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19.1感受信息课件(新版)沪科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练一练
1.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容量最大? 2.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时间最长? 3.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后读取信息最方便? 4.保存同样多的信息,哪种方法成本最低? 5.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种类(zhǒnglèi)最多?
A 竹简 B 纸 带
E 磁盘和光盘
第十一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记录
录音(lù yīn)、录 像磁带
磁 盘 和
竹简 (zhúj
光
iǎn)
盘
纸
第十二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记录
• 保存信息方法的变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我们可以在家通过VCD光盘欣赏精采的电影;把 电子老师请回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各种知识; 把保存在光盘上的百科全书买回家,建立家庭图书馆; 用照相机、摄像机把美好的生活、旅游过程永久记录 (jìlù)在磁带或光盘上;通过书报、光盘,我们可以方 便地学到大量有用的知识,使人们变得更聪明…… 保存信息的方法还有很多,象胶卷、集成电路等 等。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来保存信息。
第二十页,共25页。
实际(shíjì)的电话机
• 1、实际的电话机除听筒.话筒外,还有电铃(diànlíng),拔 号设备等.
• 2、现代的电话有:无线电话,可视电话、录音电话等等.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电报
(diàn
bào)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实用的电报机,从 此人们可以(kěyǐ)做到同时在两地之间传递信 息。早期的电报完全由人工操作,主要传送文 字信息,经过不断改进,又发展了机械式电报 机,现在又发展到自动化程序较高的电子式电 传机,还有能自动将电码译成汉字的中文电报 译码机。用电报传递信息具有经济、迅速、保 密、方便等特点。
第三页,共25页。
人类经历了五次信息(xìnxī) 变革
获得语言
创造文字
应用电报.电视和电 话
发明造纸和印刷 术
应用网络技
第四页,共25页。
古代信息(xìnxī)的传递
第五页,共25页。
现代社会信息(xìnxī)的传递
第六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传递—古代信息 (xìnxī)传递
• 烽火 (fēng huǒ)
第八页,共25页。
烽火台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 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 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 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 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 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 "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 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 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 警系统就已经(yǐ jing)很完备了。 历史上曾流传着"幽王烽火戏诸侯" 的故事。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 (gǎnshòu)信息
第一页,息的传递
• 信息的记录(jìlù) • 电话和电报
第二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
•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xiāo xi)。天气预报是关于天 气变化的信息,商业广告是 关于商品销售的信息。信息 很多,它存在于我们生产和 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九页,共25页。
信鸽(xìngē)
为了传递信息, 古时候的人们还 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 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等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 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 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 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 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 统陷于瘫痪(tānhuàn),但信鸽仍 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育出了 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 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 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 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 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
第十五页,共25页。
话筒结构:
话筒里有一 个金属 (jīnshǔ)盒, 里面装满碳 粒,上面盖 有一个膜片.
第十六页,共25页。
(二)听筒 1、听筒结构:听筒里有一个永磁铁,它的
两个磁极上套有螺线管,磁极前有薄铁片. 2、听筒特点:由于永磁体的吸引,薄铁片
有些弯向磁铁. 3、听筒作用:变化的电流转化(zhuǎnhuà)
第十三页,共25页。
电话 (diànhuà)
第十四页,共25页。
电话的话筒(huàtǒng)与听筒
(一)话筒 1、话筒结构:话筒里有一个金属盒,里面 装满碳粒,上面盖有一个膜片. 2、话筒特点:碳粒之间的接触不紧密,整 体的电阻随膜片的压紧程度而改变. 3、话筒作用(zuòyòng):把振动转变为强弱 变化的电流.
• 声音使介质空气振动传播 →空气振动引起耳膜振动 →听到说话人的声音.
第十九页,共25页。
想一想
• 实际中在电话接通后,听筒和对方的话筒通 过电信局的有关设备串联在同一个电路里. 其原因在于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听筒 和对方话筒串联才能保证二者间电流强弱 (qiánɡ ruò)变化一致,从而使听筒薄铁片 和对方话筒中膜片的振动情况一致,保障听 到的声音与对方讲话声音相同.
