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9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
中国竹笛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
涂田静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64)
摘要:竹笛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竹笛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独特的魅力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陶冶听者情操。
自古以来,竹笛与传统诗书礼乐、宗教和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竹笛的发展又离不开演奏手法,曲调创作的进步,本文将从以上各方面分析竹笛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竹笛;礼乐文化;诗词文化;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11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80
在中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音乐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中国传统乐器中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在河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乐器“骨笛”,可见,早在八千前古人已用骨笛演奏美妙的旋律,随着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的发展,竹笛以其特有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受到世人广泛的追捧与青睐,它别具一格的音乐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代人,同时推动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竹笛的文化内涵
(一)竹笛与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开始倡导礼乐文化,并提出“立于礼,成于乐”作为为人的标准。
自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乐便成为举国上下都必须遵从的制度。
战国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可称之为先秦礼乐文化之典范,其中与编钟一同出土的篪,足以证明竹笛在浩荡大成的礼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汉《风俗通》有言:“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于世人眼里竹笛之声亦有涤荡邪气、弘扬正义的寓意。
同时竹笛在中国封建雅乐演奏中占有突出地位。
竹笛在历代礼乐乐队编制中所占数量同样非同小可,史料记载,唐朝著名的宫廷曲《霓裳羽衣曲》演奏中,笛属乐器在搭配其他乐器的同时在乐曲开始部分期到了带领作用。
在宋元明清时期,竹笛同样参与到宫廷和军队仪仗音乐所用的鼓吹乐队中。
竹笛是礼乐文化中重要的乐器之一,它见证了中华灿烂文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
(二)竹笛与诗词文化
竹笛意境悠远,曾获文人“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的赞美之词,与此同时,竹笛以其悠扬的韵律和独特的魅力,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陶冶情操、寄托忧思的重要工具。
[1]正所谓“断肠笛子送命箫”,竹笛也逐渐成为古人寄托思乡怀远、离愁别绪、哀怨怅惘感情的载体。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中一曲破空而来的《折柳曲》回荡风中,悠扬绵长的笛声触动了游历洛阳的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表达了壮阔的边疆戍守边防的征人思归而不能归的无奈与悲凉。
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词中描绘到杨柳青青的江边,诗人于迟暮亭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唯有哀怨的笛音诉说着诗人心中即将与友人各自天涯的不舍与伤感。
词人李清照在《孤雁二》中用“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描绘了作者面对庭院潇潇细雨,纵有梅花好景,却无人共赏的孤寂,其中更是道尽了李清照对于逝世的爱侣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凄苦哀思。
陆游写下“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诗作,借着声声悠笛表达着自己空有忧国爱民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竹笛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三)竹笛与宗教和民俗文化
竹笛与中国古代四大传统音乐体系——
—宫廷、文人、宗教、世俗音乐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竹笛与宗教、民俗更是结下不解之缘,它使中国宗教和民俗文化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并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人们赋予了竹笛特殊的价值,常用于宗教仪轨和民俗庆典中。
在宗教仪轨中笛子是作为一种神秘法器使用的,竹笛之声有晓通神灵的作用,人们通过笛乐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深奥的佛道经文传播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宗教音乐。
清亮脱俗的笛声承载着神明传达给芸芸众生的旨意,而虔诚向教之人也借助悠扬笛声表达对于宗教的敬畏之心。
因此,竹笛在我国宗教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教化众生等方面的具有特殊意义,它提高了宗教在民间传播的影响力,拓宽了宗教文化的影响范围。
对于我国的民俗文化的发展进步,竹笛同样功不可没。
笛子在民俗文化中通常用于婚丧嫁娶及大型的风俗节日中,竹笛作为民间鼓笛类乐种的主奏乐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民间较为典型的西安鼓乐、江苏的十番鼓和广东的笛套古乐等。
这些民俗文化融合当地的民间艺术特色和人民生活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一无二的魅力,人们沉醉美妙的音乐旋律的同时领略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竹笛作为民间鼓笛类乐种的主奏乐器,既继承了历史习俗的特色,又结合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广泛地运用在中国社会习俗礼仪和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涂田静(1992-),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艺术职业学
