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特点的概括。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江面上,一个水波才起,便牵引出万重的波光荡漾。
由一波才动,万波马上相随,看到江面之广阔无垠。
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
(2)考查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
虽未得鱼,空船而回,却也载满了皎洁的月光,与我相伴同行。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此题要由钓鱼不得而联想到人的得,这样诗句的内容就有了思辨的色彩。
故答案为:(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
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
【点评】《颂钓者》是唐末的南宗禅师,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所作的一首禅偈。
作者观察得细,表现得真,语言虽然平易,却极为传神,碧波荡漾的一江春水宛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它的好处更在于平淡的语句中蕴蓄着理趣,使人受到理性的启迪。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古诗阅读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6.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
(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8.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
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13.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14.古诗阅读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15.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16.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7.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18.古诗阅读。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
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
③秉:________,
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
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
(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
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2.无
3.(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
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时局描写的画面,仔细体味意象的表达效果,概括归纳:前四句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四句“江村相送柴门”归纳为江村送别图。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分析“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从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归纳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然后分析“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归纳为: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4.(1)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2)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⑵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抓住要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语言要简洁,与前面的概括句式一致。
⑵本题考查读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其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
5.(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2)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泛;野花落
⑵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遣词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注意概括要准确。
6.(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无数梅花落野桥”的意思是“只见无数的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所以此处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意思是“但是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意象特点,结合诗人生活背景以及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区别他们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一处为实写,一为虚写。
《春雪》富有想象力,描绘出雪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的景象,让雪更有灵性。
故答案为:(1)不是,《梅花》中的“花”是指自然中的梅花,《春雪》中的“花”是指如花飞舞的白雪。
(2)王冕的《梅花》末两句写,听到一声悠悠的羌管,却无人出现,只见无数梅花飘落在野桥上,手法很写实,但很有意境,前句有声反显静谧,后句有动反显安详,静动之间,还有画面感,很有艺术魅力。
韩愈《春雪》末两句,很有想象力,喻雪为花,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迟了,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幻化的一片春色是神来之笔,把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在常景中翻出新意,浪漫灵动,独具风采。
【点评】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写作背景再做具体分析。
7.(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
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8.(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结合全诗内容品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淡烟疏柳媚晴滩”意思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是一首纪游词,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