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教师文档讲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强化练(3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强化练
一、《论语》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1)孔子认为益友有哪些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认为在与朋友交往中应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正直,诚信,博学。
(2)孔子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要讲信用,实事求是,待人真诚,不夸夸其谈、花言巧语,不阿谀奉承。
【参考译文】
①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实守信?有没有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②孔子说:“甜言蜜语,面貌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心怀怨恨,表面上却跟人交往密切,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对自己有益。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有害。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
(1)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
(2)“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
②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主张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
③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1)以上两段话共同表达了怎样的为政观?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你对这种为政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为政者应以身作则。
(2)孔子认为,为政者的德是处理政事的关键所在。
为政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德为政。
为政者只有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态度,用自己的品德去领导和号召天下,才会使天下百姓自然循其道而向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为政观无论对于哪个时代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到政务方面的事。
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
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注】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
【注】“商”即“卜商”,指子夏。
(1)分别指出上面两段文字对待学习的不同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结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谈谈你对“起予者商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前者体现了“学思并重”的主张,后者体现了“以行促学”的主张。
(2)子夏因诗(艺术)悟道(事理),从浅近的事例发现深刻的道理,启发了孔子,这正符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因此孔子说“起予者商也”。
这种将学习与思考、发现等相互结合,使教学相互促进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译文】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脸上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了白底子,然后才画上画。
”子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
的是你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
”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②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1)选文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选文②中孔子言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尊重父母,孝亲无违。
(2)孔子一方面肯定了亲人之间相互维护的行为,因为背弃亲情,将会导致信任缺失,亲情淡化,人格扭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盲目“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做法,会导致互相包庇、欺骗的恶果,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需要结合实际辩证看待。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侍奉父母应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自己的想法没被接纳,仍然应该尊敬他们,不要违逆他们,为父母而操劳,不怨恨。
”
②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一个耿直的人,他的父亲偷羊,做儿子的去告发指证自己的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耿直之人与你说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1)根据上述文字,说说孔子治国思想的基本要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为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①取信于民。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得以存在,“足食,足兵,民信”都很重要,但“民无信不立”,“民信”最为关键。
②为政以德。
孔子告诫季康子,统治者不能指望“杀”来治国,而要以自身的“德”行去影响、感化百姓,即实行“仁政”。
③讲究礼节。
在孔子看来,“礼节”也是治国要素之一,只要从国君到普通百姓,大家都恪守礼仪,做好自己,国家也就安定有序了。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从孔子对不同对象“问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立国之本在于“民”,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为政”的重要追求。
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7.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1)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礼”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依据上述话语,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
(2)孔子认为“仁”这种“品性”就是“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换言之,“非礼”即不“仁”。
“仁”便是合“礼”。
孔子还强调一个人的优良“品行”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实现(“为仁由己”),人应该不断约束自己(“克己”)而去回归“礼”(“复礼”),从而明确了“归仁”的有效同时也是唯一的途径。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
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②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方:礼仪。
②伐:夸耀、自夸。
③施:表白。
④怀:关爱。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2)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分享;他性格豪爽仗义,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解释:君子的思想考虑,不应该越出职务范围。
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2)①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的。
②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不能越出权限之外,体现孔子礼制的精神。
③后者是孔子强调“仕”的担当,强调的是面对纷乱的世界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一种坚定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 (1)上述两次对话交流,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孔子既同意子贡“弗如”颜回的自我评价,又肯定子贡的理解能力,两者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因材施教(启发引导)
(2)不矛盾。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学业优异、擅长言辞,但跟能够“闻一知十”的颜回相比,还略有逊色,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说“弗如也”,应该是中肯的,没有厚此薄彼的情感倾向。
但子贡的确不是平庸之人,因而孔子也肯定并赏识他那种“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理解、领悟能力,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②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1)第①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怎样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与“有心哉,击磬乎”等行为?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安贫乐道(意思相近即可)
(2)孔子的这些行为表明,他不怎么看重物质生活的条件,而非常重视道德精神的追求。
因而他认为有粗茶淡饭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可以了,如果“不义”,那么即使大富大贵也毫无意义。
而在追求和实现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想等方面,他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畏艰难,周游列国,非常执着,既不想“深则厉,浅则揭”,也不愿轻易放弃,的确是一位“有心”之人,体现了孔子超越时代的伟大。
二、其他传统文化经典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①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②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③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④。
《孟子·尽心上》
【注】①所性不存:不是他的本性所在。
②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
加:增加。
③分定:本分固定。
分,本分、本性。
④睟(suì)然:颜色润泽。
(1)孟子另有与画线句意思相似,彰显“大丈夫”气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孟子的君子观,你如何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句的能力。
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中的“大行”可以比照“富贵”;“穷居”可以比照“贫贱”。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观点的能力。
孟子认为君子的本性是稳定的,不会因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他已经将“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外在的表现就是“温润”“和顺”。
这样的谦谦君子也是孟子的追求。
答案(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孟子认为只有胸怀高远、表里如一,守护道德的清润者才是君子。
君子向往治国、平天下,但这不是君子的本性所在,君子追求的是根植于心的仁义礼智之德。
看法示例:孟子的君子观有助于国家的治理,如果每个人都能将“仁义礼智”根植于心,那么国家就会是太平、安定的。
(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
此。
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
但不是他的本性所在。
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行于天下,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隐居,也不会因此而减损,因为他的本分已固定。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 (1)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两个字)。
(2)根据第三节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介绍修“道”的方法,要戒慎自守,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
“故君子慎其独也”是对该段的总结,“慎独”就是修养之法。
(2)本题考查整合文言文信息的能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对自我的情绪、主观认识的控制和约束。
和,是指平衡,稳定,和谐,是不过度,“发而皆中节”就是指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行止有道有节。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达到“中和”的功效,即天地归位,万物生长。
答案(1)慎独
(2)“中”是淡然平静于心,“和”是情感外露又符合常理。
遵循中和就是依
循本性遵照常理。
达到中和境界,天地归位,万物繁育,人人为君子,国家享太平。
(前面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观浮图者,仰首注视而高谈,不若俯首历阶而渐进。
盖观于外者,虽足以识其崇高巨丽之为美,孰若入于其中者能使真为我有,而又可以深察其层累结架之所由哉?
