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无答案)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二中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人教版无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Ⅰ卷(40分)
1.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种变化体现出
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
B.作品内容受制于作者阅历
B.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小说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2.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利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面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
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
这一变化、
A.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
要 B.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
现 D.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5.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我
国上述外交活动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
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力 D.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6.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 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
材料反映了
A.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B.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B.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
7..有人认为: 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
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A.具有的社会影响被夸大
B.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B.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8.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
国王,1714 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
议案。
这反映了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B.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及 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9..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 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
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
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
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
10.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史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1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
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旨在说明全球化
A.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1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
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1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5.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
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16.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17.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
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
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惨烈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
19.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
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20.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 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这实质上说明A.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B.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D.国家核
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第Ⅱ卷(60分)
二、非选择题(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道光二十八年以后,海运逐渐取代河运的地位,成为漕粮运输方式的主流。
外资轮船进入中国抢占运营份额,中国大量的沙船(适宜在水浅多沙滩航道上航行的海船)主破产,失业人数陡增。
中国无法制造轮船,求助于洋人,洋人却企图借机控制中国的航运业,经常表现出“狂妄悖理”的态度,同清政府特别是总理衙门以及李鸿章等人的矛盾不断激化。
1872年8月,中国第一个正式章程××局《轮船招商节略并各项条程》出炉,规定了企业的性质是“官商合办”。
轮船××局创办之初,资金紧张,李鸿章多次指示拨借官款。
盛宣怀在轮船××局主事期间,挑选亲信任各种职务,而不是以“商场”规则以股
份多少或才能高低任用人员。
其利润很少用来进
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管理者想方设法“分红”。
户部不断要求核查××局账目,1891年盛宣怀每年向官方“报效”十万两。
材料二中
国的改革是从中国核心难题和影响中国大多数人的农村土地着手,中国农民参与了改革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承接了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如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百年需求。
改革开放第一次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行动目标和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学习或者模仿西方完成现代化国家的一切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成果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给世界现代化进程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的烙印。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比较》——庄振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设立轮
船××局的目的并指出轮船××局运营中的不利因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对比分析说明,在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过过程中,改革开放政策
比洋务运动更为深人的表现。
(13分)
22.[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对教育制度进行
改革。
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向清
廷呈交的“江汉三奏”中,主张改革科举制度。
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取得功名。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订立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科举名额自丙午(1906 年) 分科递减。
规定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
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
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
迫于形势,1905年9月废除科举制。
并从1905年开始,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
1906 年清政府广开门路,承
诺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的很难再进新学堂的部分士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教育改
革的促成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
革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9分)4
23.[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
由
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
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
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
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
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
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
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7分)
24..[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叔孙通,中国古代儒学代表人物。
初为秦二世博士,回老家薛郡后,先后跟从了项梁,楚怀王,项羽。
刘邦攻入彭城后,便投到刘邦营中。
刘邦不喜欢儒生,儒装,他便改着刘邦的家乡装束一一楚装,刘邦与项羽争霸,需要大量武士,他便向刘邦推荐能够“斩将搴旗”的壮士。
刘邦做皇帝以后,汉初功臣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甚至拔剑击柱。
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进言说:“夫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叔孙通被命为太常,赐金五百斤,他一百多弟子
做了郎官。
刘邦让他与弟子和儒生一起制定了皇帝的礼乐制度,儒学在汉朝廷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邦不喜儒家繁文缛节,他采用古代礼制和秦朝仪法相结合的办法,制定了相对简单实用的汉朝仪法。
汉初的各项礼仪制度,几乎都是叔孙通做太常时所制定和讨论的,包括修立原庙,用樱桃进献宗庙,开创了进献鲜果的典礼等。
班固称赞他说:“叔孙通含桴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叔孙通从政的时代背景及个人成功经验。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叔孙通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