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提要】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六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阅读提要】第三⼗五回⾄第三⼗六回
导读:潘建华
第三⼗五回
⽩⽟钏亲尝莲叶羹黄⾦莺巧结梅花络
回⽬解释:
①“⽩⽟钏”,⾦钏的妹妹,也是王夫⼈的丫鬟。

②“黄⾦莺”,宝钗的丫鬟,能说会道,⼼灵⼿巧,深得宝钗喜欢。

③“梅花络”,即梅花结。

“络”,像⽹⼦⼀样的东西。

重点情节:
①黛⽟叹命薄。

②贾母夸宝钗。

③王夫⼈属意袭⼈。

经典语⾔及解说:
1、“双⽂,双⽂,诚为命薄⼈矣。

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林黛⽟之命薄,⼀并连
孀母弱弟俱⽆。

……何命薄胜于双⽂哉!”
这是黛⽟的⼀段内⼼独⽩。

看到潇湘馆“⽵影参差,苔痕浓淡”,黛⽟触景⽣情,联想到《西
厢记》中“幽僻处可有⼈⾏,点苍苔⽩露泠泠”两句诗来,不禁感叹“双⽂”命薄。

“双⽂”即崔莺莺,出⾃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叫《会真记》。

主要情节为:双⽂遇⼈不
淑,被张⽣始乱终弃。

元代王实甫将《莺莺传》改编成杂剧《西厢记》,主题也变成“叹⼈间真
男⼥难为知⼰,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黛⽟由双⽂联想到⾃⼰。

双⽂命薄,在爱情上遭遇坎坷;但是在⽣活中“尚有孀母弱弟”陪
伴。

“孀母”,⽗死守寡的母亲。

“弱弟”,幼⼩的弟弟。

黛⽟觉得,⾃⼰⽐双⽂命更薄,不仅和宝
⽟的感情⼀波三折,很不顺利,⽽且⽣活中孤苦伶仃,“⼀并连孀母弱弟俱⽆”,⼀个亲⼈也没
有。

黛⽟命薄,令⼈同情。

但是性格即命运,黛⽟的不幸,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
系。

2、“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炸去了。

……妹妹如今也该添补些⾐裳了。

要什么颜⾊
花样,告诉我。


这是薛蟠对宝钗说的话。

头天晚上,薛蟠和妹妹宝钗置⽓,他的⼀番⽓话得罪了宝钗,让宝
钗“整哭了⼀夜”。

第⼆天,薛蟠向妹妹赔罪,⼀边对着宝钗不住作揖,⼀边说着讨好的话。

薛蟠,外号“呆霸王”,平时弄性尚⽓,挥⾦如⼟,不学⽆术,是个典型的花花公⼦、纨绔⼦
弟。

但是薛蟠却是个好哥哥,他对妹妹宝钗爱护有加。

第⼗九回,黛⽟拿“冷⾹丸”说事,“便是得了奇⾹,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朵⼉,霜
⼉,雪⼉替我炮制”。

从黛⽟羡慕嫉妒恨的话中,我们能间接感受到薛蟠对妹妹的好。

他为了治
好妹妹的“热毒”病,四处寻找药材,并且亲⾃炮制。

第三⼗七回,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想帮助湘云,她让哥哥准备⼏篓极肥极⼤的螃蟹,⼏坛
⼦好酒,再加上四五桌果碟。

薛蟠⼆话不说,就把这些东西筹措好送来。

第六⼗七回,薛蟠去江南“游艺”,回来给宝钗带了整整⼀箱的礼物,其中有⼀样物件宝钗特
别喜爱,就是薛蟠的泥捏塑像:“⼜有在虎丘⼭上泥捏的薛蟠的⼩像,与薛蟠毫⽆差错。

宝钗见
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像,拿着细细看了⼀看,⼜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从
这个细节描写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兄妹之间细腻⼜深厚的感情。

