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其次次调研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国攻打楚国的理由,“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意思是楚人没有刚好贡奉用来缩酒的茅草,害的周天子无法祭祀祖宗。

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A.礼乐制度在齐国得到较好保存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
C.诸侯与天子之间存在义务关系D.社会秩序面临冲击与重新构建
2.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降低宰相在中心机构中的地位
C.确保皇帝诏令依据程序来实施 D.强化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心官制
3.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对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早在秦朝,朝廷就建立了“疠迁房”用于隔离麻风病人;汉平帝在诏书中已明确建立防疫隔离区。

到唐朝,朝廷已在地方各州设置医学,置医学博士、医学助教、学生等官吏,对民间疫病进行医治活动。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常常发生大的疫情
B、疫情暴发只依靠政府管控
C、疫情防治是古代政府的重要职能
D、历朝
防治疫情措施行之有效
5.依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
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
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削减犁耕依靠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留意精耕细作
6.其次次鸦片斗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

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聚”,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诚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与外国同等往来的愿望 B.与英法合作共同抗拒清朝
C.接着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
7.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须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

19世纪70年头后,该衙门的职权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事实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

这反映出当时()
A.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 B.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心集权体制
C.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实力举世公认 D.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
8.英国的麦加利银行于1858年设分行于上海,汇丰银行在1865年设上海分行。

它们的初期业务除了适应外国在华商人汇划方面的须要外,还进行商业投机,对中国商人和清政府进行高利贷款,在中国发行钞票。

很多中国商人的旧式钱庄成为外国银行的附庸。

这表明()
A.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B. 资本输出成为侵华主要手段
C. 中国金融领域的近代化开启
D. 英国限制了上海的经济命脉
9.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毁攻击”新政。

其意是()
A.揭露列强的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育国人世界视野
10.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运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促进文化和教化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11.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学问分子大多汇合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B.加快革命领导力气的变更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究
12.“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心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须要我们重新去创建,……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需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确定的提出()A.策应了中心革命依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心红军起先宏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途重大转折
13.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

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气在19个军以下。

产生上述变更的缘由是()
A.抗战起先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削减
C.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挡日军
14.1948年1月,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心起草的有关指示中,将同盟军划为“干脆”“间接”两种,并留意到其间的“不稳定性与投机性”,主见实行“加强我党领导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

这一指示意在()
A.保障民族解放斗争的成功
B.加强国共政治合作
C.争取中间政治力气的支持
D.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5.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西方学者始终以来对中国夏商文化持怀疑看法。

近年以来,夏文化探究在考古探讨中为国内外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4年,我国国家文物局确定持续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探讨”重大探讨项目,留意从源头上挖掘和考据中国文化。

由此推知国家重视夏文化探讨的主要目的是()
A、还原我国古代史真实面目
B、消退西方学者的怀疑
C、加强我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D、使考古材料与古代文献一样
17.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但据统计局统计,我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24%和
23.7%。

据此可知()
A、政府防疫抗疫成效显著
B、民众基本没有受疫情的影响
C、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完成
D、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变更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18.古希腊人信任:“惟法律是将众人结合为一的最基本纽带,故而无法满意于行使单纯的专断权威。

”“彼时整个文明都听从法律的统治……现代世界兴起于旧世界的废墟之上,却依旧紧密联系着古代城邦的法律概念。

”(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这表明古希腊()A.法律是紧密联系各城邦的基本纽带 B.奠基了人类宪政文明的历史进程
C.城邦法律因专断而导致了文明毁灭 D.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立法的蓝本
19.16世纪前期,农产品的价格猛涨,而西班牙受贵族剥削和城市行会的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是高于英国、法国和尼德兰的同类产品,这使它们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宝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加之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所以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表明()
A.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B.“价格革命”未对西班牙的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C.西班牙殖民强国的地位被英、法、荷等取代
D.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所得都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
20.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

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依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A.驾驭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C.行政权力受国王的限制 D.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21.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异:大革命的特别目的是要到处歼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熬煎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
A.反映封建统治垮台的必定性 B.不符合史实,观点错误。

