】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
7. (15分)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书籍被分为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几十个大类,知道查找图书的卡片目录,通常分为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等几种。
现在,班上要开展一次到图书馆去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请你去完成以下任务。
(1)你想到图书馆借阅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方面的图书,但不知道具体的书名或作者,你该利用哪种目录查找才高效?
(2)如果你要借《西游记》,应到哪种目录中查哪一类?
(3)读完《西游记》后,你觉得最应该向哪些人推荐这本书?写一段话表述你向他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考点】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9九上·徐闻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绿叶陪伴着红花,无怨无悔;星星陪伴着月亮,不离不弃。
回望成长的路上有多少人陪伴着我们,给过我们多少温暖、感动与希望。
请以“有相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考点】
参考答案一、默写 (共1题;共12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答案:1-4、
答案:1-5、
考点:
解析: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答案:2-1、
答案:2-2、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答案:3-4、
考点:
解析: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
考点:
解析: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7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答案:5-5、
答案:5-6、
答案:5-7、
考点:
解析:
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考点:
解析: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解析: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8-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