同是兄妹,薛蟠之于宝钗,与贾珍之于惜春、贾琏之于迎春相⽐,不知要强过⼗倍、百倍。

3、“猴⼉,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


这是贾母说的话。

宝⽟想吃莲叶羹,凤姐说这东西家常不⼤吃,⼲脆多做些,⽼太太、姑妈、太太⼤家都有份。

贾母听了,戏谑凤姐道:“猴⼉,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

”“猴⼉”,是贾母对凤姐的昵称,形容她机灵、乖巧、精明。

“拿着官中的钱你做⼈”,是说凤姐会做顺⽔⼈情,拿着公共的钱去讨好众⼈。

⽂本中,贾母多次戏称凤姐为“猴⼉”。

第⼆⼗⼆回,凤姐凑趣说贾母偏⼼,把梯⼰都留给宝⽟,贾母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

”第三⼗⼋回,
凤姐拿贾母额头的伤疤开玩笑,说贾母从⼩⼉福寿就不⼩,额头上碰出的那个窝⼉,是⽤来盛福寿的。

贾母听后都笑软了,说:“这猴⼉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


贾母对凤姐还有其它戏称,如“凤辣⼦”、“泼⽪破落户⼉”(第三回)、“没脸的”(第五⼗回)等。

这些称谓看似贬抑,实是褒扬,表现贾母对这个精明能⼲、能说会道的孙媳妇的偏爱和宠溺。

4、“我来了这么⼏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太太去。


这是宝钗说的话。

对这句话,通常有三种理解:第⼀种,宝钗是为了讨好贾母,没有别的意思。

第⼆种,⼀褒⼀贬,宝钗恭维贾母⽽贬低凤姐。

第三种,宝钗既奉承了贾母,也奉承了凤姐。

笔者认为是第三种。

⼀是⼈物性格使然。

⽣活中的宝钗“稳重和平”(贾母语),与⼈为善,她不会轻易去得罪⼈。

⼆是说话情境使然。

当时贾母打趣凤姐,众⼈都很开⼼。

宝钗没有理由去破坏这种融洽的氛围。

三是⼈物关系使然。

宝钗和凤姐是表姊妹,她们之间并没有⽭盾和利害冲突,在宝、黛⼆⼈的感情问题上,她们俩都认同和看好,宝钗为什么要⽆缘⽆故去贬低凤姐呢?
此外,宝钗称凤姐为“凤丫头”,并⾮对凤姐不敬,就像宝钗称呼黛⽟为“颦⼉”⼀样,没有丝毫恶意。

⽂本中,宝钗或当⾯或背后,不⽌⼀次称呼凤姐为“凤丫头”。

仅第四⼗⼆回就有三次,第四⼗四回、第五⼗七回各⼀次等。

联系说话的具体语境看,实在看不出宝钗有轻慢、瞧不起凤姐的意思。

话再说回来,如果宝钗真的⼩瞧凤姐,按照凤姐的性格,她是⼀定会睚眦必报的。

宝钗与凤姐是平辈,年龄上差距也不⼤。

这样称呼,给⼈⼀种亲切、随和、不⽣分的感觉。

5、“我如今⽼了,那⾥还巧什么。

当⽇我象凤哥⼉这么⼤年纪,⽐他还来得呢。

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你姨娘强远了。

你姨娘可怜见的,不⼤说话,和⽊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显好。

凤⼉嘴乖,怎么怨得⼈疼他。


这是贾母对宝钗说的话,“他”指凤姐,“你姨娘”指王夫⼈。

贾母这番话有三层含义:⼀是⾃谦。

贾母说⾃⼰⽼了,⽐不了当⽇了,潜台词却是⾃⼰当年很“来得”,远在今⽇凤姐之上。

⼆是不满。

贾母对⼉媳王夫⼈颇有微词,认为她“不⼤说话,和⽊头似的”,不招公婆喜欢和待见。

三是夸奖。

贾母说凤姐不仅能⼒强,⽽且“嘴乖”,招⼈疼爱。

笔者认为,造成王夫⼈⽊讷、迟钝的性格,⼤概有三个原因,⼀是天⽣的,⼆是婆婆贾母太
强势,三是⼉⼦贾珠的死。

让凤姐当家理政,应该是贾母的主意和安排,以此表达她对⼉媳王夫⼈的失望和不满。

6、“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是贾母说的话。

这句话到底是真“夸”宝钗还是暗“损”宝钗?“我们家四个⼥⼉”是否包括黛⽟?
先回答第⼆个问题,“我们家四个⼥⼉”包括黛⽟,不包括元春。

第⼆⼗⼆回有段⽂字描写,贾母为宝钗过⽣⽇,“排了⼏席家宴酒席,并⽆⼀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

