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
1. (2分) (2020高一下·余姚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zhuó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凭添了搅扰。
B . 做买卖都“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zǐ)”“杀青”。
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C . 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xuē”“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但是,这提炼的工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D . 玫瑰飘香,蔓màn生植物爬向屋顶。
在架子上有仙人掌和兰花,还种着几盆青蒜。
墙上有鸟笼,小鸟争相鸣叫,好像要超过汽车声和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
2. (4分) (2019高二上·西安期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独特的一个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积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________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曰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________,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________: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________到了近代。
3500年来,(),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 . 分布大同小异证明保留
B . 蔓延大同小异阐明保留
C . 分布大相径庭证明沿袭
D . 蔓延大相径庭阐明沿袭
(2)下列对画线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独特的一个建筑体系。
B .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C . 中国的建筑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D . 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3)下列补到空格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完善了这个体系。
B .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挥了这个体系的特长。
C . 世世代代的中国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
D .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
3. (2分) (2017高三上·定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近30年里,青岛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名牌的政策,使青岛实现了从发展名牌产品到发展品牌经济、创建品牌城市的战略的大转移。
B . 第41届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上海举办,2010年5月1日是世博会开幕式的日子,当天在空中拍摄世博会的盛况,发现世博会的各个场馆前站满了前来参观的人群。
C . 在各大城市中,随着人口和部分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房屋租赁已成为房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大学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对其父母及家庭情况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高,毕业生往往会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
4. (2分)下列名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 .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C .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宋代著名诗人,字摩诘,世称“诗魔”。
D .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我们学过她的作品《忆读书》。
二、诗歌鉴赏 (共2题;共11分)
5. (5分) (2018高一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①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②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③ ,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垆头:酒家。
②“杨叶”,一作“杨柳”。
③醑(xǔ):美酒
(1)从表达技巧上看,“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两句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手法。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3)从表达技巧上看,“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两句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手法。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6. (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请简要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妙处。
(2)请简述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3)这首诗和《从军行(之四)》都写到边塞生活,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7. (15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
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用“暴风雨”来修饰“悲伤”有什么好处?
(2)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4)请概括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死讯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5)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马拉德夫人,有的说是姐姐朱赛芬,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8. (15分) (2016高一下·黄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
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
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
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
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
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
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
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
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
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
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
那风起得好疾,好猛。
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
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
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
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
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
有机会变卖掉。
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
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
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
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
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
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
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
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
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
素享“孩儿面”之美誉。
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
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
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 . 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 . 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 . 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 . 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9. (16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
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②旁午:交错;纷繁。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B .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适:适合
C .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 . 朝廷方更化立法更化:改革
(2)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寡求而不争蟹六跪而二螯
B .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
C . 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凌万顷之茫然
D . 故具载其说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 . 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 .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 . 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5)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0. (6分) (2020高一下·聊城期末) 文言文学习有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制作卡片。
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取阅、复习。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
(1)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A . 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 . 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C .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D . 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2)卡片二:文化常识()
A . 冠者,即成年人。
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
B . 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
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
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
C .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D .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
“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
(3)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A . 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宾语前置句。
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B . 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句式:状语后置句。
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
C . 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句式:定语后置句。
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
D . 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句式:被动句、省略句。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________,最难将息。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高三下·阳高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前,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青少年学儒家经典、读儒学经书的热潮,这一现象备受关注引发热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认为,目前的“读经运动”关键问题集中在“背诵”上:“背诵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但一些学生背诵经典,不但不懂得文句什么意思,甚至不能准确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
”
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说:“现在孩子读经受到很多干扰,干扰来自于父母、老师甚至社会的急切,急切就会攀比,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觉不到快乐。
”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遇哲说:“读经不是一读了之,儒家历来倡导知行合一,要将经典的精神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当中。
只有这样才能活化读经,激活经典。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认为:“四书五经”的内客很多都已过时,缺乏时代感,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更缺乏民主政治的意识,特别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记忆,只能造成学生学习与生命的浪费。
读了上述四位专家的观点,你对读经热潮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
1-1、
2-1、
2-2、
2-3、
3-1、
4-1、
二、诗歌鉴赏 (共2题;共11分)
5-1、
5-2、
5-3、
5-4、
6-1、
6-2、
6-3、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7-1、
7-2、
7-3、
7-4、
7-5、
8-1、
8-2、
8-3、
8-4、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9-1、
9-2、
9-3、
9-4、
9-5、
10-1、
10-2、
10-3、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1、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