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3-
一 中 央 集 权 的 演 变 发 展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主要概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 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财政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西藏由 宣政院 管理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 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4-
典例1 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5-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6-
5.元代:一省两院制 设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 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朝:废丞相置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 内阁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第2课时 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 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 汉代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考情认知【高考考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真题】1.(2011•江苏单科卷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2011•广东文综卷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的终结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3.(2011•江苏单科卷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 (2011•山东文综卷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5.(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 6.(2011•北京文综卷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7.(2011•四川文综卷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知识梳理】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轻巧识记]
古代官吏制度概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察举制 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________ 科举制 , ①从汉代________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
皇权强化 、中央集权加强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 ___________ 专制统治 的一种手段。 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___________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问题设置]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
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答案提示] 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
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归纳升华]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主题二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史料一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结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二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二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
(2)影响:三省相互 牵制 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 权的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走出误区]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
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 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 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实行察举制, 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 门第 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 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方式。 ②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 。 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 。
2.宋朝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 禁军 。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 (3)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4)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
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 行省制度。
(1)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 行中书省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
[形象理解]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位高权重 。 (2)武帝时:让身边侍从担任 尚书令 、侍中等,参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2)任免:宰相的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内阁首辅直接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汉代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 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C.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思路解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指专
制的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重点难点突破
3.君主专制强化,容易助长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虽然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但过度的 集权于中央也有其危害性,因为它容易损害地方的自主性、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积极性、独立性。
13~14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阁臣有 票拟权。 (2)监察:地方设按察司。 2.清朝
重点难点突破
繁荣,关键在于科举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在一起,扩大了 统治基础,即向庶民开放政权。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答案]
B
4.(2010年江苏南通高三三模)《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
夕奉行。„„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
[思路解析]
明代内阁负责对大臣奏章提出处理
建议,供皇帝参考,内阁的“票拟”只有经过皇帝“批红”之 后才有效力,因此明代内阁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机构,并非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更不具有统领六部的法 定权力。清代的军机处则仅是在内廷“跪受笔录”,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重点难点突破

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

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

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

(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

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

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教材补遗]__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素养1—时空观念]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迁从尚书、中书、侍中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说明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一定渊源,体现了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的演化。

高三复习: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复习:第1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复习:第1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郡国并行制(1)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2)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部分王国权力。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行省制度(1)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时期①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具体。

②作用:三省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4.选官制度(1)汉朝:推行察举制,汉武帝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常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3)隋唐以后——科举制①形成与发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②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点归纳]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74张PPT,必修一)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74张PPT,必修一)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你怎样理解材料 中的“名尤不正”? 提示:(1)古代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重要助 手,位高权重,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名尤不正‛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是,分
割了宰相权力,与宰相地位不相符。
探究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设置军机处的特点及 主要弊端。 提示:(1)特点:①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
政令。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
闭性特征明显,保密性强。 (2)弊端:①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 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②绝对的君主专制,又 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 它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权臣专权有利。②但废除宰相制度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 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
一、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 省执行法令。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
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须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审议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从汉至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明清废除丞 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 弱直至消失的趋势。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
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 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从郡国并行 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 强化的趋势。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0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史实行省制度有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题干描述无论在中央决 策和地方治理上都有一定权利。故选C。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探究1.科举制的特点
•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 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 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 _______、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 门下省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 三省 中书省和________,逐步形成_____体制。
尚书令

(3)隋唐时期
决策、审议
•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 责__________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 皇权 权,保证了_____的独尊。
推恩令

(3)北宋
措施 影响 中央 ,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_____ 军事 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代以来__________ 藩镇割据 的 中央_____ 局面,有利于国家的 禁军 安定与发展,加强了 中央派_____ 文官 担任地方长 政治 中央集权 官,同时设_____ 通判 监督 消极:出现了冗官、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_____ 地方 冗兵、冗费的局面, 经济 _____ 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为北宋埋下了_____ 积贫 控 _____ 积弱 的祸根
• 探究②:史料中反映宋代州、县知府与通 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 集权的什么特点? • 提示:(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 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 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 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2)通判监督知府, 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 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第二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第二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 (5)加强监察机制。例如,秦代设御史大夫, 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 区等。
• 1.(2009·福建文综,13)中国象棋中“楚河 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 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 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 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 期 • 【答案】 D
• 2.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示意图 • 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颁发)―→门下 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分管)
• 3.如何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 提示:(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 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 权。
• 4.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 • 提示:(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 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科举制逐渐 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 制度有重要影响。
• 5.明内阁与清军机处 • (1)相同点: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 理军政要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2)不同点: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也不是中央决策机关,是皇帝的内 侍机构。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 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 录”,听命于皇帝,将皇旨传达给中央各 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
• • • • • • • •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中书省 丞相 ①明初,中央设立 ,左右 管 理全国行政事务。 ②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 集中。 (2)措施 丞相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 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君主专制政体一皇权专制101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1)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3)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的不断强化1.抑制相权(1)原因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02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03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04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增设05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①原因:丞相“06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②废除:明太祖时废除07丞相制度,权分08六部。

③结果: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导致皇帝政务繁忙。

(2)设立内阁①设立:明成祖设立09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②特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③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3.清朝设立军机处(1)目的:适应10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设立:11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12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13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2讲_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