”脂砚斋评点道:“将黛⽟亦算为⾃⼰⼈,奇甚!”这⾥交代得很清楚,宝钗、湘云是客⼈,黛⽟是⾃⼰⼈。

按理说,黛⽟也是客⼈。

只是黛⽟⽗母双亡,林家⼜没有什么“亲⽀嫡派”(第⼆回),她只能在外祖母家长住下来,正如凤姐对宝⽟说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第⼗四回)再说上有贾母罩着疼着,中间有贾政关照,下有宝⽟爱恋着,谁还敢把黛⽟当“客⼈”对待呢?即便王夫⼈不待见黛⽟,也只能在暗中“使绊⼦”。

这时候的元春早已⼊宫,⽽且加封了“贤德妃”,她已是皇家的⼈,不再属于贾府。

按照封建礼教思想的规定,“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

贾母不可以随便对贵妃评头论⾜,更不可能拿贵妃与宝钗作⽐较。

如果真的要⽐较,结论也是元春远胜于宝钗,因为她是“贵妃”。

再回答第⼀个问题。

⾸先,贾府与薛家是亲戚,是世交,是命运共同体,“⼀损俱损,⼀荣俱荣”。

贾母不是普通⼈,不是⽬光短浅的村妇,她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不会轻易怠慢或者得罪薛家母⼥。

其次,宝钗做客贾府,识⼤体,明事理,谦恭宽厚,端庄贤淑。

贾母深以为然。

第⼆⼗⼆回,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拿出⼆⼗两银⼦给宝钗过⽣⽇,连黛⽟都嫉妒。

再次,如果贾母说的是反话,薛姨妈也不是傻⼦,不可能听不出弦外之⾳。

从她与贾母相谈甚欢的情景看,贾母的话,⼜怎么可能是贬损宝钗呢?
7、“我们⽼祖宗只是嫌⼈⾁酸,若不嫌⼈⾁酸,早已把我还吃了呢。


这是凤姐说的话。

运⽤夸张⼿法,故意⾔过其实,表⾯是抱怨贾母盘剥压榨⾃⼰,实际上是当众邀宠,显摆⾃⼰的孝⼼,从⽽博取贾母的欢⼼。

俗话说,会说的让⼈笑,不会说的让⼈跳。

凤姐属于会说的⼀类。

她的语⾔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常⽣活化,很能营造⽓氛,经常逗得众⼈哄堂⼤笑。

她是⼀个优秀的演员,进得去,出得来,能应时即景,随机应变,是贾母的“开⼼果”。

当然,贾母也是⼀个很有幽默感的⽼太太,凤姐会说,贾母会听,⼆者缺⼀不可。

否则,凤姐的“没⼤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惹得⽼太太堵⼼和憎恶。

8、“怪道有⼈说他家宝⽟是外像好⾥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

他⾃⼰烫了⼿,倒问⼈疼不疼,……⼤⾬淋的⽔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下⾬了,快避⾬去罢。

