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 郡国并行制度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 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 制的原因有哪些?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 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没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标准 孝廉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科举制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 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 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 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 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 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 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00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 四 青 辽 北 山 宁 甘 新 新 东 川 海 宁 京 西 夏 肃 疆 疆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宋朝
1.军事上: 2.行政上: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 3.财政上: 余的演变
“推恩令”
内容: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到加 强。
汉 武 帝 刘 彻
节度使的产生
• “其地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 节度使。” • 第一位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央集权
集 中 集 中
地方分权
中央权力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 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皇权独尊
门下省 (相权一分为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备人:熊宇翔教材分析: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
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
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
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
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
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引导学生尝试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和历史想象,并尝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从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法、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故事讲解法等。
学法:读图识图法、自主探究法、小组互助学习法、实践演示法等。
课时计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央集权的发展导入新课: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者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第一子目作出你的回答。
【设计意图】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切入,用回顾方式,将两个历史朝代结合起来导入新课,意在让同学们建立宏观的历史框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阶段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历史观。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地方管理制度选择的权宜之计——郡国并行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和材料1,提取材料中关于汉代地方制度的基本信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问题1: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管理国家的地方制度是什么?学生1:........问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刘邦为什么剖裂疆土,分封王侯?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学生1:........学生2 :........教师:经过商鞅变法,无论是郡县制还是严酷的法律都与东方六国存在巨大差异。
刘邦建立帝国后,帝国内部东西方文化差异继续存在,为避免重蹈覆辙,刘邦不得不承认文化差异,一方面承袭秦制,推行郡县制,另一方面尊重东方社会习俗,实行分封制,空间上的格局反映了政治现实,这就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文化背景。
材料三:汉高帝五年,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
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
相比之下,此时由高帝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比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国存在时的汉郡领域还小。
——葛剑雄、安介生、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问题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国并行制将对对西汉王朝初年的影响。
学生1:........教师:封国一方面是朝廷的依靠,巩固汉家天下。
另一方面封国是朝廷的威胁,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4:刘邦的继承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解决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帝国危机?学生1:........学生2 :........教师:文帝时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景帝时晁错“削藩”的策略及其引发的后果。
...武帝时主父偃的“推恩令”...教师:这些建议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削弱各诸侯王得政治经济实力,逐步弱化直至全面剥夺诸侯王对其属国的政治经济掌控。
2.地方行政区划的权谋与智慧第一: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唐朝前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是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为了在边境防范周边少数民族,于是设置了方镇节度使辖区。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保证朝廷安全,实际上将辖区内的军政财及监察权集于一身,成为权重位高的封疆大员,并最终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唐朝最终因藩镇割据而亡,并祸延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宋太祖意识到“方镇-州-县”三级制的行政区划对于中央集权来说是不可取的。
因此,宋初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后来为了加强管理,后又增设“路”为一级行政区划。
但是宋代的“路”与唐代的“方镇”则大不相同,宋代“路”的军政财刑权力分散各个部门,这样就使“路”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州”之上的一级政区,从而收到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
第二:地方行政区幅员的变化:材料四: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杜佑《通典》材料五: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司马光《资治通鉴》问题1:杜佑如何解释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学生1:........学生2 :........教师:杜佑认为安禄山可能未必蓄意造反,但是他拥有过大的地盘使得他“不得不然也”。
安禄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与河北道的采访使,安禄山完全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天宝末年,安禄山正是依靠这一有利条件才发动了武装叛乱。
所以,到了宋代,除了分散“路”的权力,同时把“路”的幅员变得比汉代的州要小很多。
第三:地方行政区划界原则的变化(地图呈现)材料六: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
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问题1:唐初采用何种方式划分行政区?这种方式有何影响?学生1:........学生2:........教师:唐朝用山川形便的划分方式。
这种方式使行政区划与山川走向一致,同时又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正应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俗语,尊重自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但是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的隐患。
到了元朝,各行省的划分是以纵向为主,人为的跨越黄河、长江、秦岭、洞庭湖等自然天险。
行政区划原则从唐朝的山川形便转变为元朝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出示元代行政区划图让学生观察问题1:为什么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被划到了陕西行省?学生1:........学生2:........教师:由于独特的地形,四川行省在历史上属于“四塞之国”。
因此陕西行省的管辖范围南移,辖有汉中盆地,这是为了防止地域广大的行省在日后出现分裂割据的情况,有意人为的打破与划界关系密切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等,使得没有任何一个行省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地理形胜区域。
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于消弭地方割据、协调地区经济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但应用到极端也会产生严重弊端。
综合上述,指导学生分析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指导学生概括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出这种制度对历史和现实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1:........学生2:........【设计意图】汉朝到元朝时期制度演变的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教学过程中选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强化材料本身的历史内涵,淡化文言文的语文功能。
通过补充丰富细致的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空间的区域划分还是地方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创新发展。
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
从而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二课时君主专制的演进新课导入:《皇帝苦恼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通常把古代君主理解为独裁的、嗜杀的,无所畏惧的、为所欲为的。
对君主专制持全盘否定的立场,这样的立场不符合古代历史事实。
此处引入《好了歌》是避免夸大皇帝的个人能量,给学生一个新情景新刺激,让学生明白皇帝实际上也会受到制约,尤其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体制的约束,以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与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的演进第一:商周以降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威胁。
参考教材P5、P10材料及下列材料萧何拜相汉高祖刘邦赐他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材料一:以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汉武帝)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文字翻译如下: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听,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
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