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作者:李珂罗顺根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
李珂罗顺根甘肃政法学院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形式、区域功能划分等因素都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对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有效探讨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60-02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构造省区、城市群以及地带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的基础。
就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现状来看,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主要是县域层面的问题,县域经济包括联结城乡、“三农”问题等,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势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战略任务。
下面本文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展开系统分析,从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出发,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探讨出有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县域为中心,在县级政府调控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发展是在以县级区划前提下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中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部门,以及相关财政、金融等其他服务部门等。
县域经济发展中各个部门之间以独立的经济单元形式存在,其经济关系及活动也为相对独立的。
县域经济发展本身属于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要对县域区划范围内的经济实现有效建设,并协调经济、人口、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关系,以保障县域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效保障县域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并带领县域区划范围内人们实现小康生活。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综合素质提升。
为保证县域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口素质提升至关重要,通过人口素质的加强,以进一步促进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县域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最大限度发挥出县域经济发展效用。
再次,县域经济发展要注重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作用。
保护县域整体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
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护资源与环境是其基础性前提,只有保障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才能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宏观环境保证,以促进其稳定、可持续发展。
最后,县域经济发展要注重特色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县域整体文化素养,这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县域特色文化建设要不断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创新,结合地区环境与人文特色,推进文化
与经济的相互帮扶作用,将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实现县域特色文化建设构建良
好人文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先进性
就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先进性,经济产业层较低,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出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问题,并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使环境出现
恶化现象。
当地政府侧重对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可持续发展建设,这样也就无法将产业转型发
展以及快速稳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优化处理。
同时,也无法有效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
质量水平。
发展路径仍然偏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
不少地区在对县域经济挖潜方面多采取了比较盲目性的实现工业化建设以及城市化建设的
方法,造成地区形成了大量乡镇企业。
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质量以及工艺水平普遍偏低。
能源消耗又相对较高,污染十分严重。
县域经济当中的主体属于传统农业,为了可以进一步提恒农作物方面的实际产量,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对化肥方面的
支出,这就会造成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方面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 人口综合素质偏低
县域经济发展当中一项制约性因素是教育落后问题。
因为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以
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淡薄,在传统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县域人口方面的教育不断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有近60%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其中包括5% 左右的青壮年文盲。
这部分素质较低的
人口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欠缺势必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制约。
同样也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如农村当中毁林开荒等情况还时有发生。
3. 县域内部结构划分缺乏层次性
在县域经济结构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布局缺陷,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并未能够从实际情
况出发,缺少科学性研究以及成果,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能力较低。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伴
随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相
关措施并不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乡镇企业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例
如多家生产企业共同使用一个污水处理厂,这样的投入相对较小,因此,企业建厂比较分散不
利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同时还有可能加剧县域环境破坏,为此,经济建设,内部结构布局
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产业布局。
4. 文化建设落后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并未从文化角度进行科学认知,造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
文化建设缺失,经济建设并未形成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文化内容。
区域经济建设当中文化的作
用巨大,对经济活动的全部环节都能够起到渗透性作用,并可以构建起区域特色的经济。
当前
阶段,因为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意识尚未觉醒,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
三、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实现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存。
同时要根据县域主体功能需求进行明确的功能区划分,注重因
地制宜,并充分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建设区域特色文化。
1.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传统模式下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
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观念创新,坚持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县域经济主体发展形式来看,主要以农业经济作为其基础产业,因此为保障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农业产业管理至关重要。
