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修订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修订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 分化相权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 CD10、阅读材料: 皇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 皇 年代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解析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解析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解析版】1.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___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的历史趋势。

2.清末翰林___在《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终结和家族团结的需要。

3.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___、屈、景、燕、___、韩后……且实关中”。

这些史实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统治思想。

4.___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___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5.“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其中“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这反映出汉代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孝廉是人才的主要依据。

6.宋代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助长了谏官滥用弹劾权。

7.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

___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

这说明清朝贪污腐败,官员收入来源不正。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兵骄则逐帅,___则叛上。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高一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系与秦代对比,最大的差异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利C、地方行政制度D、丞相权利2、汉朝推行的一套比秦代更加严实的督查制度()A、刺史制度B、中外朝制度C、察举制D、三省制度3、宋代最高的军政机构是()A、二府B、枢密院C、三司D、宣政院4、三省六部制确定并完擅长()A、魏晋南北朝期间B、隋唐期间C、宋元期间D、明清期间5、北宋期间,为了分别宰相权利而建立的是()A、参知政事B、中台C、枢密使D、侍中6、行省制度创办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7、元朝设置的管辖x 藏地域事务的中央机构是()A、宣慰司B、门下省C、宣政院D、枢密院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美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添B、使地方权利进一步分别C、使皇权进一步增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互相限制10、地方完整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1) 郡县制 (2) 三省六部制(3) 行省制度 (4) 三司制度 ()A、(1)(2)(3)B 、(1)(3)(4)C、(1)(2)(4)D 、(2)(3)(4)1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向有()(1)削弱地方、增强中央 (2) 分别地方官吏权利,防备盘据 (3) 增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 对边境地域的治理见渐趋严实A、(1)(2)(3)(4)B、(2)(3)(4)C、(1)(3)(4)D、(1)(2)(3)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精选士兵编入禁军主假如为了()A、增强中央集权B、消灭盘据政权C、防守辽兵攻击D、节俭军费开销二、资料题资料一:汉哀帝以前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国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资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备,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课时作业28: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28: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二者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2.《汉书》中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3.《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4.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样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上的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6.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

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司徒8.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答案及解析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椽,曹参狱椽”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

材料说明汉代官僚出现“布衣将相”现象,说明传统的贵族政治得到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

2.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C.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答案】D【解析】该题通过考察唐代与北宋科举考试的相关不同。

题中表格上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北宋的科举考试在录取人数的比例上明显高于唐朝。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错误;该题找的是录取人数多的原因,而C项是一种结果性的表述,不符题意;北宋通过增加各个职位的官员数量来分割每个官员的权力,用人方针调整导致用人数量增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由表格中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符合题意。

而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所以D是错误的;AC的表达与题意不符。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4.(浙江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A、开始实行“中外朝”制度B、扩大尚书台权力
 C、使尚书台成的决策机构D、起用布衣为相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设“二府”制B、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
 C、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4、宋代的参知政事的职能与下列哪一机构相近()
 A、御史大夫B、唐尚书省C、隋中书省D、枢密院
 5、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六部
 6、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
 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21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

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排除D项。

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

“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docx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docx

巩固练习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C.交枢密院出兵D. 交尚书省执行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 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 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B.察举制.皇帝直接任命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皇皇皇权权皇权权年代年代年代年代A B C D10、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 ,, 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 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 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 ,, 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 2 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1.在XXX时期,中书省长官起草了一份有关如何出兵防
御的诏令,应该交给XXX裁定。

2.元朝时期,中央直辖的省份有河北、山东和河南。

3.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未发生君主七朝八姓现象的重要
原因。

其中,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主要是因为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设立六部。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察举制。

8.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9.无法回答,没有提供图片。

10.材料一表明,在汉初诸侯中,XXX出身最贵,其余XXX、XXX、XXX等皆是XXX。

材料XXX提到了西汉丞相
的封侯和汉兴功臣受封的情况。

权。

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在政治中的逐渐加强。

在汉朝初期,中朝和外朝的官员分别代表了相权和皇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将军权兼中外,XXX预闻政事,这表明皇帝已经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成为了最高统治者。

这种制度变化反映了汉朝中央政治权力的演变。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三)(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题练习(三)(含答案与解析)

C.①②④D.①③④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9.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10.《汉书·贾谊传》中说:“夫树国(建立藩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这说明()A.西汉实行的郡县制危及中央集权B.西汉分封制的实行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出现了不利于国家统一的弊端D.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11.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2.明洪武三十年会试后发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告。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及答案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接下来,为你分享2017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高考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一、选择题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3.“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 C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 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1.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附参考答案)

1.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1.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王国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1.答案B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王国势力,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汉武帝设置刺史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2.(2019广东六校一模)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2.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故D项错误。

3.(2018课标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答案C解析: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 .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科举制 D .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10、阅读材料: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

……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
BBBBA 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

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