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健:宋代最耀眼的天才--欧阳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子健:宋代最耀眼的天才--欧阳修
来源:历史D学堂
作者:马巧玲
过旺的声誉会掩盖真相。
欧阳修留给大众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地位,然而这两个标签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熟知。
政坛伯乐,心怀大义
“今人熟知欧阳修,将其视作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政治家、政治理论家,尤其是作为文学家与杰出诗人。
以这些身份,欧阳修在统治中国社会近千年的新儒学早期政治和思想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有时甚至是关键作用。
”在刘子健看来,北宋以文治国,文官身份的士人地位之高、权力之盛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空前绝后。
相比魏晋隋唐出身门阀的士族,北宋的士人群体大多出身庶族,经由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官员升迁一般是根据业绩、资历、举荐,尤其是保举,所以奖掖扶持与自己身份相同、政治诉求相同的士人就成为实践政治理想的必要方式。
或许是因为两次落榜,直到第三次科考才高中进士的经历,欧阳修深深理解天下学子的求学科考之路,所以他外出随身携带数十张空白拜帖,每当听到某个陌生人备受赞誉,就会打听此人的住址,递交拜帖,然后前去拜访。
若确定某人极具潜力,即使是辗转通过友人得知的消息,只要觉得友人的判断可靠,就会把这位新人举荐给能够提供帮助之人。
欧阳修保持了这一习惯多年,用这种方式帮助了整整一代年轻才子,苏轼、曾巩、王安石、包拯、司马光……都因为欧阳修的力荐脱颖而出,名扬四海。
秦观曾这样评价欧阳修对年轻学子的影响力:“惟我文忠,一世之师。
……如天有斗,如岁有春,四方以正,万物为新”,这种评价一
点也不为过。
在他举荐的学子中,司马光、吕公著作为旧党的领袖,曾位居宰辅,苏轼、苏辙曾主宰政坛,王安石、吕惠卿作为新法的主导者,政治分量举足轻重,而司马光作为王安石变法坚定的反对者,更成为北宋后期政坛的重要力量。
“儒学家若要在其同时代人当中出类拔萃,不仅需要天资聪颖,还得正直高尚;不仅需要受人尊敬,还需要富有影响力。
”政见相同、身份相似的学子获得欧阳修的举荐,那些因政见不同甚至中伤欧阳修但是却有才华的人,欧阳修也能做到公而忘私,鼎力推荐。
司马光是濮议之争中反对欧阳修的领袖,也是欧阳修政治生涯结束的标志,濮议之争结束后,欧阳修还是极尽溢美之词推荐。
文坛泰斗,举荐贤能
欧阳修在历史领域久负盛名主要归功于他撰写的《新五代史》及
参与编修的《新唐书》,甚至因其独具众多优点而被纳入正史之中。
而在现代人眼中,欧阳修最伟大的成就在文学领域。
提及文学成就,欧阳修的学生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欧阳修的这些充满着丰富感情的诗句,虽然多是以爱情为主题,却摒弃了宋初流行的“隐晦、矫揉造作与充满暗示”,使用最普通的词汇,文章却优雅且令人称奇。
平常的词汇在欧阳修手中传达出无与伦比的意境:微妙的感情、深沉的思考、恢弘的景观或者新奇的观点,简单而悠远,却也成为那些不习惯这种文体的学子攻击他私德有亏的证据。
能言善辩,仗义执言
欧阳修一直未能实现其年轻时的军事抱负,但他却一直乐于交友,
并从中发现“天下奇士”。
如今我们熟知的北宋名人,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吕夷简、苏轼苏辙兄弟等,都和欧阳修有非常深厚的渊源。
而在这其中,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深厚情谊更是可以用“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来形容。
在范仲淹第二次遭受贬谪时,欧阳修从洛阳写信给他,鼓励他不要丧失信心,之后两人成为至交好友,两人一致认为,要用批评突破传统的官僚渠道,范仲淹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遭到了吕夷简的抨击,再次被贬。
欧阳修立即抨击吕夷简的支持者高若纳,指责他身为谏官,在其位却没有谋其政,大意如下:
高若讷泪流满面地携带这封信入朝觐见,向皇帝哭诉他所遭到的蓄意羞辱,欧阳修因此再次被贬,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深度思考
中意识到,自己在攻击对手时有失冷静,而且在批评对手的政策时应该更加积极有效才行。
也就是说,他并不后悔为范仲淹挺身而出,即使暂时失去了大好前途。
范仲淹因韩琦的举荐重新回到朝堂,他希望欧阳修可以在军中任掌书记时,欧阳修拒绝了:
他愿意为范仲淹挺身而出、得罪权贵,愿意与范仲淹一起被贬,愿意与范仲淹为国效力,即便遭受挫折,历经岁月的磨砺,甚至他不介意为范仲淹工作,但是他不愿意通过范仲淹的影响力来获得升迁。
吕夷简作为欧阳修和范仲淹的政治对手,遭到欧阳修本人的憎恶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回首往事,欧阳修并不认为吕夷简是卑劣之人,他相信,范仲淹晚年声称不再对任何人抱有持久的怨恨,这其中当然包括吕夷简,是可信的,所以才有了欧阳修为范仲淹写的神道碑铭的那句话:“于是二公焕然相约,勠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
”
“相对于生命的短暂,中国人更重视声名的久远”,以什么样的形象生活在世人心目中,是每个大人物都关心的问题。
或许欧阳修并没有想过因喜好贤才、乐于荐贤而名留青史,但是多年在政治、文学与学术上的成就为他积累了较高声望,而这份声望又得以支撑欧阳修在政坛持久为官,为范仲淹冒死谏言又为他在南方士人阵营中赢得了诸多赞誉,备受尊重。
随着欧阳修的隐退,那些与欧阳修身份相近的新型士人开始逐渐登上北宋政坛,步入权力中枢,甚至可以主宰朝政时,他们结成政治同盟,成为左右朝政、影响舆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与日俱增的帝国危机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
从黎明到耀眼的正午,再从正午到金色黄昏,欧阳修始终在宋代的思想天空闪耀着,虽偶尔被云翳遮蔽,但一直是最耀眼的天才。
图:《清平乐》剧照
刘子健
刘子健(1919—1993),蜚声国际的宋史专家。
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洪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精通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四国语言,1946年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团队史料专员。
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重心从现代中日关系史转向宋史,代表作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两宋史研究汇编》《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
《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
《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阳修的仕宦与治学生涯。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影响力举世瞩目。
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政敌指控,在庆历新政、朋党之争与王安石变法中直言相谏;在史学、文学、经学等领域成就卓越,求才、爱才、识才、举才,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欧阳修是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与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的典范,经由他提携举荐的士人群体继承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人格,在相互呼应、共同扶持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影响了北宋政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