院,助教,音乐学院辅导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
事音乐表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
,、
,和情感的表达窗口。
同时也将中国民间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一代
代传承下来,形成华夏文明特有的艺术风情。
二、竹笛的艺术特色
竹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凤鸣般独树一帜的音
色和音质,在中国礼乐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汉朝以后,
竹笛已经充分运用于宫廷、军队的鼓吹乐演奏中。
元朝时期,由
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竹笛成为民间戏曲演绎中不可或缺的伴奏
乐器。
竹笛经历不断的发展与沉淀,也不再局限于乐队中的配角
地位,逐渐作为独奏乐器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受到地域和环境关系的影响,艺术家们在长期的演奏
实践过程中,使中国竹笛逐渐在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作品创作
等方面慢慢形成两大流派:南派和北派。
南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有
赵松庭陆春龄等,北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有民间艺术家冯子存。
随
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2]著名竹
笛演奏家刘森打破了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方式开创了具有别具
一格特色与强大生命力的新流派,开拓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
竹笛的演奏讲究气息和指法的运用。
对于气息运用,我国传
统的“南、北”二派与新派大相径庭。
南派演奏时曲调讲究悠扬婉
转,音色讲究轻柔细腻。
南派的演奏家在吹奏时运气平缓而均
匀,气息震动的频率并不高。
北派曲调演奏要求音色饱满,在气
息运用上起伏较大,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
而“新派”创始人刘森
先生在运气方式具有其独特之处,他的运气方式是在运用水平
状的气息线条的同时还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使他的演
奏风格充满歌唱般的激情。
因此刘森不同于平湖秋月般柔和婉
转的演奏,其气息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河。
刘森突破了原有的气息
运用方法,并对竹笛的音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而对于手指
运用方面,“新派”做到了在继承北方传统指法的基础上不断创
新。
在名曲《云雀×霍拉舞曲》的演奏中,刘森先生率先用按半
孔的方法,演绎出了此曲不同往日的听觉美感。
同时他将自己独
创的超高音的指法运用到独奏曲《牧笛》当中,突破了竹笛音域
的壁垒,把竹笛的音域从传统的十六度扩展到十八度,为竹笛演
奏、创作现代乐曲和交响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他的演奏
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扬,并评价道音色如同银子般灿烂纯净,气
息如同烈火般炽热奔放。
南派作品主要取材于丝竹音乐,南派演奏家大多擅长吹奏
曲笛,其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曲调悠扬婉转,风格典雅明
丽。
代表作有江先谓创作的《姑苏行》,作品内容主要描述古城苏
州小桥流水人家清新柔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游历山水的愉悦情
怀。
同时结合了南派常用的颤、叠、打等演奏技巧,增加了曲调的
韵味,使人沉迷美景之中,流连忘返。
另有宁保生演奏的《春到湘
江》,其乐曲展现碧波滔滔、壮丽开阔的湘江美景,同时表现了人
们建设家园的美好憧憬。
曲中时而柔情低回,时而欢腾高歌,曲
中加入快板,增添了几分湖南花鼓戏的韵味,使曲调更为欢脱动
人。
北派与南派大相径庭,其音乐多取材自地方民歌与戏曲曲
牌,北派所运用的梆笛音色高亢明亮,风格刚劲粗犷,热情豪放。
其代表作有冯子存的变奏曲式《喜相逢》。
其充分运用了北派吐、
滑、剁、花等技巧,通过节奏的变化展现了亲人由离到合时情感
的变化。
此曲分为四段,第一段节奏缓慢自由,表现了亲人分别
时的难分难舍的悲伤情绪。
接着第二段节奏加快到了中板的速
度,表现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并在后面两段中不断提速,展
现亲人团聚相互诉说的热闹祥和的美好场景。
新派在气息运用
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并创造了许多超高音的指法,运舌上也展现
了其独特性与平衡性。
新派打破南北派的隔阂,形成了刚柔并济
的曲调风格,同时在情感韵味和作品内容上有了新的突破。
江森
的《牧笛》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其表现青年男女嬉戏欢
乐的农村生活,抒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
往。
另有代表作《扬鞭催马运粮忙》,它以清脆的梆笛为主,电声
乐为辅,结合竹笛多种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丰收时节农
夫扬鞭催马,一边喜气洋洋的纵情高歌,一边浩浩荡荡驾着满载
粮车向国家交公的热闹情景。
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硕果丰收时难以言喻的喜悦之情。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空
前的地步。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碰撞出许多绚丽的火花。
竹
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代表之一,不断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
乐文化,音乐形式交融,使得竹笛乐曲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竹
笛文化的魅力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刻。
然而,如何打破竹笛几千年的审美常规,结合时代新技术去
开辟新的演奏道路,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
富有中国内涵与韵味的作品,是我们每位竹笛学者需要面对与
深思的问题,因此,促进竹笛艺术发展走向更高更广阔的的境
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佳.浅析中国竹笛音乐文化及艺术特色[J].黄河之声,2016
(01):117.
[2]王兰兰.论竹笛的派别及艺术特色[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
2013.
[3]姜思文.竹笛演奏风格流派与演奏技法[D].长春:吉林艺术学
院,2015.
1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