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趣谐趣奇趣隐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登飞来峰》)亦是通过登高游览抒写哲 理。苏轼的不少诗,也是饱含理趣的佳篇,多年 来在诗坛上散发着淡雅的清香。
“别趣”是诗的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别趣”。并不是诗人为了吸引读者在 形象之外附加进去的佐料,而是诗的内容本身 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能把情趣与引人发笑等 同。下面是杜甫由秦人蜀后所写的诗:“昼引老 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画纸为棋 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一生虽然没享过清 福,总是因为战乱弄得颠沛流离,但从上述对 家庭生活的风趣描写中.可看出他的诗与悲观
道。
}姜
l挥
i圣
“诗有别趣”。从狭义上看,它意味着好诗 要对读者有吸引力.必须讲究生动有趣。借严 羽这句话,谈诗的情趣和谐趣,也算是借题发 挥吧。 诗要有情趣、谐趣。这与诗的审美教育作 用分不开。读者阅读优秀诗作,往往能引起某 种快感,得到一定的美感享受。这种享受,自然 不完全等于诗的娱乐作用,但与诗的娱乐作用 仍有一定的关系。不要认为,只有戏剧、电影、 小说才有娱乐作用.或诗歌中只有儿童谜语诗 才有娱乐作用。从诗歌的起源看,鲁迅等人均 论述过诗是从劳动中产生的。人在劳动中为求 四肢动作合于节奏.借“杭育杭育”的声音得到 快乐和休息。以此减轻疲劳。
叶非火,不会燃烧,因而此诗写得无理。可是, 从诗歌的特殊规律着眼,“烧”却是下得最传神
一山拦。”此诗好似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发哲 理。作者借眼前翻山越岭的描述,道出一种深
刻的道理:事业的进程有如在山地行走,切不
■■-嘲
的字眼。红叶多得像一团火,用“烧”字去形容
红叶之多.不是非常符合艺术常理吗?当然,严

i@
;稻
l姜
|墨
万方数据
_—一
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这
三首打油诗,把“玩笑”当作抨击对方的一种有 力武器,真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奇趣与隐趣
诗的别趣美还表现在奇趣上。苏轼在评论 柳宗元时,就曾写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 道为趣。”苏轼自己写的《水调歌头》,就是极富 奇趣的代表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诗的奇思妙想,可谓是异想天开。作 者怀逸兴壮思。端起酒杯向青天发问.笔力奇 崛。问中见奇。像人们称李白为“谪仙”一样,苏 轼也设想自己前身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而 上、直奔天上宫阙的念头.但又怕那里的寒冷 气候使自己承受不了。作者将天上和人间、幻 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借助于奇思妙 想表现出来,不能不使人感到趣在法外。 诗的别趣另一组成部分是隐趣。隐即是 谜。隐语在古代是一种神秘的预言,在现代则 是一种文字游戏。隐与谐的不同在于前者偏重 人事的嘲笑,后者着重文字的娱乐功能。如皮 日休的《咏蟹》:“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 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再 如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 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万方数据
文学理论家。就十分强调庄谐并写。有“情沿俗 而归雅.义虽庄而必谐”以及“于歌笑中见哭 泣”、“于严冷中见风趣”等提法,这是值得我们
重视的。
冤魂在悲号惨叫。又如圈中受伤的饿虎发出垂 死的吼声。韩愈说他自己听到这种声音时,五 脏也快震裂了。此诗社会意义不大,但作者的 丰富想象力及其使用的夸张手法和诙谐风趣 的语言还是值得借鉴的。
经得起考验.不要做那见风使舵的投机商,显 得非常恰当。宋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 店》也是充满理趣的好诗:“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
浪诗话》中说的。这里讲的“别趣”,从广义来 说.是指诗有特别的情趣和魅力,不能按普通 的道理去苛求。比如说:“寺多红叶烧人眼,地 足青苔染马蹄。”这两句诗,如果按常理说:红
诗美探索
别趣谐趣奇趣隐趣
古远清 。别趣”与。关理一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宋人严羽《沧
也不能认为,只有抒情诗才讲究“别趣”
美,哲理诗就不需要生活情趣。古人有过所谓
“理趣”(沈德潜)的说法。所谓“理趣”,是指那 些寓理于形、融理入景、哲理与形象得到完美 结合的作品。像杜甫的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
薄桃花逐水流”.用它去说明在大风大浪中要
——_
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几:管竹、管山、管水。”此 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消沉颓唐。诗人被贬后息 影林下。万事不关心。只想醉、游、睡,最多只想 管点家务。经营山林。可我们认真读了后,便会 发现这个一生抱定“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爱国 志士,他的心不可能是死寂的。他是在才能无 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说这番话 的。他早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起用他,结束这种 无聊的生活。正是在“宜醉、宜游、宜睡”的激愤 的反语后面.我们听到了作者想关心国家大事 而无法关心的郁郁不平之声。正如有的论者所 说,此词似谐实庄,似淡实浓,力重千钧决非毫 无阳刚之美的消极之作(艾治平)。 当然,诗的风趣美。不一定都强求要有政 治内容。有些写生活小事的诗,只要写得幽默 风趣,仍有存在的价值。如被人认为不苟言笑 的韩愈,就曾写过一首《嘲鼾睡》的诗,讽刺一 个无论是夜里日里.也无论是躺着还是坐着均 可呼呼大睡、鼾声如雷的叫澹公的朋友。诗中 写道:“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飚吹肥脂, 坑谷相嵬磊。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 鼻户。长唤忍众罪……”此公打起呼噜来,只听 得一阵雄风吹来,山鸣谷应,海啸天翻,云笼雾 罩,日月失明。一会儿,像死人咽了气;可再打 起来.声音就更恐怖了:像一个被剁成肉酱的