区域相关领导人员要充分了解地区情况,为实现资源最优选择与应用,要采用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地区农业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农业。
同时要形成农业生产链,推进规范化与标准化生产,支持与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构
建具有特色的地区农业品牌,这对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竞争实力,推进县域经济进步有着关键性
作用。
同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两者
之间的关系,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和谐共处。
只有立足于生态资源保护,发展效益经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科学进行可发与应用,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加强地区环境
保护,科学规划与开发,进而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加强人口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高新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力量。
智力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方面的较量更
加体现在人才的综合比拼上。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受到人才素质的影响。
同样,县域经济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对高素质人才的依赖性方面。
因为我国县域地区当中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
才相对较少,尽管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总体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结构存在失衡,高层次
人员总体比重较低。
为此,实现以人文本加强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关键。
为此,本文当中侧重从
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首先,加强落实现阶段生育政策,有效控制总体人口数量,加强人口素质教育。
努力调控
好人口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素质,实现人口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口计划生育方面的优质管理。
一方面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建立服务网络平台;另一方面则应当建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机
制制度。
其次,开发多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努力提升县域环境当中的人口质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
的后劲。
发展县域经济当中的职业技术培训,促使职业技术培训朝向正规化以及实用化方向发展。
最后,加大投入,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应当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选拔机制。
县级政府
也应当有方向的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培养,并加强基础服务型建设。
充分掌握人力资源结构以
及总体布局形成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于此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政策以及物质方面
的支持,提升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方面的积极转变。
3. 实现县域功能区划分
加大力度促进县域内部结构的功能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功能分区进行分类指导。
县域经济环境当中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发展的条件并不相同,且呈现出不规律性特征,县域经济同样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不平衡性特点。
进
一步实现区域统筹发展,需要对国土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类别、等级方面的划分,形成多
等级功能分区。
例如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以及优化开发等四大分类。
部分地区条件
差异性表现较大的地区应当更多解决主体部分为参照。
实现县域经济环境当中的功能分区,能
够加快城乡建设布局水平提升,进一步促进人口的良性转移发展,进而达到经济布局、人口布
局以及环境方面的综合发现。
在县域环境当中开展主题功能划分,需要对土地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完成科学性调查,结
合区域资源禀赋情况统筹布局,并划分功能分区。
真正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只有这样才
可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实现资源优化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实现综合效益
提升。
4. 推进地区文化建设
发展地区文化对繁荣县域经济,提升区域整体人文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不同区域由于劳动
形式、生活方式等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积淀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区文化。
区域领导人员要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发展地区特色文化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地区
独特文化的建设,能够在区域环境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地区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不同地区范围内开展文化建设,属于发展县域经济的特有资源,地区深厚的特色文化资
源能够转变为发展经济的特有资本,对提升地区综合实力有着积极帮助。
注重地区文化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开发地区文化资源,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构
建特色文化产业模式,进而进行招商引资,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增长。
认识到
文化的重要作用并科学合理的利用文化资源,能够直接对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可
充分挖掘地区文化资源,并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业,积极发展旅游特色产品,在地区形成特色
品牌,这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制约,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人口素质、科技教育等等多个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探讨出针对
性措施,以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平稳性与可持续性。
通过本文研究可知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县
域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存。
同时要根据县域主体功能需求进行明确的功能区划分,实现因地制宜,并充分结合区域环
境特征,建设区域特色文化,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繁荣、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菊香. 依托文化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关于宁远县域经济发展注入舜文化力的
思考[J]. 时代经贸,2006,06:44-45+47.
[2] 高同彪. 关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 税务与经济,2009,06:56-59.
[3] 王丛莲. 关于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
刊,2012,22:85-87.
[4] 刘险峰, 赵昌军, 才洪彪, 赵泓任. 关于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思
考[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6:8-13.
[5] 肖军虎. 县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对山西省隰县、浮山县、侯马市和
古交市4 个县( 市) 的调研[D]. 华中师范大学,2012.
[6] 仇方道. 关于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 经济师,2003,06:80-81.
[7] 李洪泽, 朱孔来, 梁冲. 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 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3:40-43.
[8] 杨紫元. 关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J]. 管理科学文
摘,2008,03:203-204.
作者简介:李珂(1971-),女,汉,重庆荣昌人,硕士,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制度经济学。
罗顺根(1990-),男,汉,四川成都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