’”
这是傅试家两个婆⼦的对话,她们在⼀起谈论发⽣在宝⽟⾝上两件呆⽓的事。

⼀件事在第三⼗回:龄官在地上划“蔷”字,天下⼤⾬。

宝⽟提醒她:天下⼤⾬了,你的⾝上都湿了。

却没有发现⾃⼰的⾝上也都湿了。

另⼀件事在第三⼗四回,宝⽟将碗碰翻,将汤泼在⼿上。

⾃⼰烫了⼿倒不觉,却关⼼问⽟钏:“烫了哪⾥了?疼不疼?”惹得⽟钏⼉和众⼈都笑翻了。

在两个婆⼦看来,宝⽟就是个傻⼦,“果然有些呆⽓”。

她们看不懂宝⽟的所作所为,更看不透宝⽟的内⼼世界,才会把宝⽟的痴情当作“糊涂”。

她们⽆法理解,龄官是个戏⼦,⽟钏是个丫头,连她们都看不起的⼈,宝⽟为什么要对她们那么好呢?
当然,这两个婆⼦如此看低宝⽟的智商和情商,肯定是不恰当的。

宝⽟是个“情种”,他体贴、温柔、多情、忘我,能想⼈所想,急⼈所急,“天分中⽣成⼀段痴情”(第五回)。

他不仅对龄官、⽟钏痴情,对⼤观园⾥的许多⼥孩痴情,甚⾄对⼤观园外的⼥孩如⼆丫头(第⼗五回)、傅秋芳(第三⼗五回)以及挂在墙上的美⼈(第⼗九回)都痴情。

不过,宝⽟的“痴情”是有条件的,就是这些⼥孩必须是未出嫁的。

在宝⽟看来,“⼥孩⼉未出嫁,是颗⽆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病来,虽是颗珠⼦,却没有光彩宝⾊,是颗死珠了;再⽼了,更变的不是珠⼦,竟是鱼眼睛了。

”(第五⼗九回)
所以,我们也不要把宝⽟的“痴情”,解读为“⼈间⼤爱”,是对“每⼀个⽣命的尊重”等等。

⽆限拔⾼,过犹不及,同样也是不恰当的。

9、“看见燕⼦,就和燕⼦说话;河⾥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且是连⼀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丫头的⽓都受的。


这是傅试家两个婆⼦说的话。

根据脂砚斋批语,《红楼梦》最后⼀回安排了⼀份“警幻情榜”,评价宝⽟为“情不情”。

对于“情不情”,脂砚斋是这样解释的,“凡世间之⽆知⽆识,彼俱有⼀痴情去体贴。

”(第⼋回)现代⼈通常的解释是,前⼀个“情”是动词,意思是“动情”“⽤情”“多情⽽痴迷”;“不情”是名词,意思是指“⽆情的、不懂情的、没有感情的⼈物或事物”。

龄官深爱着贾蔷,对宝⽟总是不理不睬;⽟钏因为姐姐⾦钏之死⽽⼼⽣怨恨,对宝⽟态度⾮常冷淡。

然⽽,宝⽟却“⼀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丫头的⽓都受”,这让两个婆⼦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种“情不情”,宝⽟不但能钟情于有情的⼈,如黛⽟;甚⾄也能⽤情于⽆情的⼈。

不管龄官、⽟钏等⼥孩对⾃⼰多么⽆情,宝⽟却始终是“俱有⼀痴情去体贴”她们。

宝⽟和天上飞的燕⼦、河⾥游的鱼说话,对着星星⽉亮长吁短叹、咕咕哝哝。

这也是⼀
种“情不情”。

宝⽟把⾃⼰喜怒哀乐的感情,移注、寄托到燕⼦、鱼、星星、⽉亮等“不情”之物上,犹如庄周化蝶、知鱼之乐。

10、“宝姐姐也算疼你了。

明⼉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

……我常常和袭⼈说,明⼉不知那⼀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奴才两个呢。


这是宝⽟对莺⼉说的话。

莺⼉,原名黄⾦莺,是宝钗的贴⾝丫鬟,深得宝钗喜欢和信任。

莺⼉伶⽛俐齿,能说会道。

第⼋回,宝⽟、宝钗互看互鉴“通灵宝⽟”和⾦锁,期间莺⼉有两处插话,⼀处是“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对⼉”,另⼀处是“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器上……”。

这些看似“多嘴多⾆”的插话,实是起到了推动情节、丰富内涵的作⽤。

它不仅勾起了宝⽟的好奇⼼,也让读者脑洞⼤开,尽情地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能⼒。

第⼆⼗回,贾环输钱后耍赖,被莺⼉奚落:“⼀个做爷的,还赖我们这⼏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