• 信鸽 • 驿马 • 喇叭 • 旗语 • 长跑 • 风筝
第七页,共25页。
驿马(yì mǎ)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 往,通信因此产生。 中国 (zhōnɡ ɡuó)远在周朝时就 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 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 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 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 确的通信。秦代统一六国后, 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 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 驿邮是骏马以每小时奔跑1 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 来实现远距离快速通信的。 在当时这已经相当快了。
第十页,共25页。
风筝 风筝在古代是传递消息和作为侦察的用具。刘邦和项 羽决战时,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曾放起一只木鸢,根据线 长来估测项羽军队驻扎地的距离,从而确定方位,开凿地 道,攻破项羽大军。唐朝时,田悦率兵包围临洛城,唐朝 将领令士兵放出一个纸鸢,可飞高百余丈,穿过(chuān ɡuò)围攻部队的上空,飘向城外,传达求援信息,终于引 来了救兵解围。 唐朝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达,风筝开始穿上轻而薄的纸 衣,木鸢就逐渐为纸鸢所代替了。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 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和丝弦,当纸鸢升入空中后,由于 风吹竹笛发出声响,"风筝"这个名字就由此而来。
为声音振动.
第十七页,共25页。
听筒结构: 听筒里有一个 永磁铁,它的 两个磁极上套 (shànɡ tào) 有螺线管,磁 极前有薄铁片.
第十八页,共25页。
电话(diànhuà)的原理
• 说话时声带(shēngdài)振 动而发出声音→引起介质 空气振动传播声音→空气 振动而引起话筒内碳精盘 内碳粒忽松忽紧→导致电 路中电阻忽大、忽小→引 起电路中电流忽大、忽小 →从而引起膜片内的振动 而发声.
C 录音磁带 D 录像磁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练一练
1.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容量最大? 2.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时间最长? 3.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后读取信息最方便? 4.保存同样多的信息,哪种方法成本最低? 5.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种类(zhǒnglèi)最多?
A 竹简 B 纸 带
E 磁盘和光盘
第十一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记录
录音(lù yīn)、录 像磁带
磁 盘 和
竹简 (zhúj
光
iǎn)
盘
纸
第十二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记录
• 保存信息方法的变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我们可以在家通过VCD光盘欣赏精采的电影;把 电子老师请回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各种知识; 把保存在光盘上的百科全书买回家,建立家庭图书馆; 用照相机、摄像机把美好的生活、旅游过程永久记录 (jìlù)在磁带或光盘上;通过书报、光盘,我们可以方 便地学到大量有用的知识,使人们变得更聪明…… 保存信息的方法还有很多,象胶卷、集成电路等 等。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来保存信息。
第二十页,共25页。
实际(shíjì)的电话机
• 1、实际的电话机除听筒.话筒外,还有电铃(diànlíng),拔 号设备等.
• 2、现代的电话有:无线电话,可视电话、录音电话等等.
第二十一页,共25页。
电报
(diàn
bào)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实用的电报机,从 此人们可以(kěyǐ)做到同时在两地之间传递信 息。早期的电报完全由人工操作,主要传送文 字信息,经过不断改进,又发展了机械式电报 机,现在又发展到自动化程序较高的电子式电 传机,还有能自动将电码译成汉字的中文电报 译码机。用电报传递信息具有经济、迅速、保 密、方便等特点。
第三页,共25页。
人类经历了五次信息(xìnxī) 变革
获得语言
创造文字
应用电报.电视和电 话
发明造纸和印刷 术
应用网络技
第四页,共25页。
古代信息(xìnxī)的传递
第五页,共25页。
现代社会信息(xìnxī)的传递
第六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的传递—古代信息 (xìnxī)传递
• 烽火 (fēng huǒ)
第八页,共25页。
烽火台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 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 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 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 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 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 "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燃起烽火, 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 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的烽火告 警系统就已经(yǐ jing)很完备了。 历史上曾流传着"幽王烽火戏诸侯" 的故事。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 (gǎnshòu)信息
第一页,息的传递
• 信息的记录(jìlù) • 电话和电报
第二页,共25页。
信息(xìnxī)
•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xiāo xi)。天气预报是关于天 气变化的信息,商业广告是 关于商品销售的信息。信息 很多,它存在于我们生产和 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九页,共25页。
信鸽(xìngē)
为了传递信息, 古时候的人们还 想出了许多奇异的方法,比如漂 流瓶、信号树、信鸽和信猴等等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 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 信联络至关紧要。然而一旦爆发 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 辐射将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 统陷于瘫痪(tānhuàn),但信鸽仍 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育出了 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 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信,而是携 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 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专门的 装置上阅读,保密性极高
第十五页,共25页。
话筒结构:
话筒里有一 个金属 (jīnshǔ)盒, 里面装满碳 粒,上面盖 有一个膜片.
