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站镇中学2020-2021学年人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大四站镇中学林立铭
本节向学生开启神奇的信息技术之门,引领学生步入信息社会的开篇章节。

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信息的内涵和作用,感知信息社会的现象和特征,从而认识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培养信息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是在与信息打交道,您阅读的报纸是信息、看到的广告是信息、电视传播的是信息、上网浏览的是信息,当代人简直生活在“信息海洋”中。

如果把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作一条按照一定的目的向前延伸的轨迹,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条轨迹是沿着信息不断膨胀的方向前进的。

一、说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说教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
更新最快的学科.《走进因特网》这一节是初中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说内容标准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
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

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说知识点:
本节课的内容:了了解因特网;了解因特网的网络协议和基本服务
重点:什么是域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五、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

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自身实践,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解释、分析、总结域名IP地址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学习、工作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自觉的信息意识和初
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正确认识全球信息化给青少年带来的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习做信息社会的主人。

六、说学生
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建议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造“情境教学”氛围,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练中学,学中练,边学边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理会电脑与人电脑是统一的,信息技术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

3、语言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意图为主,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多方面探求知识的兴趣。

八、说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质量评价观,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不断树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为出发点,应该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自我评价、集体评价、考试评价等,克服单一的考试评价形式。

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提高。

不应过多看中“对”或“错”。

评价可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信息管理意识、信息处理能力等几方面考虑,对学生和学习小组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探究、协作精神应给予关注和积极评价。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本章节内容本着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运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信息的理解,健康的处理信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

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互联网(因特网)迅速普及,信息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更充分的利用,社会进步更加快速当然毫不足
怪。

今后力争将本课程作为生活中的工具,为生活带来便利,提高生活效率。

200多年的工业社会进步又远远超过一万年的农业社会。

同样的,信息社会的进步也会远远快于工业社会。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当时信息是否丰富以及是否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所以比以往飞速进步,就在于能更有效地继承前人经验和知识,而经验和知识就是信息。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原因,就在于后人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掌握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也是一种信息。

本节课反思: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十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学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后,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己去做,整
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