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教案3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认知水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汉至元从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
2.理解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3.依据史实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难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外朝制度(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执行机构。
3.三省六部制(1)演变: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②三国时,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二府制(1)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2)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
(3)元代: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1.结合教材P10“唐朝的三省六部示意图”并分析:有人认为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
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
2.刺史制度: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详见[教学构思])【复习导入】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构思】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效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基本演变脉络。
2.掌握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政治制度演变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2)简要介绍汉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逐渐多元,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渐完善。
(4)五代十国:政治动荡,制度混乱,军阀割据。
(5)宋朝:实行两税法,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等机构。
(6)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枢密院等机构,强化中央3.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多元,有利于地方势力的发展,但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3)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选拔人才,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4)五代十国:政治动荡,制度混乱,导致国家分裂和割据。
(5)宋朝:两税法的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6)元朝: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的演变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2)讨论:各时期政治制度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明朝至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2.学生对政治制度演变的知识掌握情况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不论有利与不利影响,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学生的意见,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重点
难点
关键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弄清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联系与区别
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谈话法,辅以直观教学(多媒体)
教学环节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3、教学内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节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析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答案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教学要点: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形成和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教学要点:汉武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教学要点: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导入环节联系上节知识导入:上节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历史学家总结我国自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只有“改朝换代”而无“改朝换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而这种制度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断地为历代王朝加强和完善。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以及从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实质: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君主专制)1. 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中朝与外朝(1)汉承秦制: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那么,在汉朝建立后,基本上是汉承秦制,继续推行皇帝制度,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
那么在这三公中,尤其是丞相一职,乃百官之首,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可谓是位高权重。
尤其是在刘邦到了晚年时,与心腹之军功大臣订立了“非刘氏不王,非功不侯,非侯不相”的白马之盟,更使得丞相成为中央中枢机构的核心。
甚至可以说在西汉初年,这种皇权集中的程度是在秦基础上的一种减弱,是相权对皇权的分割。
(2)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但到了汉武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再加上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使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因此就想法加强皇权。
改变原来“非侯不相”的局面,起用布衣为相。
同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以及从外廷中提拔一些有才干但出身卑微的人入宫作侍中等宫中官职,让其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样就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之分(内外是相对于宫廷来说的)。
中朝主管决策,就如皇帝的大脑,而外朝主管执行,就如皇帝的手足。
二者虽缺一不可,但是这相对于原来集三权于一身的丞相来说就是对相权的大大削弱。
而作为皇帝亲信近臣的中朝官又能够更好地执行皇帝的旨意,从而加强了皇权。
这种利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的做法,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3)尚书台权力的扩大:在东汉光武时期,中朝官中的尚书令一职权力扩大,尚书台成为中央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而三公的权限进一步削弱。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一、要点阐释1、郡国并行制的性质、推行、影响及其启示西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为了巩固王室,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汉武帝时,解除诸侯国军政大权。
王国问题最终解决。
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上已恢复郡县制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七国之乱)。
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内容、特点与影响设立:唐朝的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源于隋制。
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自分掌官吏的考核与任免、国家礼仪制度和教育、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影响:①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积极意义)②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广设宰相,也避免君主决策失误。
③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3、元朝行省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背景:结束长期的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的统一。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内容:行政区域:十大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宣政院、腹里:)行政区划:(省)、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区:宣慰司行政权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控制,如其民政,军政分别节制于中书省和枢密院,也没有独立的财权,还要定期述职,并设监察机构.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发展了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省制的开端)。
划省而治【附录】路:北宋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行政区的监察区。
州:汉武帝设,监察区。
东汉末年,演变为地方行政区。
道:唐太宗设,监察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至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中书省),认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为削弱。
2.识记汉至元朝地方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要制度(如汉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解决,唐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宋收地方军事、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宣慰司等),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识记汉至元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如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认识封建君主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自己制作的本课。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问题:秦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引导: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又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极具开创性,尤其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是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沿袭。
古代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古代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古代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精选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导入2:《秋风辞》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公元前 _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刘彻(前_6-前87),西汉中期的皇帝,谥号为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能诗善赋,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㈡讲授新课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想到的是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推翻呢?(引导生看书)㈠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汉朝的地方建制与秦时有所不同.汉朝在继承秦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封国制来源于楚汉战争,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继项羽分封_王之后也陆续进行了分封.刘邦称帝后,共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注意:西汉时期的封国制与西周时的分封制有本质上的不同](有根本的不同.西汉的属于辅助郡县制的.是从属性的.不是主要的行政制度 ,西周是主要的行政制度. 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这里了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功臣也能得到分封,如姜子牙,封至齐地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通过层层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思考2: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帝景帝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公元前_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_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列侯.这样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下达后,诸候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chuzhi),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分别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有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_个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刺史〞改为〝州牧〞,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2.?