国’
袁行霈
中国真不愧是一个诗国。中国诗歌的历史 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也有三千多年 了。从那时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 和优秀的作品。诗歌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 在中国,诗歌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 起。古代祭神要唱诗,送别要吟诗,青年男女恋 爱要赠诗,在诸侯盟会的仪式上还要赋诗。“不 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只有在中国这样的诗国 才会被大家承认。在中国,连科举考试也要作 诗。自从唐代实行以诗赋取士之后,士人几乎 没有不读诗不作诗的。以上这些,都说明诗歌 在中国享有特殊的地位。 然而,我要说的还不止这些。我想指出,在 中国的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有影响力的 一种。散文、小说、戏剧都有诗化的倾向。夸大 一点说,中国文学简直就是诗化的文学! 散文的诗化开始得最早。对偶是汉语所特 有的一种表现技巧,它造成形式的整齐和结构 的对称,表现为一种建筑的美,早已成为诗歌 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了。散文的句子是散行的。 本无须乎对偶,但因受了诗歌艺术的影响,也 加进一些对偶句,这就是散文的骈文化。散文 骈化从汉代开始,经过建安,到南朝已十分盛 行。齐永明年间,周颐发现汉语有平上去人四 种声调,著《四声切韵》。同时,沈约等人将四声
本来政治是严肃的。真理本身也是深刻 的.但这并不排斥人们用谐趣的形式谈它.用 清淡的形式去表现庄重的内容。那种认为诙谐 情趣一定会削弱诗的思想性.尤其会冲淡政治 内容的看法,是片面的。辛弃疾的《西江月・示 儿曹,以家事付之》,就是寓庄子谐的代表作: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
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
⑥j
稻{
姜{
}挈l
圣{


枯燥贫竭的人和诗没有缘分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 裕。不能谐是枯燥贫竭的征候。枯燥贫竭的人 和诗没有缘分。”的确。没有谐趣的诗人是很难 将作品写生动的。因为诗在某种意义上不外是 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不过,我们还 应看到:追求诗的纯粹谐趣.不一定能写出上 乘的作品。优秀的诗人总善于将严肃与谐趣结 合起来,力求写出亦庄亦谐的佳作。我国古代
如此。且进杯中物!”此诗用诙谐的笔墨写骨子 里的沉痛感,是一种失意中的安慰。如果将其 作打油诗读。未免降低了此诗的艺术价值,且 将谐趣的精髓丢掉了。但胡适指出陶潜和杜甫 一样。是同具诙谐风趣的诗人,这见解极为精 辟。 在讽刺诗中。“别趣”美则更多体现在笑 上。鲁迅说过:“用玩笑来应付敌人。自然也是 一种好战法。”这里说的“玩笑”。是奴隶蔑视一 切的笑。是放出精神火花的笑,是触着论敌致 命伤的笑.而不同于下品的“幽默”.或轻薄的 “嚎头”,或油滑的“谐谑”。据明人冯梦龙《古今 谭概》说:明朝正德年间,有一太守自称要为民 祈雨。解除旱灾,可这完全是安抚民心的一张 空头支票。有人便作了十七字诗进行讽刺:“太
要认为下了山就万事大吉。有了点成就便自满 起来.须知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马平川。那里 困难接着困难,有如下山后进入崇山峻岭,爬 过了一座大山还有一座大山等着你去攀登。这 里写哲理不通过说教而通过“下岭”的体会道
出。确是有理趣,又有意境,是难得的一首好
i⑥
l稻
羽过分夸大艺术之理与普通事理的差别,说 “别趣”就一定不“关理”。这是片面的。但严羽 看到了艺术之理与普通事理的不同,却值得称
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
月。”太守认为作者“犯上作乱”,便将其抓来, 并说:“你的十七字诗如果确实写得好,我可放 你”。那人便以太守的“西坡”别号赋诗,日:“古
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
差多。”太守听后,暴跳如雷,即唤人将他打了 十八大板。那人不服,打后又吟诗道:“作诗十
万方数据
主义是绝缘的。在杜甫诗中常常可以读到这种 “语有天趣”的写法。如前面说的写柳絮,作者 将其拟人化;写桃花,则赋予感情色彩。写杨 柳,用绝妙比喻:“恰似十五女人腰。”这种贬斥 柳絮、嘲讽桃花、美化杨柳的笔法,冲淡了杜诗 的“客愁”感.增浓了作品的风趣美。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曾说到:“陶潜与 杜甫都是有诙谐风趣的人,诉穷说苦,都不愿 意抛弃这一点风趣。因为他们有这一点说笑话 做打油诗的风趣.故虽在穷饿之中不至于发 狂,也不至于堕落”。这里讲到的陶潜诗,可以 《责子》为例:“白发被两鬟,肌肤不覆实。虽有 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巳二八。懒惰故 无匹。阿宝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