第十六页,共25页。
(二)听筒 1、听筒结构:听筒里有一个永磁铁,它的
两个磁极上套有螺线管,磁极前有薄铁片. 2、听筒特点:由于永磁体的吸引,薄铁片
有些弯向磁铁. 3、听筒作用:变化的电流转化(zhuǎnhuà)
第十三页,共25页。
电话 (diànhuà)
第十四页,共25页。
电话的话筒(huàtǒng)与听筒
(一)话筒 1、话筒结构:话筒里有一个金属盒,里面 装满碳粒,上面盖有一个膜片. 2、话筒特点:碳粒之间的接触不紧密,整 体的电阻随膜片的压紧程度而改变. 3、话筒作用(zuòyòng):把振动转变为强弱 变化的电流.
• 声音使介质空气振动传播 →空气振动引起耳膜振动 →听到说话人的声音.
第十九页,共25页。
想一想
• 实际中在电话接通后,听筒和对方的话筒通 过电信局的有关设备串联在同一个电路里. 其原因在于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听筒 和对方话筒串联才能保证二者间电流强弱 (qiánɡ ruò)变化一致,从而使听筒薄铁片 和对方话筒中膜片的振动情况一致,保障听 到的声音与对方讲话声音相同.
• 信鸽 • 驿马 • 喇叭 • 旗语 • 长跑 • 风筝
第七页,共25页。
驿马(yì mǎ)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 往,通信因此产生。 中国 (zhōnɡ ɡuó)远在周朝时就 建立了专门传递官府文书的 驿站,通过骑马将文书一个 驿站接一个驿站地传递下去, 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驿邮制度,以实现快速、准 确的通信。秦代统一六国后, 就将驿站信息传递系统作为 国家的行政机构确定下来。 驿邮是骏马以每小时奔跑1 5千米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 来实现远距离快速通信的。 在当时这已经相当快了。
第十页,共25页。
风筝 风筝在古代是传递消息和作为侦察的用具。刘邦和项 羽决战时,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曾放起一只木鸢,根据线 长来估测项羽军队驻扎地的距离,从而确定方位,开凿地 道,攻破项羽大军。唐朝时,田悦率兵包围临洛城,唐朝 将领令士兵放出一个纸鸢,可飞高百余丈,穿过(chuān ɡuò)围攻部队的上空,飘向城外,传达求援信息,终于引 来了救兵解围。 唐朝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达,风筝开始穿上轻而薄的纸 衣,木鸢就逐渐为纸鸢所代替了。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 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和丝弦,当纸鸢升入空中后,由于 风吹竹笛发出声响,"风筝"这个名字就由此而来。
为声音振动.
第十七页,共25页。
听筒结构: 听筒里有一个 永磁铁,它的 两个磁极上套 (shànɡ tào) 有螺线管,磁 极前有薄铁片.
第十八页,共25页。
电话(diànhuà)的原理
• 说话时声带(shēngdài)振 动而发出声音→引起介质 空气振动传播声音→空气 振动而引起话筒内碳精盘 内碳粒忽松忽紧→导致电 路中电阻忽大、忽小→引 起电路中电流忽大、忽小 →从而引起膜片内的振动 而发声.
C 录音磁带 D 录像磁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第二十五页,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