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诗歌阅读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
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 忆江南
B. 如梦令
C. 浣溪沙
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故选
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

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一定要把仙境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二问,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要抓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分析。

故答案为:⑴示例: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6.古诗阅读
【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①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心逐南云近”,“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是隋朝江总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

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

从表现手法分析,“遥怜故园菊”“故乡篱下菊”这两句诗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行军途中,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从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两句诗也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①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心逐南云近”,
“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分析】(1)“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潮平两岸阔
(2)颈联:喜悦、高兴。

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D
(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
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

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

故选D。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

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

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

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潮平两岸阔;
⑵颈联:喜悦、高兴。

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⑶D;
⑷“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秋思》道:“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