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孔雀东南飞_并序_注释指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此,我们建议把该句中的“恨恨”释作“当作‘悢 悢’,惆怅,悲伤”。
[参 考 文 献]
[1]徐 复.从 语 言 上 推 测 《孔 雀 东 南 飞 》一 诗 的 写 定 年 代 [A].王云路, 等.中古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方 一 新,等.中 古 汉 语 读 本 ( 修 订 本 ) [M].上 海: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2006.
汉 语 大 词 典 出 版 社 ,1997. [审稿: 陆晓华; 责编: 曹小云]
- 28 -
收稿日期: 2007- 04- 03
- 27 -
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5)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同坐以告。韪曰:“人小时了
了者,长大未必能奇。” 例(4)为《世说新语·言语》的一段话,例(5)为刘
孝标为《世说新语》所作的注。两段话意思相同,前者用 “佳”,后者用“奇”。可见,“佳”和“奇”意思相同。
义连用。但“谓言”早先是“言说”之义。如: (1)王复谓言:“汝尊瞿昙,如是宗亲,其信而已。”
(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 后来,“谓言”又产生了“以为”义。除《孔雀东南
飞》中的两例外,再如: (2)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
秋霜。(《宋诗》卷一王叔之《劳歌二首》) 而到了唐代,“言”也可单独表达“以为”之义。如: (3)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李白《驾
第9卷 第4期 2007 年 7 月
滁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Vol.9 No.4 Jul.2007
《孔雀东南飞(并序) 》注释指瑕
顾军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孔雀东南飞》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该诗, 但对“谓言”、“奇”、“详”、“恨
一 、谓 言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句。“谓言”,教材注为 “总以为”[3](P10)。下文中把“谓言无违誓”译为“总以为你 不会有什么过失”,仍然是把“谓言”视作“总以为”。不 妥。实际上,这里“谓言”是“以为,认为”的意思。 “谓”本来有“评论”的意思。《论语·八佾》:“孔子 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晏集 解:“谓者,评论之称。”[4](P28)后来引申为“以为,认为”之 义。如《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宜乎百 姓之谓我爱也。”“以”为“以为、认为”义,前后相证,可 知“谓”也是“以为、认为”之义。 由于“谓”和“言”都是“言说”类动词,因而可以同
徐复先生从校勘入手,认为该诗中的“恨恨”当是 “悢悢”之误。理由如下:其一,《广雅·释训》释“悢悢” 为“悲也”;其二,当时许多诗文中“悢悢”都表达“惆怅 悲痛”之义。比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女年十 三 ,男 年 八 岁 ,未 及 成 人 ,况 复 多 病 ,顾 此 悢 悢 ,如 何 可 言?”因此,徐复先生认为“恨恨”是“出于后人所改”[1](P8)。
另外,再从全诗来看,我们也找不到焦刘二人“愤恨 到极点”的证据。对于悲剧的主要责任者刘母,两人也没 有什么不恭的意思。比如刘兰芝在被遣归家前还要叮嘱 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有任何反抗的想法,封建礼教毒害之深莫大焉!
可见,此句对“奇”的使用是完全妥当的。 我 们 建 议 ,把“ 似 应 为‘ 宜 ’”删 去 ,并 加 注 :“ 奇 , 好。” 三 、详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句。“详”,教材注为 “(事情)清楚”[3](P13)。这是误把“详”看作形容词了,大概 是受现代汉语中“详”多用作形容词的影响。其实,“详” 在这里是作动词,“知道,了解”的意思。比如: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7)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近代以 木,未详所起。“(《隋书·礼仪志七》) 上述两例中的“详”分别以“其姓字”、“所起”为宾 语,都是作为动词使用。 “所”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如这首 诗里的 “徒留无所施”、“小子无所畏”、“君还何所望” 等即是其例。“又非君所详”在这里的意思是“又不是您 所了解的情况”。 我们建议,可把注释改为“知道,了解”或“清楚(事 情)”。表面上看来后者与“(事情)清楚”仅有词序的不 同,但“清楚(事情)”的“清楚”词性由于后接宾语“事 情”,已不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当然,两相比较,释为 “知道,了解”更佳。 四 、恨 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句。“恨恨”,教材释作 “愤恨到极点”[3](P13)。其实,这里的“恨恨”当释作“惆怅, 悲伤”。例如: (8)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有 怅然。(秦嘉《重报妻书》) (9)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复何言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 室.高 中 《语 文 》( 第 三 册 ) [M]. 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2004. [4]李学勤.十三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蒋 绍 愚 .古 汉 语 词 汇 纲 要 [M].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2005.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 [M].上海:
去温泉宫》) 蒋绍愚先生认为,“言”之“以为”义是受“谓”的影
响[5](P84)。甚得之。 由于诗中“谓言”的理性意义就是“以为”,并没有
“总”这样的附加意义,所以我们建议把上述两条注释里 的“总”字删去。
二 、奇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句。“奇”,教材编者认 为“似应为‘宜’”[3](P11),大概是把这里的“奇”当作“奇 怪”来理解了。这里的“奇”并没有用错,《乐府诗集》和 《玉台新咏》中此句均作“奇”,未见用“宜”者。其实, “奇”有“好,佳”之义。《汉语大词典》“奇”条下有“犹 佳,妙”义项,所引即有此例[6](P1382)。再如: (4)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
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 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白。(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 书》)
例(8)是写与妻子分别后的感受,表达了对妻子的 思念与惆怅、悲伤之情,怎么会“愤恨到极点”呢?例(9) 是嵇康写给吕长悌的绝交信。信中已有“古之君子,绝交 不 出 丑 言 ”的 话 ,而 且 前 文 中 已 有“ 怅 然 失 图 ,复 何 言 哉”,失落之情,一览无余。因此,足可证上述两例中的 “恨恨”均非“愤恨到极点”之义。
恨”等四个词语的释义不够准确。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考察, 指出教材注释失误的原因,
对四个词的意义进行了解释,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 释义
中图分类号: H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1794( 2007) 04- 0027- 02
作者简介: 顾 军( 1976- ) , 男, 安徽颍上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 级硕士研究生。
《孔雀东南飞》一诗,分别收入《玉台新咏》和《乐府 诗集》中。诗中人物对话较多,口语性较强。因此,具有较 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徐复先生认为,该诗“应该确定是东 晋时代写定的”。[1](P14) 人教社 2004 年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第三册收入该诗。该教材对于这首诗的注释比较 详细,但有的词语释义不够准确。方一新、王云路两位先 生的《中古汉语读本》[2]对该诗词语的训释,功力颇深,也 有一些文章对教材注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探讨。 遗憾的是,这些成果没有被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影响了 教材的质量。本文试就该诗中“谓言”、“奇”、“详”、“恨 恨”等四个词的注释进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