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化学纤维pa56的性能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基化学纤维PA56的性能与应用
文 | 马雪松 徐晓晨 陈 英
作者简介:马雪松,女,1994年生,硕士在读,主要从事PA56活性染料染色研究。

通信作者:陈 英,教授,E-mail :yingchen0209@ 。

作者单位:马雪松、陈 英,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徐晓晨,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陈 英,生态纺织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以聚酰胺为原料制造的商品在纺织用纤维、军用产品、工程塑料等领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生物基聚酰胺以天然植物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目前已开发出PA46、PA66、PA510、PA56等产品。

其中,PA56是以可再生资源如玉米、小麦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法制备1,5-戊二胺,再与己二酸聚合而得,各项性能与PA6和PA66相近,可应用于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

从环境影响性来说,可替代部分石油基聚酰胺纤维产品。

1 生物基聚酰胺的发展现状
1.1 主要品种
生物基聚酰胺分为完全生物基聚酰胺和部分生物基聚酰胺,最早期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PA11可追溯至上世
纪50年代,是通过蓖麻油与甲醇反应,再经裂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ω-十一氨基酸,最后经过聚合反应制备而成。

此后新型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应运而生,拓宽了原料范围。

表 1 为主要生物基聚酰胺品种及其相关信息。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of Bio-based PA56 Fiber
摘要:面对全球石油能源日渐枯竭、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生物质原料开发可再生的生物基聚酰胺成为全球化工及相关行业研究开发的热点。

文章阐述了生物基聚酰胺的分类及主要合成路线,重点介绍了生物基PA56的制备方法、性能、纤维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PA56;生物基聚酰胺;合成路线;性能;应用中图分类号:TQ342.19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depletion of global petroleum ener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and renewable bio-based polyamides from biomass raw material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ynthetic routes of bio-based polyamides, and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properties, fiber forming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bio-based PA56.
Key words: PA56; bio-based polyamides; synthetic route; property; application
表 1 生物基聚酰胺品种及相关信息
1.2 制备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外就不断研究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技术,其中油脂路线和糖路线应用最为广泛。

油脂通常包括蓖麻油、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其中蓖麻油是制备生物基聚酰胺最常用的原料,通过水解、高温裂解、酸化等工艺制备生物基聚酰胺的单体,可部分替代石油基产品。

糖路线是制备生物基聚酰胺单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分为单糖和多糖,葡萄糖是最常用的单糖,其工艺路线较成熟,例如合成PA46、PA66的生物基单体己二酸就是由葡萄糖通过一种具有代谢性多功能土壤细菌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代谢为顺,顺-己二烯二酸,再经高压还原得到己二酸。

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也可制备生物基聚酰胺单体。

例如生物基聚酰胺PA4,是将多糖转换为谷氨酸,再经酶的作用脱羧提纯后得到γ-氨基丁酸,最终高压聚合制得聚酰胺产品。

此外,衣康酸、香兰素、粘康酸等生物基原料也可以替代石油基原料用于制备聚酰胺。

2 生物基PA56纤维的开发及应用
2.1 制备
生物基聚酰胺PA56由戊二胺和己二酸聚合而得,两种单体均可以由生物质原料制备。

戊二胺可通过油脂路线和糖路线制得,己二酸可由葡萄糖为原始材料制备。

生物基戊二胺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也可通过全细胞法构建大肠杆菌系统直接将赖氨酸转换成戊二胺。

L-赖氨酸是戊二胺的直接前体,传统的赖氨酸生产菌种以谷氨酸棒状菌和大肠杆菌为出发菌,赖氨酸脱羧制备戊二胺,反应如图 1 所示。

日本味之素公司与东丽公司共同研发制备的PA56是采用由植物中获取的赖氨酸制备戊二胺,并以这种材料进行生物基聚酰胺的商品化生产;KIND等通过生物和化学方法采用谷氨酸棒状菌发酵葡萄糖,得到高纯度的1,5-戊二胺;BUSCHKE等利用非食物来源的原料制备生物基单体戊二胺,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变细胞的代谢途径,将谷氨酸盐的底物谱扩展至戊醛糖——一种存在于半纤维素中的主要糖,其中C.glutamicum DAP-Xyl1具有高效生产二元胺的能力;Ajinomoto公司利用天然植物油经催化得到赖氨酸再经过脱碳还原得到1,5-戊二胺,然后将其与己二酸聚合生成生物基聚酰胺PA56。

生物基己二酸可采用糖路线制备,如图 2 所示。

由葡萄糖合成己二酸,但目前缺乏用于将不饱和六碳二羧酸加氢成己二酸的生物催化剂。

JEONG等使用烯醇酸还原酶(ERs)首次将2-己二酸和粘胶酸酶加氢生成己二酸,但制备时需要钯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使ERs在生物体内外均有较高的转换率及产量。

图 2 生物法制备己二酸
上海凯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
以天然的生物质原料高粱、玉米和小麦等为原料,利用
微生物将糖类发酵制取的L-赖氨酸再转化为戊二胺,与
石油基己二酸聚合研发出了生物基PA56纤维,反应式如
图 3 所示,其商品名为“泰纶®”。

