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认知隐喻分析在日语语篇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认知隐喻分析在日语语篇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17T05:52:31.20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晋鑫哲[导读]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语言现象
晋鑫哲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81
一隐喻和批评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文本之中,事实上,只要讲话者有使用隐喻的意图,任何词语都可以以隐喻的形式进行表达(Cameron & Maslen 2010)。
隐喻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了话语群体对现实的观点和评价,话语群体在选择用什么样的隐喻时充满了自身的情感因素,并借隐喻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武建国,2020)。
隐喻本身作为一个连贯的认知系统,由概念键、概念隐喻和具体隐喻表达式形成隐喻的基本逻辑架构。
在此基础之上,批评隐喻分析综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方法,揭示隐喻所包含着的各种话语目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Charteris-Black(2004)搭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基本框架,分别是文本层面的隐喻识别、话语层面的隐喻描述和社会实践层面的隐喻说明。
同时,为了避免此类讨论单纯停留在内省层面,Charteris-Black引入共鸣值这一概念对隐喻进行衡量。
具体来说,共鸣值是预测和评价某类隐喻出现频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式为:共鸣值﹦隐喻关键词个数×隐喻出现总次数,共鸣值越大,该隐喻的使用频率就越高。
目前,批评隐喻研究的难点在于隐喻现象的识别与描述,也就是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于文本之中,以及确定隐喻现象后进一步明确隐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语义上的张力。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现行的批评隐喻研究多是聚焦于英语话语和中文话语研究,对日语隐喻和批评隐喻分析的讨论尚不充分。
当下,日语学界对隐喻的探讨集中在隐喻的识别、分类等方面上。
籾山洋介、深田智将隐喻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语义进行了扩张的比喻”,并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做了初步探析。
鍋島弘治朗提出可以将日语视域下的隐喻分析与源于西方的话语理论体系相融合,但他并未从实证角度予以验证。
内海彰等人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特征分析发现,日语隐喻的表征单位呈现词、短语的多层结构。
此后,遠藤裕子以“柱”、“壁”等日语词汇为例探讨了日语中的建筑隐喻。
而在隐喻分类方面,瀬田幸人指出日语和英语的隐喻表达分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以上文献的梳理既是对英语、中文及日语学界隐喻研究的论述与讨论,也是为我们接下来简要探讨日语中的批评隐喻分析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这其中日语学界的隐喻研究更是为批评隐喻分析在日本语篇中的应用提供了语言学层面的帮助。
二一种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范式及操作步骤
批评隐喻分析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在此介绍一种被称为“概念整合理论”的经典分析方式,并尝试根据既往隐喻的研究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批评隐喻分析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此类研究范式并不局限于某一语种,其在英语、中文、日语中都有着较强的适用性。
首先,传统的隐喻分析通常以表格图示的形式对隐喻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解析,这虽然较为直观的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未能从更丰富的维度上进一步论证二者间存在相似的合理性,也未能立体全面的揭示大脑在面对具体隐喻时的思维过程。
为此,一部分学者在讨论具体隐喻现象时引入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整合空间理论”,是由概念隐喻和心里空间理论发展而来,指过构建整合空间,从多个输入空间中纳入相关要素和结构等,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王顺铃,2009)。
具体而言,是在分析隐喻的具体表达现象时,引入概念整合理论及相应图示化的表达方式,对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进行解析。
“整合空间理论”具体包含了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共四个空间。
其中,两个输入空间通过彼此间的映射关系关联在一起,包含了思维所需的基本信息,这一映射关系同隐喻的理论相同。
类属空间用以表征输入空间整体具有的共通的信息,和两个输入空间相比,该空间更加抽象,是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压缩”(compression)后形成的空间。
整合空间则是基于以上三个空间创造形成的新空间,具有不同于任何输入空间的独特要素和结构。
将隐喻与“整合空间理论”相结合,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图示(如图1)。
首先,通过分析已识别到的隐喻,我们将隐喻源域与目标域分别放置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之后通过构建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得到隐喻类属空间;最后基于以上三个空间推断隐喻整合空间的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单向度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分析,“整合空间理论”能够深入细致的解析隐喻,可以更清晰地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态度等,寻找语言形式和表面意义所携带的态度背后的幕后认知(汪少华 2001,张辉、江龙 2008: 17)