第2讲_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
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 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 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后 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诱 元朝 期宰相权势大 因 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 清朝 设军机处,内阁名存实亡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 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基础落实)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 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 集中。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 责。 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 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 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 处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 唐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 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2.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 出现失误; 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 循守旧之风; 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 僚主义、贪污腐化。

专题0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专题0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解读】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知识梳理】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①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②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设置军机处:①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雍正时期;③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1.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第二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二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的演变规律
察举制——选官制度
阅读课本14页“察举制”内容,归纳察举制度的含义, 目的,性质和沿革,作用和影响
察举即选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 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 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一种自 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孝:孝悌 廉:廉吏
察举制——选官制度
思考:西汉为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 些与秦不同的措施?
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制
秦朝: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 政权组织。
思考:西汉初年有怎样的变 化?原因是什么?效果如何?最 后怎样解决?
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A、封国:
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
汉高祖“惩戒之秦孤立之 侯国:相当败于”县;,认直属为朝有廷些,地不方受“所无在郡管辖; B、原因:壮士以填(镇)之”是不 历史—— 楚汉战争中,行刘邦的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 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 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 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 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北宋: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A、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C、增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结果: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迁移应用】
(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

第2课时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评价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 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 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 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领先于 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 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 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总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 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 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 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君相矛盾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 相,皆秦官,金印紫绶……秦有左右……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 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 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 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 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 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 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 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2课时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郡国并行 ②推恩令 ③藩镇割据 ④文官 ⑤通判 ⑥中央 ⑦行省 ⑧宣慰司 ⑨中央集权 ⑩省制 ☆高考资源库☆ 变化:实行行省制度。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及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相权 ②决策 ③审议 ④牵制 ⑤皇权 ⑥参知政事 ⑦财 权 ⑧中书省 ⑨察举 ⑩九品中正 11 进士科 ☆高考资源库☆ 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意义: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统治基础。 考点三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丞相 ②殿阁大学士 ③内阁 ④行政机构 ⑤内侍机构 ⑥议政王大臣 ⑦南书房 ⑧军机处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品文档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tèdiǎn):“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西汉初年刘邦大 封同姓王,建立
封国。他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 土地面积甚至 超过了中央 直辖的土 (zhōngyāng) 地面积。结果 他死后不过18 年,诸侯王就 发动了“七国 之乱”。
精品文档
七国 之 (qī ɡuó) 乱
汉景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 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 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 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 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 用近臣、内朝来压制(yāzhì)宰臣和外朝,所 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 不受印绶。
精品文档
(三)隋唐时期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措施:建立(隋朝)和完善(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职权: 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b.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政令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职 权: a.吏部负责官吏考核和任免(四品以下); b.户部负责户口和赋税(财政和国库); c.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制度(zhìdù)(科举、祭祀、典礼、少数
结果、影响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a.内容: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
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精品文档
b.作用(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 汉武帝推行“附益之法”。 a.内容: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行动; 诸侯王只能衣食(yīshí)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b.作用:解除了诸侯王的军政大权,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④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内容:分全国13个州作为 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 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4、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 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

【典例】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 典例】 列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 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答案】:B
3.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和理解 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和理解 【点析】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 “总理 处”。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 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 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 “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 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 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 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 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 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 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 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典例】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 典例】 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 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 (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 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答案: 答案:C
13. (2009·北京高考)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 北京高考) 北京高考 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 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江苏卷))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 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 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 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根据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 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军务,但无决策权,需依旨办事,故B项符 合题意。A项中专管军务. C项中设有官衙.D项中专理刑狱均 不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2013年高考(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 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元朝宰相 权力相权反弹,排除C;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 打破,排除D。 答案:A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宋代: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东府)
行政


度 支
盐 铁


财政
相权再被分割 皇权继续加强
枢 密 院(西府)
军政
户 部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礼 部 兵 部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工 部
吏 部
户 部
刑 部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
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 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历代统治者做过一些调 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只设“中书门下”,另外增设枢密使、 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按照“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4)从地方财权收归中央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 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 教你读史 ] 材料一中“共议国政”可以得出三省宰相既有分工,又有合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作的特点。材料二中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表明三省拥有一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定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
分中书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 重庆卷)5.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 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 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 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 立,故A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 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 答案:B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清朝皇权的加强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雍正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军机处
皇权高度发展 皇权受限 皇权得以加强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山东卷))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 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图5 解题关键:清雍正以前,上谕一般是由内阁大学士或南书房的侍臣 撰拟。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设立后,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对考生来 说,难度太大,不过学生可以蒙对,因为好多学生不知道清朝有‚内 阁‛。 答案:C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 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 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 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可知答案为A项。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命令,不具备地方监察的 职能,B项和C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D项错误。 答案 A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上海卷))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 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臵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甲说反映的是为改变五代以来的 藩镇割据局面,宋初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 权;乙说反映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设枢密院以分割丞相的兵权。丙说 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丁说是清朝的军机处的设臵。故应选A。 【答案】A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 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臵 【考点】古代中国监察制度 【解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 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 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与题干不吻合。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 合。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 【答案】A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 的影响。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Βιβλιοθήκη 中书省制令决策凡军国大事,必 由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
封驳审议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的演变 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元朝统一全国 后,行省成为固定、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建立 初年,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这
一变动只是改变行省的名称,具体的行政区划仍沿袭元朝。
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 “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 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成就未来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一轮复习2014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