”这番奚落够狠够损的,不仅说贾环不像⼀个主⼦,⽽且不像⼀个“爷们”。

莺⼉精于⼯艺,⼼灵⼿巧。

第三⼗五回,莺⼉为宝⽟打络⼦,她不仅会好多“花样”:⼀炷⾹、朝天凳、象眼块、⽅胜、连环、梅花、柳叶等;⽽且很会⾊彩搭配,如“⼤红的须是⿊络⼦才好看的,或是⽯青的才压的住颜⾊”等,表现出不俗的审美眼光、审美趣味。

第五⼗九回,莺⼉与蕊官在柳堤上边⾛边编花篮,“随路见花便采⼀⼆枝,编出⼀个玲珑过梁的篮⼦。

枝上⾃有本来翠叶满布,将花放上,却也别致有趣”。

黛⽟眼光⾼端挑剔,收到花篮后也夸奖莺⼉:“怪道⼈赞你的⼿巧,这顽意⼉却也别致。


在宝⽟看来,宝姐姐的好⾃不待⾔,连丫鬟莺⼉也是“娇憨婉转,语笑如痴”。

结果是,宝⽟“不胜其情”,说了⼀句很露⾻的话,“我常常和袭⼈说,明⼉不知那⼀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奴才两个呢”。

不过,我们细细揣摩宝⽟的⼼思,他虽然羡慕嫉妒,却也似乎在暗⽰,他本⼈并不是那个有福消受这两个“尤物”的⼈。

第三⼗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院
回⽬解释:
①“绣鸳鸯”,袭⼈为宝⽟绣鸳鸯,暗含“成双配对”之意。

②“绛芸轩”,宝⽟的居处。

③“分定”,命中注定。

④“梨⾹院”,龄官等⼥孩⼦习戏与居住的地⽅。

重点情节:
①“梦兆绛芸轩”的故事。

②龄官和贾蔷的故事。

③“情悟梨⾹院”的故事。

经典语⾔及解说:
1、“好好的⼀个清净洁⽩⼥⼉,也学的钓名沽誉,⼊了国贼禄⿁之流。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这是宝⽟说的话,反映了他对宝钗的评价。

宝⽟认为,宝钗由“好好的⼀个清净洁⽩⼥⼉”,“也学的钓名沽誉,⼊了国贼禄⿁之流”,变成了“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的“浊物”。

钓名沽誉:亦作“沽名钓誉”。

沽,买。

⽐喻⽤不正当的⼿段捞取名誉。

国贼禄⿁:指不顾国家利益,⼀⼼钻营名利的⼈。

钟灵毓秀:钟,凝聚,集中;毓,养育。

凝聚天地间的灵⽓,孕育出优秀的⼈物。

宝⽟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宝钗呢?就是因为宝钗经常“见机导劝”,劝宝⽟读书仕进,⽴⾝扬名。

第三⼗⼆回还有⼀处间接交代,湘云劝宝⽟多谈仕途经济,少在⼥孩堆⾥搅和,宝⽟称她的话是“混账话”,当即下了逐客令。

湘云很尴尬,袭⼈安慰她说:“上回宝姑娘也说过⼀回,他也不管⼈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声,拿起脚来⾛了。

这⾥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不是。

”正是因为宝钗⼀⽽再、再⽽三的规劝,让宝⽟⾮常反感,他的态度才如此偏激。

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宝钗与湘云、宝⽟与黛⽟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

谁是谁⾮,见仁见智。

笔者虽然欣赏宝、黛的叛逆精神,但是经常在想⼀个问题:宝、黛叛逆以后怎么办?他们靠什么⽽活着?
2、“你们那⾥知道袭⼈那孩⼦的好处?⽐我的宝⽟强⼗倍!宝⽟果然是有造化的,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伏侍他⼀辈⼦,也就罢了。


这是王夫⼈夸奖袭⼈的话。

在王夫⼈眼⾥,袭⼈有哪些“好处”呢?
外貌上,袭⼈“柔媚娇俏”(第六回),“细挑⾝材,容长脸⾯”(第⼆⼗六回),“模样虽⽐晴雯略次⼀等,然放在房⾥,也算得⼀⼆等的了”(第七⼗⼋回)。