C.说明白法国大革命的特别性 D.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22.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验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支配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

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
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气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A.彻底变更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B.彻底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23.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心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心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主动性 D.大大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
24.闻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移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究竟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连接的地方。

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连接的那个点。

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也许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家立命的地方了。

”这里,龙应台主见()A.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C.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D.全球化浪潮不行逆转
25、2014年5月《纽约时报》中文网l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中美实行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B.国际格局形成中美两极争夺局面
C.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中美冲突必定会影响世界平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26题 23分,27题 12 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峻,越来越多的农夫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

……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导致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削减。

唐朝政府虽实行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

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

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
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置赋、地两税以总之,以一其名,此外敛者,以枉法论”。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依据税法资料整编材料二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广实行新的税法"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须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夫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干脆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依据税法资料整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以及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9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4分)
(3)依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体现的演革趋势。

演革的趋势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北美史学家时常埋怨,中国的“教科书问题”,总是腰斩他们的“革命史”,把一部完整的美国革命史依据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独立斗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

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革命,仅仅延长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革命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独立斗争,其次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大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

美国革命假如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场斗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分裂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民族斗争”。

这场“内战”后来之所以发展为“革命”,是在“内战”结束之后的其次、第三段落,从1787
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中译本)序》
材料列举了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美国革命史”的不同叙事模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叙事模式进行说明和评价。

(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表述合理,论述充分。


2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

“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

魏晋时期,“传”或“染”起先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

人们信任,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

宋代学会运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

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确定得病与否,而照看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削减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化》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19 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 年之久,霍乱连续18 年侵袭美国。

欧美起先把留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限制疾病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试验室、公共教化项目以及高校和其它机构的探讨,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

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削减传染病的发生。

1977 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终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退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疾病“传染”的相识,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其影响。

(8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缘由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7分)
(3)
历史答案
1-5:DACCD 6-10:CDACD 11-15:CDCCA
16-20: CDBAB 21-25:DDCCC
26题答案:(23分)
(1)背景:土地兼并严峻,均田制遭到破坏(2分);租庸调制无法接着实行,国家财政收入削减(2分);赋税制度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1分)。

内容:征税标准以田亩和财产为主;征税时间为夏秋两季收税;征收商税,扩大征收面;量出制入,制定税务征收总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每点2分随意两点4分)(2)特点:实行货币地租,赋税折银征收,纳银代役;赋役合并,税种向简洁转变;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征收方法更加完备。

(每点2分,随意两点4分)
(3)趋势: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纳税由实物地租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税种由繁多渐渐削减,税制趋向完善和稳定。

(每点3分,随意两点6分)体现:征收标准的变更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渐渐松弛;征收银两的做法,体现货币的作用加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须要。

(每点2分,共4分)
27.(12分)
(1)(12分)中国史家认为美国的革命史就是美国独立斗争的历史。

(4分)
中国史的叙事模式,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探讨历史,强调改朝换代的意义。

认为1783年美国独立斗争的成功,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起先独立发展道路,是美国革命的突出成果。

(8分)
(2)(12分)美国史家认为美国革命史既是对旧制度的推翻和否定,也包括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更强调长时段、完整关注美国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或:美国革命不仅包括独立国家的建立,更突出的表现在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4分)
美国史的叙事模式,强调推翻旧制度后,美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发展。

美国革命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推动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破旧立新)。

1787年,在邦联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状况下,《1787年宪法》出台,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符合美国发展的须要。

1800年,政党政治确立,两党轮番执政,两党制的确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

在和平的局面下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发展。

(8分)
28.(18分)答案:
(1)相识:人们发觉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肯定的迷信色调(有肯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任答两点,每点2 分,共4 分)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相识传染现象;肯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纳防疫
措施;增加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每点2 分,任答两点4 分)(2)缘由:政府没有刚好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每点1 分,共3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化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每点2 分,任答两点4 分)
以上各题:要考虑学生答案有创新点或要点与参考答案接近。

采点给分和采意给分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