图 3 PA56的合成反应式
2.2 纤维性能
2.2.1 物理性能
PA56密度一般为1.12 ~ 1.14 g/cm3,具有良好的力
学性能,纤维中链段单元间可形成氢键,具有与PA6相近
的断裂强度。

张晨研究发现不同黏度的PA56长丝在牵伸
倍数为 3 ~ 3.5时,随牵伸倍数增大,断裂强度与初始模
量不断增加;纤维中存在亲水性的酰胺基,赋予纤维一
定的吸湿性,不易产生静电,具有柔软的手感;PA56的
饱和吸水率为14%,高于PA6与PA66,因此在穿着服用中
的舒适度更好;另据测试,PA56、PA66、PA6等 3 种纤
维的熔点分别为245、253、221 ℃,其融程分别为22、25
和18 ℃,PA56分解起始温度为376 ℃,介于PA6和PA66
之间,热稳定性高于PA6接近PA66。

2.2.2 化学性能
GUO对PA56进行耐碱性测试,结果表明PA56与PA6图 1 赖氨酸脱羧反应
的耐碱性相近,略低于PA66;甄少同对生物基PA56的耐酸性进行了研究,在80 ℃、pH值为 3 ~ 6 条件下处理30 min,结果表明随着酸性增强,织物的失重率和断裂强力损失率逐渐增大,因此得出强酸条件对PA56纤维损伤最大。

2.2.3 染色性能
PA56纤维可用弱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及极性较强的分散染料进行染色。

在其分子结构中,主链段上的碳原子数量与PA6、PA66相近,但较PA66的二元胺少了 1 个碳原子,使得原本在PA66中可以生成氢键的部位存在游离状态的氢和氧,从而增加PA56的染色位点,且新增的羰基和氨基可促进纤维对水的吸收和内部迁移,使PA56的可染性、柔软性提高。

李蒙蒙和韩启发采用不同的酸性染料对PA56的染色性能进行研究,得出其最优的染色温度低于常规聚酰胺纤维的上染温度,分别为60、70 ℃。

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在推出PA56纤维时也说明其具有低温上色的性能。

甄少同研究了不同锦纶专用活性染料上染PA56的染色工艺,并与PA6、PA66的染色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PA56的得色更深,且在80 ℃时可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PA56也可采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染色时应正确选
取适合的染料并控制染色工艺条件,当染色温度高于110 ℃时,织物会收缩且柔软性降低。

2.2.4 服用性能
PA56纤维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服用领域,因具有柔软性、抗起毛起球性、吸湿性及阻燃性等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分子间不对称结构使得PA56的柔软性与毛相近,且强度和耐磨性不会受到影响;张俊辉等以70 D 泰纶®长丝为主要原料,与70 D锦纶6长丝设计开发了 4 种经编组织,其抗起毛起球性能在3.5级及以上;PA56的酰胺基密度大于PA6,吸湿性较好;PA56的极限氧指数(LOI)为32% ~ 34%,具有较好的阻燃性。

2.3 纤维应用
PA56纤维目前有长丝、短纤纱和复合纤维等品类,其中,长丝包括预取向丝(POY)、拉伸变形丝(DTY)及全拉伸丝(FDY)。

于维才、丛洪莲等以PA56切片为原料,分别纺制了POY和FDY;孙彦洁对PA56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流变性进行测试,发现其断裂强度指标高于PA66,出丝指标完全达到PA66标准,表明其适合做T 恤、休闲外衣等。

PA56短纤纱的毛羽少,纱线顺滑易编织,且手感柔软。

PA56基本性能与传统聚酰胺相似,可与羊毛、纤维素纤维(棉、粘胶纤维、天丝TM)、聚丙烯腈纤维、醋酯纤维、聚酯纤维等混纺,在服用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PA56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与羊毛混纺可增加纱线强度。

甄少同对PA56纤维/羊毛混纺织物的同色性进行研究,通过改变染色工艺及使用两性表面活性剂ALBEGALB,可以有效提高同色性;丛洪莲等开发了棉/ PA56混纺纬编针织面料——珠地面料,整理后的面料具备两种纤维的优良特性,具有较好的耐磨、吸湿性及柔软的手感,可作为服用面料进行生产加工;赵辉制备了PA56 POY/涤纶FDY混纤丝和涤纶POY/PA56 FDY混纤丝,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混纤丝的回潮率均较涤纶大,吸湿排汗性更好。