由此可见,袭⼈的外貌不算出众,但也不差,⾄少不是王夫⼈讨厌的那⼀种。

性格上,袭⼈“温柔和顺”(第五回),对⼈和⽓,少⾔寡语,处事稳重得体,做事细致严谨。

这种性格和王夫⼈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应该是王夫⼈喜欢的。

袭⼈不仅在⽣活上悉⼼照顾宝⽟,穿⾐、吃饭、睡觉、上学,事⽆巨细,亲⼒亲为;⽽且经常督促、规劝宝⽟要读书上进,与姑娘们在⼀处厮闹要有个“分⼨礼节”等。

袭⼈虽是个丫鬟,尽的却是姐姐乃⾄母亲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和忠诚度,才是王夫⼈最喜欢她的原因。

贾母、薛姨妈、凤姐等也很喜欢袭⼈。

贾母“素喜袭⼈⼼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

(第三回)薛姨妈夸奖袭⼈“⾏事⼤⽅,说话见⼈和⽓⾥头带着刚硬要强”(第三⼗六回)。

凤姐说她⼀向就看好袭⼈(第三⼗六回)。

宝钗称赞袭⼈“⾔语志量深可敬爱”(第⼆⼗⼀回)。

黛⽟戏称袭⼈为“好嫂⼦”(第三⼗⼀回)。

有这么多主⼦器重和欣赏,⾜见袭⼈在众多丫鬟中是鹤⽴鸡群、出类拔萃的。

王夫⼈按照准姨娘的标准来对待袭⼈,也是⽔到渠成的结果。

3、“那就不好了,⼀则都年轻,⼆则⽼爷也不许,三则那宝⽟见袭⼈是个丫头,纵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那袭⼈该劝的也不敢⼗分劝了。


这是王夫⼈说的话。

王夫⼈很喜欢袭⼈,凤姐提议道:“既这么样,就开了脸,明放他在屋⾥岂不好?”“开脸”,⼜称绞⾯、绞脸,就是去除⾯部的汗⽑,剪齐额发和鬓⾓。

这是古代⼥⼦嫁⼈的标志之⼀。

凤姐的意思,就是举⾏⼀个仪式,把宝⽟和袭⼈的事情办了,让他们名正⾔顺在⼀起。

王夫⼈否决了凤姐的提议,她列举了三条原因:⼀是宝⽟还⼩,⼗四五岁,不宜早结婚;⼆是⽼爷反对,恐宝⽟过早沉溺于⼉⼥情长中,耽误读书;三是担⼼袭⼈作了“跟前⼈”以后,宝⽟再放纵起来,袭⼈不敢劝,宝⽟不听劝。

“跟前⼈”,与“屋⾥⼈”同义,即做妾。

王夫⼈这样考虑和安排,合情合理。

既没有违背贾政的意愿,⼜能让袭⼈对⾃⼰更忠⼼,对宝⽟更尽⼼。

4、“我从今以后倒要⼲⼏样尅毒事了。

抱怨给太太听,我也不怕。

糊涂油蒙了⼼,烂了⾆头,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别作娘的春梦!……也不想⼀想是奴⼏,也配使两三个丫头!”
这是王熙凤说的话。

先前,王夫⼈⼀连问了凤姐三个问题:“如今赵姨娘周姨娘的⽉例多少?”“可都按数给他们?”“前⼉我恍惚听见有⼈抱怨,说短了⼀吊钱,是什么原故?”凤姐⼀⼀作了解释,但是⼼⾥很⽣⽓。

