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
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2. 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

记载了周王封太保的长子“克”为第一代燕侯的故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

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①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②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④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有学者认为,法家对中国历史的负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
这种在秦统一中国时期起过
积极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负面作用越明显。

以下各项,
符合此观点的是法家
A.认为世道必进,推崇变革
B.主张强化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C.提倡法治,反对贵族特权
D.主张君主至上,以严刑
治民
4. 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
人”。

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商业
B.官营专卖
C.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
5.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对此正确解读是
A.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
B. 牛耕开始普及到了大江南北
C. 推动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D.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7.梁启超云:“经学即理学一语,则炎武所创学派之新旗帜也。

……有清一代学术,却在此旗
帜下获得了新生命。

”“新生命”主要指的是
A.摒弃理学
B.弘扬孔孟
C.中西合璧
D.经世致用 8. 下列各项对右表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
准确的是
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C.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强化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
D.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 1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
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13.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
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
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 .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 .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 .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 .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14.
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
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定论提出的直接影响是
A. 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
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D.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15.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
“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以上观点产生的 科学基础是
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
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C.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6.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下图(单位:吨)并判断甲、乙两国分别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17.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
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
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上述材料说
明圈地运动
A .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B .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的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8.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

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直接民主 B.人民民主 C.法律至上 D.分权制衡
19.关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任职特点与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众议员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②参议员相对稳定,利于保持政策稳定性③参议员任期较长、人数较少、且(多数情况下)较众议员代表更多的选民④国家的创建者希望拥有一个贴近且跟随民意公论的“人民议院”;以及与一个较为慎重且具贵族气派的参议院,以防护集体情绪的狂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20,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是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
信息一: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信息二:行政大权由总统及其内阁掌握。

信息三:总统由议会选出,并与议会相互制约。

A.英国 B.美国C.法国D.德国
21.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
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
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
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A.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
22. 1844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到“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
我们织!”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主主义
23.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24.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
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
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25.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经济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6.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

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27.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经
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A.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奉行
B.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影响
2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推论关系正确的是
2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不结盟运动C.北约 D.华约
30.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防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D.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31.197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为期10年的“中期贷款”,向某些由于经济缺乏效率而
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成员国提供为数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

1980年世界银行增设“结
构调整贷款”,帮助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的国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

这表明这两个国际
金融机构
A.都是以稳定国际收支和国际汇率为宗旨 B.都是以促进国际经济复兴和发展为宗旨
C.始终都按明确的分工来平行地开展活动 D.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业务上的相互渗透
3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
论符合史实的是
A.1870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法国高
B.1871年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D.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制度更先进
33.《十日谈》《红楼梦》《物种起源》《老人与海》四部书在1986年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

下列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C.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体现现代主义
D.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歌颂民主自由
34.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 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35.美国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一项的“宏伟计划”:收购全球种子公司——利用转基因
技术加以“改良”——用申请了专利的转基因种子替代天然种子——控制全球食品供应。


公司目前已收购全球21%的种子公司,控制93%的转基因食品市场。

该材料主要说明
A.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B.跨国公司控制了国际技术贸易
C.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D.全球化与单一民族经济难以共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二、非选题。

本大题共5小题,第36题18分,第37题13分,第38题20分,
第39题14分,第40题15分,共计80分。

36.(18分)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四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五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

……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四,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4分)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

(3分)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3分)
37.(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

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运动的同时。

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乔叟为伦敦一位关税监督所雇用;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

与之相较,上述5位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下表是17 、 18 世纪中西方主要思想对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2分)为什么有这种不同?(4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

(2分)并归纳其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从阶级属性指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2分)
38.(20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在
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关税改革的背景。

漫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
改革主张?(6分)
(3)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
会主义文明之间在经济上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

(8分)
39.(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40. (1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
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
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威胁才不得不作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
政策的。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
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8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分)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
种趋势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2015届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
38.(20分)
)
39.(14分)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40.(15分)(1)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与互经会;北约与华约;西德与东德等(6分)。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分)
(2)不同意。

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把苏联看作推行全球霸权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挑起了“冷战”。

(“冷战”的根源是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的国家利益而挑起的。

)(2分)
(3)苏东剧变。

多极化发展趋势。

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