此外,PA56还可作为工业用纺织品、军用纺织品、工程塑料、食品包装膜等的原料。

PA56可制成膨体纱,其强度、吸湿性均比PA6、PA66好,蓬松度高,且阻燃性优于PA6、PA66,可用于织造地毯;在工业用领域主要作为帘子布,用于轮胎等橡胶制品的骨架织物,渔网
丝、缆绳等也在其应用范围内;在军用纺织品中可用于
泰纶®面料及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红专,高先明.国内外聚酰胺现状与展望[J].化工生产与技
术,2008(1):38-40,58,68.
[2] 易芳,梁莉萍.刘修才:以工业生物科技制造绿色纺织基因——
访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修才博士
[J].中国纺织,2017(9):20-25.
[3] 崔小明.工程塑料尼龙11的开发与应用[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
制,2000(3):25-28.
[4] 季栋,方正,欧阳平凯,等.生物基聚酰胺研究进展[J].生物
加工过程,2013,11(2):73-80.
[5] V AN D J B, BREHMER B, MARS A E, et al.A limited LCA of
bio-adipic acid: Manufacturing the nylon-6,6 precursor adipic
acid using the benzoic acid degradation pathway from different fee-dstocks[J].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 2011, 108(6):
1298-1306.
[6] 赵黎明,刘旭勤,纪念,等.一种生物基尼龙聚丁内酰胺的制
备方法:中国专利,101974151B[P].2013-02-27.
[7] 何妙妙.衣康酸基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2016.
[8] FACHE M,BOUTEVIN B,CAILLOL S,et al.V anillin, a key-
intermediate of biobased polymers[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15,68(4):488-502.
[9] BEERTHUIS R, ROTHENBERG G, SHIJU N R.Catalytic routes
towards acrylic acid, adipic acid and ε-caprolactam starting from
biorenewables[J].Green Chemistry, 2015, 17(3):1341-1361.[10] KIM H J, KIM Y H, SHIN J H, et al.Optimization of direct lysine
decarboxylase biotransformation for cadaverine production with
whole-cell biocatalysts at high lysine concentra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5, 25(7):
1108-1113.
[11] MA W, CHEN K Q, LI Y, et al.Advances in cadaverine bacterial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Engineering, 2017, 3(3):308- 317, 338-348.
[12] 马广超.特种尼龙的发展及研究综述[J].山东化工,2017,46
(2):32-33.
[13] KIND S, NEUBAUER S, BECKER J, et al.From zero to hero-produ-
ction of bio-based nylon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using engineered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J].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4, 25:113-123.
[14] BUSCHKE N, SCHRÖDER H, WITTMANN C.Metabolic eng-
ineering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for production of 1, 5-dia-minopentane from hemicellulose[J].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1, 6(3): 306-317.
[15] 董建勋,屈建海,冯晓燕,等.世界生物基聚酰胺发展现状及
展望[J].合成纤维工业,2015,38(5):51-56.
[16] JOO J C, KHUSNUTDINOV A A N, FLICK R, et al.Alkene hyd-
rogenation activity of enoate reductases for an environmentally be-nign biosynthesis of adipic acid[J].Chemical Science, 2017, 8
(2):1406-1413.
[17] 张俊辉,丛洪莲,高哲.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经编面料开发与性
能研究[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35(1):6-10.[18] 钱伯章.凯赛生物产业公司对生物基尼龙进行扩能[J].合成纤
维工业,2016,39(4):23.
[19] 张晨.生物基聚己二酸戊二胺聚合物与长丝性能研究[D].上
海:东华大学,2015.
[20] ELTAHIR Y A, SAEED H A M, XIA Y M, et al.Mechanical
properties,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dyeability of polyamide 5,6
fibers[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Proceedings & Abstracts, 2015, 107(2):208-214.
[21] 于维才.尼龙56的物理性能及可纺性探析[J].聚酯工业,2014,
27(1):38-39.
[22] 甄少同.PA56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8.
[23] GUO Y F , HAO X M, LI Y L, et al.Evaluate on the alkaline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bio-based nylon 56 fiber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nylon fiber [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1048: 31-35.
[24] 赵涛.染整工艺与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5] 李新彤,梁佳璐,丛洪莲.生物基聚酰胺短纤纱针织面料的开
发[J].纺织导报,2017(10):62-65.
[26] 李蒙蒙,胡柳,侯爱芹,等.生物基纤维尼龙PA56染色性能及
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6,53(5):25-30.[27] 韩启发.生物基PA56的酸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D].上海:东
华大学,2018.
[28] 王菲,李娟,杨年生,等.生物基聚酰胺“泰纶”吸湿排汗、
本质阻燃[J].纺织科学研究,2017(4):48.
[29] 丛洪莲,张永超.生物基锦纶的性能及其在针织面料中的应用
[J].纺织学报,2015,36(7):22-27.
[30] 丛洪莲,张永超.生物基锦纶纬编针织面料的设计与开发[J].
纺织导报,2015(10):32-36.
[31] 赵辉.新型生物基尼龙56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及其产品性能研
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32] 马志军,牟臣,王浩,等.生物基尼龙56地毯膨体丝的生产方
法:中国专利,104178823A[P].2014-12-03.
加工降落伞、帐篷、睡袋等;PA56的拉膜级切片可应用于包装工业,如食品、医用及电子产品包装等。

3 结语
随着全球对聚酰胺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以及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开发生物基聚酰胺成为缓解此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之一。

当前,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在研究、开发生物基聚酰胺方面取得了突破与进展,新产品不断问世,如PA11、PA1010、PA410、PA610、PA1012、PA10T、PA56等,已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防护镜、体育器材、食品包装等领域。

我国近年来也在开发生物基聚酰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上海凯赛公司开发的生物基聚酰胺PA56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其将在未来聚酰胺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占据重要的份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