这个抱怨的⼈是谁?王夫⼈没有明说,凤姐却很容易猜到是赵姨娘。

凤姐和赵姨娘之间的⽭盾由来已久。

第⼆⼗回,赵姨娘教训贾环,凤姐严正警告她:“他现是主⼦,不好,横竖有教导他的⼈,与你什么相⼲?”暗⽰赵姨娘名分上是母亲,实际上是“姨娘”,充其量只能算半个主⼦。

第⼆⼗五回,赵姨娘对凤姐恨之⼊⾻。

她勾结马道婆,使⽤巫蛊之术,欲置凤姐和宝⽟于死地。

第三⼗六回,赵姨娘背后向王夫⼈抱怨,诬陷凤姐贪污丫鬟的⽉钱,向凤姐⾝上泼脏⽔。

凤姐这⼀通骂,虽是指桑骂槐,却是刻薄狠毒。

“糊涂油蒙了⼼”,是骂赵姨娘糊涂,丧失良⼼,辨不清是⾮。

“烂了⾆头”,是骂赵姨娘多嘴多⾆,好搬弄是⾮。

“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是骂赵姨娘卑鄙、下流,将来会死得很惨。

“别作娘的春梦”,是骂赵姨娘不着调,不靠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妄想。

“也不想⼀想是奴⼏,也配使两三个丫头”,是骂赵姨娘本⾝就是奴才出⽣,根本不配使唤丫头。

⾄于凤姐后来有没有做⼏件“尅毒”的事情,作者没有写,读者也就⽆从知晓。

不过,根据凤姐⼼狠⼿辣、睚眦必报的性格,她对赵姨娘⼀定不会善罢⽢休的。

5、“和尚道⼠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姻缘,我偏说是⽊⽯姻缘!”
这是宝⽟睡梦中说的话,反映了他对“⾦⽟姻缘”和“⽊⽯姻缘”的鲜明态度。

“⾦⽟姻缘”指宝⽟
和宝钗有婚姻的缘分,因为宝⽟有通灵宝⽟,宝钗有⾦锁。

“⽊⽯姻缘”指宝⽟和黛⽟有婚姻的缘分,因为宝⽟前世是⼥娲补天剩下的⼀块⽯头,黛⽟前世是三⽣⽯畔的⼀棵绛株草。

宝⽟在睡梦中说:“和尚道⼠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姻缘,我偏说是⽊⽯姻缘!”⼀⽅⾯说明“⾦⽟姻缘”的传⾔给他带来了巨⼤的困扰,另⼀⽅⾯也表明他对“⽊⽯姻缘”的向往和追求。

宝钗听了宝⽟的梦话后,“不觉怔了”。

“怔”,可以解释为发呆、发愣;也可以解释为惊惧、惶恐不安。

笔者认为,宝钗是被宝⽟的⽩⽇做梦,在梦中的⼤喊⼤叫吓到了;⽽不是为了宝⽟的梦话⽽深感失望,因为宝钗⾃⼰也不看好“⾦⽟姻缘”。

6、“从此以后我是太太的⼈了,我要⾛连你也不必告诉,只回了太太就⾛。

……难道作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

再不然,还有⼀个死呢。

……这⼀⼝⽓不在,听不见看不见就罢了。


这是袭⼈对宝⽟说的话。

王夫⼈对袭⼈的厚待,让宝⽟喜不⾃禁。

他笑着对袭⼈说:“我可看你回家去不去了!……从今以后,我可看谁来敢叫你去。

”宝⽟说这话是有原因的,第⼗九回,袭⼈说家⼈要赎她出去,宝⽟就⼀直担⼼袭⼈会离开。

在宝⽟⼼中,袭⼈不仅是照顾他⽣活的丫头,⽽且还是恋⼈、姐姐和母亲。

⼀句话,宝⽟离不开袭⼈。

其实,袭⼈并没有打算离开宝⽟。

她是“故先⽤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然后好下箴规”(第⼗九回)。

袭⼈⽤“⾛”甚⾄“死”来作为⼿段,就是为了敲打宝⽟,不要总把我的劝告当作⽿旁风。

袭⼈说“我是太太的⼈”,有⼈认为这是在炫耀,是⼩⼈得志。

其实,袭⼈说的何尝不是实情。

王夫⼈提升了袭⼈的政治地位,从丫鬟到准姨娘。

王夫⼈从⾃⼰的⽉例中拿出银⼦给袭⼈,甚⾄⽐赵姨娘、周姨娘的⽉例还要多⼀吊钱。

王夫⼈不⽌⼀次称袭⼈为“我的⼉”,说她⽐宝⽟“强⼗倍”。

王夫⼈如此厚待袭⼈,袭⼈⾃然对王夫⼈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7、“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死谏,武死战,这⼆死是⼤丈夫死名死节。

