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人格独立观念。
2. 能力目标: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 知识目标: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
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QQ风波》,内容是:最近我心情很不好,原因是我最近喜欢在网上和同学朋友们聊一些问题,妈妈知道后非要我的QQ密码,看我聊的内容,你说我该怎么办?
请同学们帮帮她,QQ密码给还是不给?
刚才同学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给,觉得这样有利于父母了解我们了解我们,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给,因为这是自己的秘密,是自己的隐私,应该保密。
我们今天的话题,确实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围绕隐私和隐私权展开学习,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对刚才的话题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新授: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隐私知多少。
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隐私?(略)看老师给隐私下的定义,隐私有隐和私组成,隐就是隐藏的意思,是不愿意公开,不愿意被人知道,不愿意让他人介入的意思。
私就是个人私事,强调的是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所以那些侵犯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则不属于隐私,私的含义说明隐私具有合法性。
隐私具体的内容包括哪些: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私人领域:住宅、个人行李、包裹、日记、通信。
辩一辩:1.甲深更半夜偷车被小李发现,小李马上报警。
2.乙的父母离婚了,小李得知后到处宣传。
问:小李是否披露了甲、乙的隐私?说说理由。
略
隐私——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其实每个人多有不愿让他人知道的秘密,我们看看小红遇到了什么(略)
小红刚上中学不久,就有同学问她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想到她家玩,有的还好奇地打听她父母是干什么的。
由于彼此不熟悉小红没有回答。
有的同学便说小红不合群、不开朗。
小红知道后很难过,她认为自己没有错,但又说不出道理。
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略)
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及父母的职业都属以公民的隐私,在和别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告诉别人无可厚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保护隐私的意识,当然也不能为保护隐私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如果需要,诸如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可以告诉可信赖的人,这样便于大家互相联系。
“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略)
学习了隐私的含义和内容我们知道,隐私简而言之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秘密,所以又一种观点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与丑事、不光彩的事联系在一起,是错误的。
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好,进入第二个环节——隐私危机。
播放视频《谁动了我的隐私》,漫画《我们还有隐私吗》
思考:漫画中的人物为什么觉得自己一丝不挂?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略)
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样才能自由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进入第三的环节——让心灵有个家的权力。
看一则案例某明星的婚恋情况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刊登在某晚报上。
这位明星阅读报纸后,认为该报社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1.该报社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它侵犯了明星的何种权利?
2、什么是隐私权?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有什么意义?请同学看课本回答。
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意义: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我们常说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渴望家的平静与安宁,所以我们不允许任何人非法侵入我们的住宅,但是如果敲门的是警察,我们该怎么办呢?请看一则案例:一天深夜,小红一家人睡得正香。
这时,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
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现在他们要求小红家开门接受检查……
同学讨论问题。
你认为小红的爸爸要不要开门?说说你的理由。
(略)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公民住宅属于个人生活领域,派出所在没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是一种违法行为,这是隐私权的第一个内容——私人生活安宁权。
看图思考问题:
1、出售这些个人信息有什么危害?
◆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侵扰公民私人生活的安宁和安全。
◆破坏社会的和谐安定。
2、如何才能使这些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
◆公民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公民要树立隐私意识,要保护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当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要学会依法保护。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这是隐私权的第二个内容——私人信息保密权。
生活中会有这种现象: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
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
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说说理由。
不合法。
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书本第5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未满10周岁的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有关规定(第50页)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可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所以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未成年人的信件是合法的,老师不是学生的监护人,无论学生是否达到10周岁,拆看学生信件都是不合法的。
这是隐私权的第三个内容——私人通信保密权。
归纳一下隐私权的内容(略)
公民的住宅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1.私人生活安宁权)
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2.个人信息保密权)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
(3.私人通信保秘权)
梳理一下思绪,回归课本,想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隐私是绿草地,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愿人人树立隐私意识,同时尊重他人隐私,才能享受
着自由和舒畅,才能享受着安宁和惬意。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
1、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不宜公开且不妨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个人私事,如果随意披露他人的私事,就侵犯了公民的()
A、名誉权
B、荣誉权
C、肖像权
D、隐私权
2、一项关于“18岁时,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的调查显示,70%的青少年“想拥有一间真正独立的房间”。
这表明青少年特别渴望维护自己的()
A、肖像权
B、隐私权
C、生命健康权
D、名誉权
3、尊重公民个人隐私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行为体现尊重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是()
A、学校在宣传栏中张贴优秀学生的照片
B、医生在诊室为病人检查身体时设置屏风
C、某电信公司把用户的电话号码提供给商家
D、父母为了了解子女的交往情况而翻看子女日记
4、“姓名电话都可查,住址车牌都不假,个人信息随意卖,真实具体能批发”侵犯了公民的()
A、肖像权
B、荣誉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二、多项选择:
5、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公民()
A、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
B、做人的最起码权利
C、内心世界不受侵扰
D、正常生活不受干扰
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下列行为不合法的有()
A、教师想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偷看学生信件
B、家长想了解子女的情况时偷看子女信件
C、工厂领导为了管理员工偷看员工信件
D、公安机关依法侦查案件时拆看嫌疑人信件
三、哪些情形侵犯了隐私权?
1、教师家访
2、班主任询问家庭情况
3、网上报道明星秘闻
4、教师检查学生作业
5、给别人写传记
6、用手机偷拍同学聊天
7、偷听别人打电话
8、应聘时填写表格
9、入户人口调查
10、查户口
11、公安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询问
12、好朋友偷看自己的日记
13、同学将我的家庭住址告诉别人
14、学校检查学生宿舍
点评:本节课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适时评价和总结,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