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吕老师拾荒助学筑起的道德高地永远令人仰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学进:吕老师拾荒助学筑起的道德高地永远令人仰望
捡破烂助学的吕林娟老师去世了。
她是我老家新昌人,从绍兴塔山中心小学退休后,一直做
着助人济困的善事。
从1994年起,更是起早摸黑,走街穿巷,风雨无阻,用捡破烂所得资助
市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还资助相识和不相识的贫困家庭和学生,其义举感动了许多人。
(12
月22日《绍兴日报》)
老人活了91岁,用我老家的话说是个“长命侬”,正应了那句好人得善终的老话。
尽管其儿子
陈海燕认为“母亲有点做过头了,有点走极端,自己过得太苦”,——事实也是,老人看不得别
人尤其是孩子受苦,自己却经常吃咸菜冷饭甚至捡来的食物,还穿拾荒而来的旧衣服,省吃俭
用到了极点,似乎活得有点不值,但我依然认为,老人活得值。
因为她活出了另一种人生,给
世人传递了另一种人生价值,即人有时候可以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不知者以为老人有点偏执,甚至连其亲生儿子也对母亲的行为不很理解,知其者则认为,老
人正是鲁迅先生笔下那类“拼命硬干的人”,明知凭一己之力(一点退休金和捡破烂所得)根本
解决不了那么多孤残儿童和贫困学生的生活和求学困难,那原本是政府部门所要解决的事,仍
然执意为之,而且一干就是17年,直至去世。
不要问为什么,老人自己已经做了最好的解释,她说,“社会需要爱心,用一生去写一个‘爱’字,足矣!”
是的,我们的社会太需要爱心了,但像老人那样用一生去写一个“爱”字的人实在太少了。
尤
其是当南京出了个“彭宇案”后,国人的道德开始大面积滑坡,以至到了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地步。
国人爱心之缺乏,看看前不久发生在深圳的“小悦悦”事件即知一斑。
2岁女孩在大街上被
车碾过,十几个路人竟然视若无睹昂然从其身边走过,不施援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冷漠抑或麻木?冷血抑或残忍?无解。
可怕的是,置身事外,我们尽可以对这十几位路人横加
指责,但谁也经不起这样扪心自问:换得我,我会像那位拾荒阿姨陈贤妹那样抱起女孩去找她
的妈妈吗?
再扪心自问一句:再过几年,我也快要从教育部门退休了,我有勇气向吕老师学习,走上拾荒
助学的道路吗?自问没勇气。
因为我担心这样做会被人讥为“斯文扫地”,我放不下教师的架子
和身段。
可以想见,当初吕老师走上拾荒助学之路时,一定有过这样的顾虑,说不定也因此遭
到5个子女的反对,但可贵的是,她战胜了此种顾虑,并用十七年捡破烂助学的壮举重新阐释
了“斯文”的含义。
斯文乃文人,斯文扫地即指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而作为文人的吕
老师恰恰在扫地捡拾破烂中用一个大写的“爱”字塑铸起了别样的文化人格,重新定义了“斯文”
的含义。
她用自己的义举告诉人们,帮助弱者是无条件的,即使清贫是她这样的退休教师,也
完全有可能履行起救弱扶贫的责任来,就看其是否心存大爱。
而今吕老师去世了,带着她的大爱和对所有穷孩子的挂念,但她的精神不灭,她用爱心在穷
孩子心中点燃的希望之火生生不息,她用类似“贫民窟的圣人”特蕾莎修女那般用克己、苦行、
自甘贫贱也要关怀穷人的善行筑起的道德高地永远令人仰望。
师拾荒助学筑起的道德高地永远令人仰望(绍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