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谏,他只顾邀名,猛拚⼀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兵他⽅战,猛拚⼀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正死。

……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义。


这是宝⽟说的话。

所谓“⽂死谏,武死战”,就是⽂官为了劝谏君王⽽不惜牺牲⽣命,武将在疆场上为了国家⽽拼死⼒战。

这种忠君报国、舍⽣取义的思想,在封建社会⾥⼀直被当作道德标杆来提倡和宣扬。

宝⽟却怀疑、否定和批判这种“死名死节”的⾏为,认为这些⼈算不上“⼤丈夫”,只是“须眉浊物”。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邀名”“沽名”“图汗马之名”⽽已。

他们只在乎⾃⼰的荣誉和利益,⽽弃国君、国家利益于不顾。

所以,即便他们“猛拚⼀死”,也“皆⾮正死”,“并不知⼤义”。

宝⽟的这番宏论可谓惊世骇俗、离经叛道。

“真真确确的⾮凡常可能道者”(蒙侧批),是“千古不磨之论”(庚⾠眉批)。

8、“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河,把我的⼫⾸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此再不要托⽣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这是宝⽟说的话。

宝⽟跟袭⼈谈了⾃⼰最向往的死法,就是趁着⼤观园的姐妹们都在,⾃⼰先死,然后由姐妹们的眼泪送到幽僻之处,随风化了,⾃此再不要托⽣为⼈。

第⼗九回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化成了飞灰,……等我化成⼀股轻烟,风⼀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


作为“情种”,宝⽟喜欢并享受着与黛⽟、宝钗、湘云、袭⼈、晴雯等姐妹们每天厮守在⼀起的⽣活。

他总在担⼼,或许哪⼀天,这些姐妹们会离开他嫁⼈。

他⽆法想象、更⽆⼒承受姐妹们离开⼤观园后留下的孤独和寂寞。

所以,他宁愿趁她们都在的时候死去,然后可以独享她们的眼泪。

这就是宝⽟所说的“死的得时”。

这种死远⽐独⾃活着强。

所以,⽆论是化烟化尘,还是独享眼泪,其实都是宝⽟对不确定的未来恐惧的表现,与所谓博爱、平等没有太⼤关系。

9、“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

我竟不能全得了。

从此后只是各⼈各得眼泪罢了。


这是宝⽟说的话。

宝⽟⼀直以为,他是⼤观园的中⼼,姐妹们都会宠溺于他,衷情于他,或为他⾼兴,或为他悲伤。

他甚⾄毫不怀疑,如果他死了,姐妹们的眼泪会流成⼤河,把他的⼫⾸漂起来,送到幽僻之处。

但是,宝⽟这种⾃恋、⾃信的感觉,在龄官这⾥却遭受到数次冷遇。

宝⽟想让龄官唱《牡丹亭》,龄官“独⾃倒在炕上,见他进来,⽂风不动”,完全没有把宝⼆爷放在眼⾥。

宝⽟挨着龄官⾝边坐下,龄官赶紧起⾝躲避,⼀边还正⾊说道:“嗓⼦哑了,前⼉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唱呢!”公然拒绝宝⼆爷的请求,⼀点⾯⼦也不给。

相反,龄官对贾蔷却⼀往情深,曾⽤⾦簪在地上⼀连写了⼏⼗个“蔷”字,被骤⾬淋湿⽽不⾃知。

这个残酷的事实让宝⽟长叹,所有⼈的眼泪,“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以后“各⼈各得眼泪罢了”。

也让宝⽟顿悟,“⼈⽣情缘,各有分定”,每个⼈都有每个⼈的情缘,每个⼈的情缘都是命中注定的。

之前的宝⽟以“爱博⽽⼼劳”著称,之后的宝⽟则是“任凭弱⽔三千,我只取⼀瓢饮”。

从泛爱到专⼀,从躁动到安宁,宝⽟幡然醒悟,完成了感情上的蜕变。

特 别 推 荐
欢 迎 来 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