自今而言,圣贤之言具在方册,其所以幸教天下后世者,固已不遗余力,
而近世一二先觉又为之指其门户
..,而先后之学者由是而之焉,宜亦
..,表其梯级
甚易而无难矣。
而有志焉者或不能以有所至,病在一观其外,粗觇仿佛,而便谓吾已见之,遂无复入于其中以为真有而力究之计。
(选自朱熹《答林正甫湜书》) (1)解释文中的“门户”和“梯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根据这段话,简析“为学”的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段整体谈的是学习的问题。
“门户”一词本义是房屋庭院等的出入处,引申思考“门户”为学习的基础(方向)。
“梯级”本义是梯子、台级,引申思考“梯级”为学习的方法、步骤。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写做学问如看宝塔,应由外入内,即做学问,应深入钻研,不可浅尝辄止,第二段写先辈前人已为我们指明方向、方法(步骤)。
答案(1)“门户”指学习的基础(或方向);“梯级”指学习的方法、步骤。
(2)①学习,不能只在外部看个大概,浅尝辄止。
②要深入探究,深察其内部结构,真正为我所有。
③在古代圣贤和前代学者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看宝塔,仰头注视认为它很高,不像低头一步一个台阶可以循序渐进。
如果只在外面看,固然可以看到它的宏伟华丽,但是只有进入宝塔的内部才能真正为我所了解,而观察到它的结构、层次、阶梯及其原理,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来说,古代圣贤们的理论都写在书上了,所以它们有幸可以教导天下后代的人们,本已不遗余力,而后世还有很多学者又对它们进行了研究阐释,指明了学习的门径和方法,所以现在再来学习圣贤们的经典,应该是一件容易且没有困难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总是有志者却不能达到呢,弊端就在于只观其外表而不深入其内部,粗略地看了个大概,就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真正的知识,而不愿再做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天下之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
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注】也。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
(选自《荀子·强国》) 【注】顺:通“慎”。
(1)这段话中“义”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根据这段话,简析“奸人之起”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所以”在高中有三个用法:“……原因”“用来……”“做的事情”。
理解了“所以”就找到了解答的内容“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2)本题考查分析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探讨奸人产生的原因的句子“凡奸人之所以起者”,出现了两次,所以原因有两条。
第一条“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这是直接原因;第二条“天下之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这是间接原因。
答案(1)限制人们为非作歹和施行奸诈。
(2)①君主不推崇道义、不尊重道义。
②百姓附和效仿君主,弃道义而趋奸邪,奸邪之人因而产生。
【参考译文】
所有奸邪的人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君主不推崇义,不尊重义。
义,是用来限制人们为非作歹和施行奸诈的。
现在君主不推崇义、不尊重义,像这样下去,
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有放弃义的想法,而产生趋附奸邪的想法了,这就是奸邪之人产生的原因。
况且,君主是臣民的师表,臣民附和君主,就好像是回声应和声音,影子与形体相似。
所以做君主的,不能不慎重地对待义。
义,是内能调节人,而外能调节万物的;是上能使君主安定,而下能使民众协调的东西;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义的实质啊。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材料主要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思想。
孟子认为,要实现这一思想,统治者应当采取的举措是________。
(2)结合文本分析孟子提倡的举措的合理性,并谈谈孟子思想对当代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文中君主“制民之产”是采取的措施,“足以事父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是要达到的效果,均体现了孟子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2)本题考查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合理性”及“对当代的意义”。
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君主在“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实行“制民之产”的措施,最终会达到人民生存的基本需求。
然后让人民学习礼义而向善,达到精神充实。
这一举措是民心所向,是合理的。
结合当代社会特点,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尊重人民意愿,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定。
答案(1)仁政(或民本)制民之产(或安定民生)
(2)合理性: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物质,就可以养家糊口,进而学习礼义而向善,最终使百姓支持和拥护君王的统治,巩固了君王的地位。
对当代的意义:①人民大众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民众得到尊重,可以
让百姓和乐安康。
②民心归顺则天下太平,从而实现治国安邦。
因此,孟子的思想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参考译文】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两个重要方法:________和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简要解释,在阅读诗文中,如何做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人的作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中,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因此材料一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以意逆志”。
材料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