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惊症、睡行症、发作性睡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中的矛盾挫折、学习压 力、家庭问题、生活事件、不良紧张刺激及 人际关系等引起焦虑、抑郁、恐惧或教育不 当如用威胁的方法哄孩子睡等。
其他:如卧室空气污浊、过热,胸前受压, 呼吸道同气不畅,晚餐过饱,阵发性血糖过 低等。家系调查显示50%患儿有家族史,说 明本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本病多发生 于儿童,可能与儿童期脑发育延迟有关。
睡行症
本病常在NREM期的s3与s4期出现发作(此 期一般无梦,故梦游症名称不当)因此改为 睡行症。本症指睡眠与觉醒同时存在意识分 童,以4—8岁居多,成人睡行症 非常少见。发生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据调查, 儿童睡行症具有家族倾向,家族中可发现有 睡行症、睡惊症或遗尿症等患者家庭成员。 儿童期睡行症患者与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不足 有关,而成人睡行症提示有比较严重问题存 在,有些与生活事件的应激有关;睡行症也 可由药物诱发,如催眠药或碳酸锂与抗精神 病药联合应用等。
实验室检查
多导睡眠图显示睡惊症开始于NREM睡眠3、 4期。通常发生于夜眠前1/3阶段。但睡惊症 也可发生在NREM睡眠任何时候。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轻度、中度、重度 病程标准:急性、亚急性、慢性 鉴别诊断:梦魇、癫痫 (睡行症与睡惊症并存时应并列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放松训练
临床表现
通常发生在初入睡的2-3小时内,特别是儿童发作时并不下 床行走,只是迷迷糊糊地坐起来,做一些刻板的、无目的动 作。部分睡行症表现则复杂的多,会起床行走,也可以做其 他动作,一般历时数分钟,少数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然后 自行上床或随地躺下入睡,次日醒后对所有经过不能回忆。 睡行症患者两眼睁开或半睁开向前直视,表情迷惘,动作笨 拙,步态僵硬,可自动避开障碍物,但有时会将窗户当门跨 出而跌伤。睡行症患者通常不说话,不回答问题,但有时也 喃喃自语,有时可执行简单命令。企图唤醒患者的人可成为 其暴力攻击对象。由于患者当时意识水平低下及意识范围缩 窄,自我防卫能力低下,易出现危及患者安全及生命,应高 度注意。患病高峰在4—8岁,青春期自行消失。
病因与病理:HLA-DR2/DQWI 基因
15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基础导致觉醒、 NREM睡眠、REM睡眠3种状态的界限调控 削弱
临床表现
本病从儿童到老年期均可发生,常见于青 少年和成年早期,以15-25岁为发病高峰期, 无性别差异。本病在经历一段相对短暂的 进展期之后,症状趋向于稳定,但极少完 全缓解,本病不影响患者寿命。
临床表现
白天过度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麻痹 入睡前或醒后幻觉 自动行为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轻度、中度、重度 病程标准:急性、亚急性、慢性 鉴别诊断:癫痫发作、重症肌无力
治疗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莫达非尼等)
抗抑郁药 镇静催眠药物(短效)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轻度、中度、重度 病程标准:急性、亚急性、慢性 鉴别诊断:睡惊症、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
痴呆
治疗
一般治疗 安全防范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 心理行为治疗
发作性睡病
是指于白天出现不可克制的发作性短暂性睡 眠,临床常伴有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 前幻觉。如果以上4种症状均存在时称为发 作时睡病四联症。发作性睡病亦称为过度睡 眠和异常动眼睡眠。
睡惊症表现为觉醒障碍,系从NREM睡眠第 3-4期中突然觉醒时发病。其发生机制可能 与唤醒有关,易感者中,于NREM睡眠第34期被唤醒时可以诱发,唤醒是个重要诱发 因素,包括环境刺激,如外界突然较响声
音或开灯;内在刺激,如胃收缩等均可促 使发作。
临床表现
反复在夜间睡眠前1/3阶段发作,入睡后1-2小时 NREM后期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并从床 上坐起或跳至地上伴有紧张、惊恐的表情和动作以 及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常常冲向门口,似乎要夺门 而逃,但很少会离开房间,发作时意识模糊,呼之 不应,旁若无人。每次发作一般持续1-2分钟,之后 安静入睡。如果想平息发作可能会导致更强烈的恐 惧。醒后对发作过程完全遗忘,不能回忆,且无梦 境体验。因企图下床或挣扎可造成本人或他人受伤。 在罕见的情况下,睡惊症可直接发展为睡行症。
睡惊症、睡行症、发作性睡病
睡惊症
又称夜惊,是指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是 指突然从NREM睡眠中觉醒,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 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 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其内容往往反映过 去恐惧的情感体验,当时意识呈朦胧状态,常与睡 行症并存,且可同时发作。多发生于4—7岁儿童, 青春期后极少见,发病高峰年龄为4—7岁,男>女, 儿童患者在发育成长后在青春期自行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