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蝙蝠和雷达 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蝙蝠图片,课后第三题的幻灯片。
一激情朗读,引发疑问
1.老师激情朗读或背诵第一自然段,问同学们看到这一景象有什么疑问。
(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由飞机引出蝙蝠介绍蝙蝠,引发疑问。
(1)出示蝙蝠图片,结合课外资料和课本上第3自然段介绍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身体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
它在夜间飞行的时候,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见到蝙蝠在夜间能如此飞行,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它的眼睛敏锐,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吗?)
二介绍试验,解释疑问
1.导入: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人们由蝙蝠的夜行产生了疑问,引发思考。
为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做了三次试验。
每次试验的准备、经过、结果是什么,最后的结论又是什么?
请你以科学家的身份,介绍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
2.小组准备,合理分工,介绍清晰。
3.汇报交流。
4.引发疑问: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面对这样的结论,你又有什么思考?(它们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画图展示,引发疑问
1.同学们,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7自然段。
)
2.默读第7自然段,用简单的图画说明蝙蝠飞行的秘密。
3.明白了这一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样想?(怎样使飞机也具有这一功能?)
四引发想象,明确雷达的工作原理
1.假如你是飞机设计师,你会怎样把蝙蝠夜间飞行的功能运用到飞机上呢?(飞机也能发出一种波,遇障碍返回时,飞机又能接受这种波,使飞行员看到是否有障碍物。
)
2.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就完成了这一使命。
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读第8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幻灯片。
)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五回顾全文,激发创造欲望
1.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
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提示,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小小仿生学家。
2.学完课文,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吗?(科学家通过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
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
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的意识,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
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11 蝙蝠与雷达
1.看拼音,写字词。
飞蛾蚊子敏锐铃铛
荧光屏清朗推进
蝙蝠横七竖八
2.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
如:横七竖八
五颜六色十拿九稳
一清二楚五湖四海
3.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蝙蝠探路的方法: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飞机上的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3)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我还知道潜水艇是人们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
4.蝙蝠是兽类还是禽类呢?快跟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1.有趣的仿生学科学家通过观察大自然和动物界,建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多种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边缘科学。
能模拟动物的功能,创立崭新的机械、建筑结构和新材料,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响尾蛇导弹
就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
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人类模拟动物的变色术,研制了军用的迷彩服装,模拟蜻
蜓、螳螂的复眼制造出了雷达以及电子蛙眼等,研究应用动物的灵性来为人类服务的例子真
是不胜枚举。
2.蝙蝠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
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
蝙蝠什么都吃,包括
果实、鱼类、花粉,甚至吸血。
大部分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捕食昆虫,每只蝙蝠都能辨别出自己发出的声波,这说明即使与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会被别的声波所干扰。
3.超声波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
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赫兹~20000赫兹。
当声波的振动频
率大于20000赫兹或小于20赫兹时,我们便听不见了。
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通常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频率为1兆~5兆赫兹。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4.备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情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老师: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指名说。
)
2.过渡: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老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段,你心中有疑问吗?(学生回答。
)
(2)引读第2自然段,老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啊,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
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齐读。
)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
生引入学习。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处理第1、2自然段,启发学生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
习课文而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奠定了基础。
课始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动起来了,感觉器官也就动起来了。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1)出示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2)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
(3)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画一画。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4)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5)比读,赛读,老师指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学生说。
)
3.(出示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
的疑问?
[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悟。
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读是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
老师要采用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
1.老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
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
(1)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请生上台板书。
(3)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
(“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交流,指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
(试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是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
(1)引读第三句话。
(2)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
[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与教材对话的位置,转为“事中人”,将活泼好动
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转移角色进入课文,促进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学生读中的语言训练。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让学生先了解有哪些准备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让学生整理成一段话,使其“言之有序”,“读中发现”。
读是有层次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其主动发现。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
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开启学生的心门,让其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主动发现。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
2.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第二、三次试验经过。
3.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自由读上面两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
(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1)出示第6自然段。
(2)指名读。
(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
(3)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老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中比较。
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
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的、有收获的“读”。
4.老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