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能力目标: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分析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巩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引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矛盾。
(二)新课讲授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P67虚线框材料
学生思考问题(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教师继续引导提问:(1)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你敢吗?”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那么,什么是矛盾?
(1)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教师点拨: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始终不可分割的。
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②哲学上讲的矛盾,既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包括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事物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学所讲的矛盾。
前者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后者则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的现象,这种现象违反了逻辑规则。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区别:
思考: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什么哲学道理?什么是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条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问: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是什么?(“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是什么?(“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思考: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课堂探究(P68)虚线框材料
学生思考问题:
(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师生归纳:(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性的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包含差别的同一。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师点拨提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存离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课堂探究(P69):(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在你的成长经历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结论:(1)举例如下: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我的成长(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
(略)
(1)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强调: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
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2)矛盾的特殊性
课堂探究(P70):(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学生合作探究、归纳:(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深化理解: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
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
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
②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这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如相对于张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
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
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思考: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归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