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
目标明讲
1.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方法,准确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考点详讲
◇考点一:修辞手法
【真题回放】
1.【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8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答案】D
因此选D 项。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诗词的对仗知识。

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

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

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切题的知识。

诗人都非常重视切题,诗歌切题的手法主要有点题和扣题二大类。

诗歌点题,从性质上分,还可分为:明点——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暗点——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的点出题意。

诗歌扣题也有明扣和暗扣之分。

本题题目是“野望”,解答时可以根据选项的内容,结合题目进行比对即可。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
【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

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本题明确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及注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表示情感的词语等方面考虑。

解答本题是首先分析标题“野望”,可以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推断,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是“望”景抒情,联系作者的《登高》就更能很好地理解。

然后从从“诸弟隔”“涕泪”
“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表示情感的词语入手,联系作者杜甫的诗歌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忧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孤身飘零悲苦之情。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
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
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
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规律探秘】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2016年高考上海卷和山东卷涉及到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2016年高考仍会沿袭2015年高考命题特点。

【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

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表达效果: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表达效果: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表达效果: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表达效果: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表达效果: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等。

表达效果: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10)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表达效果: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11)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语简而意丰,有强调作用。

(12)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方法指导】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修辞手法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了解修辞类题目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术语),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诗歌ⅩⅩ句。

6.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

若修辞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训练提升】
1.(201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

应念金英②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

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①露红:红色的菊花。

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

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

(5分)
【答案】“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这两句的意思是秋风肃杀,花木零落,而
在此时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

“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

(2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型是最近高考常考的题型。

学生要掌握炼字的基本方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

(3分)但“妖艳”
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问的很明确,结合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分析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作者情感中的矛盾部分
进行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比如这首诗中的“渊明”。

2.(2016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独”和诗中的“皎”“时动”“残烛”“寒枝”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5分)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
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首先明确诗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修辞的题目,注意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对偶等,的答题时首先明确修辞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3.(2016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答案】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本题就是问“上阕”的艺术手法,但要求两种即可,降低答题难度。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答案】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忘却营营”
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
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同时还要抓住下片中的“长恨”“何时忘却”
“夜阑风静”“江海寄余生”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4.(2016届天津市天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8分)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
试题分析:题干问“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主要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

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

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

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

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

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