唐朝的藩镇割据唐朝时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的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这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而唐朝中后期,由于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灭亡.)3.宋地方政治制度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4. 元行省制度思考:请大家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于何时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⑴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⑵设置: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长官称为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⑶作用和评价: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这一制度,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③扩大了元朝的疆域④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⑤是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思考: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⑴相同:都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⑵不同: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都产生重大影响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于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少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历代的不断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思考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始终存在哪两对矛盾冲突?(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正所谓是〝汉承秦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同时又在秦朝的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使皇帝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在中央行政继承秦制设立三公.只是在景帝以后,名称有些变化.中央的三公中,丞相有时改称相国,太尉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或称大司空.[书上注解]思考:汉初三公他们的职能和秦朝时是有不同的.不同点在哪?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丞相与皇帝之间极易产生矛盾.思考:面对汉丞相们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⑴措施:①(为了加强皇权,便于控制,)汉武帝时便启用布衣为相.【布衣:老百姓】②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传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出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思考 : 〝中朝〞由哪些人组成呢?[学生回答]其中,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而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则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思考 :为什么〝中朝〞决策大大加强了皇权呢?因为(1)内朝官位很低,不易弄权;(2)内朝官多为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3)内朝官多由出身低微的外戚.宦官充任,皇帝可以随意更换.③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问题: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秦朝的李斯.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璟略知一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战国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王安石.⑵削弱相权,为了加强皇权⑶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解决君相矛盾最成功的是唐朝)3.隋唐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相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1).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A. 萌发于秦,西汉以后长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B.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至隋朝正式确立C.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唐中叶以后名存实亡,到元朝时只剩下中书省,明清只有六部,没有三省.(2)唐代三省六部制措施及职责: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3)影响:①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③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④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的中央政治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参考答案:三省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有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权力制约与平衡,效率高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4.北宋初分割相权(二府三司)⑴举措: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③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⑵作用: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4.元中央制度(一省二院)4.元朝中书省.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朝中央仅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道理?()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思考: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答案:秦隋两个朝代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3)后果:作用和认识一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思考:从以上对汉到元朝中央制度的分析中,你觉得君.相矛盾解决过程中演变趋势如何?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思考: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思考:唐.宋最高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和异同?⑴相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⑵不同:唐加强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思考:从汉到元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围绕的焦点问题是什么?⑴汉:三公九卿——尚书台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宋元: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⑵特点: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⑶焦点问题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朝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 .?(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1.察举制;皇帝征召制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是两汉选官追主要的途径之一,初期重德才,汉武帝时期各方面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后期重门第出身,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九品中正制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九品中正制创立这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必修__1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构造:(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中朝〔内朝〕:决策机构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利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体制〔尚书、内史、门下〕隋朝:三制度建立,三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决策唐朝:三六部制尚书:执行〔吏、户、礼、兵、刑、工〕门下:审议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三司制:分割财权中书:行政机构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场面路、州、县三级制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元朝:行制度下,设路、府、州、县(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表达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防止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邵阳市新邵县第一中学尹建平
一、教材简析
本课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
上承秦朝, 下启明清,, 点多面广, 于是我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既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又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且, 直到现在, 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难点: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这个比较抽象和复杂, 需要分析、概括才能化抽象为具体。
我在教学中注重史实的归纳概括, 帮助学生理解渗透,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 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
2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
☆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性。
☆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材料分析法, 讨论探究法。
( 力求教与学和谐发展。
)
四、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力求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有特色。
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小结提升; 练习反馈。
教学特色:
创设情境独具匠心; 选择材料新颖恰当;
探究活动精心设计;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情景导入。
制度文明之探索
五千年中华文化, 两千年制度文明……
学习新课: 三大版块
3
中央集权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变;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板块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用关键词梳理线索, 充分利用史料,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 把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养成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
关键词一: 推恩令 ( 汉)
出示材料, 要求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思考。
汉高祖确立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为什么要搞双轨制?留下了怎样的后患?
材料一
汉兴之初, 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 …然诸侯原本以大, 小者淫荒越法, 大者睽孤横逆, 以害身国。
知识清单: 制度: 郡国并行制
原因: 历史—吸取秦亡的教训
现实—汉初形势
后患: 王国问题
汉武帝时: 同样设计了三道问题, 措施? 内容? 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材料二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 不削而稍弱矣。
”
知识清单: 措施: 推恩令
内容: 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
4
作用: 削弱王侯权力
关键词二: 藩镇割据( 唐)
播放安史之乱视频, 要求学生获取信息思考:
”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质是什么?
知识清单: 原因: 节度使权力大, 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
实质: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然后出示图片: ”安史之乱”后, 星罗棋布的藩镇, 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安史之乱的后患。
关键词三: 强干弱枝 ( 北宋)
首先引领学生角色体验:
出示宋太祖问话: ”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 其故何也? ”
教师设问: 为什么? 怎么办? 你的主意……
学生自由讨论, 模拟文臣、武将, 帮宋太祖出主意。
最后教师出示宰相赵普的建议: ”此非她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因此治之, 亦无她奇巧, 惟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
然后看漫画思考: 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影响? 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归纳概括
在此基础上思维延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