同时,考虑到我们潜在的研究对象通常为某种事件,其在态度、价值等维度上呈现一定的历时性特征,也就是说,同一概念键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可能会派生出不同的概念隐喻和具体隐喻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将传统的“概念键—概念隐喻—具体隐喻现象”这一隐喻分析的基本架构与话语事件的历时性特征相结合,以隐喻分析图示的方式揭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概念隐喻和具体隐喻现象的变化情况。
具体来说,该分析图示在纵轴方向设置了“概念键”,“概念隐喻”,“隐喻表达式”这三个要素。
横轴方向则从历时性角度入手,按照话语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行时间上的区分,比如,我们可以将某个事件分为“事件初始”,“事件中段”,“事件末期”这三个时期,然后分阶段的进行隐喻层面的分析讨论。
在具体操作阶段,研究者应首先从历时性角度入手对新闻事件进行历时性分析以区分出横轴的阶段。
之后,利用语料库数据,检索并抽取各阶段的隐喻关键词并计算该种隐喻的共鸣值,计算得出的共鸣值同图中“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之间的箭头粗细相关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使用该图示进行分析时必须先对新闻事件各阶段的隐喻共鸣值情况和投射关系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该种隐喻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概念键”、“概念隐喻”、“隐喻表现形式”等要素进行下一步分析。
易言之,某种隐喻以什么为主题、报道了什么内容必须取决于研究数据隐喻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研究者自己的主观认识。
在对语言这类抽象化事物进行描述的时候,以图示化的形式对相应流程进行展示能有效的弥补纯文字叙述的不足,既有利于读者阅读也有便于研究者清晰展示流程和重点。
在借鉴Cameron & Low(2001)和Charteris-Black(2004)的隐喻识别标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框架,总结形成日语的批评隐喻分析步骤,其整体研究流程大致如下:(1)首先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如KHcoder3.0等)统计需要研究的文本中的名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动词等具体隐喻表达的载体,再通过细读文本等方式对目标词进行二次筛选,由此可以得出若干隐喻关键词,为便于后续研究整理,此处建议将整理出的隐喻关键词保留其词性,分别统计名词性、动词性等隐喻关键词的个数;(2)逐一确定筛选出的隐喻关键词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并识别出具体的隐喻类型,将识别到的各个例句分别归类到对应的隐喻类型中去;(3)再次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统计各阶段隐喻关键词个数、隐喻出现次数,此次统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计算出各隐喻类型的共鸣值占比;(4)根据典型例句绘制各句的隐喻整合空间图示并对隐喻投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空间图示分析,深入揭示隐喻的形成过程;(5)绘制各阶段的隐喻历时性分析图示,分析不同阶段的典隐喻是如何表征目标话语的价值和态度判断的,这里需要根据具体的事件进行探讨分析,本文在此处仅做方法上的说明,不结合实际例证进行讨论。
三日语中常见的几种隐喻类型
既往学界对隐喻的分类是比较固定的,较为经典的分类如Lakoff(1987)将与直接经验和概念相结合的隐喻定义为“基本型隐喻”,由抽象概念构成的隐喻定义为“构成性隐喻”。
这其中,常见的基本型隐喻冲突类隐喻、旅程类隐喻、建筑类隐喻、体育竞技隐喻等,“构成性隐喻”则有拟人类隐喻等。
隐喻的最基本功能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语义建构和认知联系,将原本复杂多变的事件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向阅读者进行传达,因为隐喻不只是语言修辞层面的装饰品,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范振强、郭雅欣2019)。
也就是用一个简单领域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复杂领域的概念。
前文所探讨的种种隐喻定义和研究范式,虽然大多是基于英语语言学的,但前文所述的日语研究也显示在隐喻这一问题上,日语同英语的差别并不那么大,日语同英语一样,具有冲突类隐喻,旅程类隐喻,建筑类隐喻等基本的隐喻分类,本文在此就日语中的冲突类隐喻,建筑类隐喻,旅程类隐喻,体育竞技类隐喻和拟人类隐喻进行简要说明和适当解析。
(1)冲突类隐喻
冲突类隐喻在和新闻相关的文本中广泛出现。
新闻话语和冲突类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即:二者都会在论述中向读者表明含有敌意的势力的存在,并呼吁己方盟友团结起来抵抗对方,这种抵抗最终将走向成功,失败或者遭受惩罚。
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隐喻通常用来明确提示某一话语事件的严重冲突性,用来传达非常直接的竞争信号,且通常以战争为主题,意在告诉阅读者事情已处于非常严重的地步,需要立即组织起来准备战斗,如果不行失败,就会面临严重后果,通常是你死我活的下场。
比如:病人正在同病魔做最后的战斗。
该句将病人接受治疗,消除疾病的过程形容成战争,而“最后的战斗”一方面表明事态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将复杂的医疗过程直接形象的传达给了阅读者,帮助阅读者以最便捷的方式理解了正在发生什么。
由此也能看出,冲突类隐喻的使用场景往往具有一定紧迫性,“冲突类隐喻”这一名称有时亦以“战争类隐喻”的名称出现。
往往能引起阅读者的紧张情绪(鍋島弘治朗,2005)。
图2是结合了隐喻概念整合空间图示的分析示例:
(2)建筑类隐喻
建造房屋是一件需要规划、创造的事情,通常和较为积极的精神品质相关联。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类隐喻通常都含有积极的联想义(Charteris-Black,2004)。
同时,最终建造完工的建筑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劳动成果,使读者意识到积极的场景画面。
同时,建筑类隐喻也会使用房屋结构等和建筑物直接相关的事物来报道话语事件,比如将某个具有连通功能的关键地理区位同“走廊”或“桥梁”相搭配,意在直接告诉阅读者这一地区在经济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桥梁通常能连通原本处于隔断的两个地区,连通之后两地便可跨过隔阂,互相交流,进而促成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图3是结合了隐喻概念整合空间图示的分析示例:
(3)旅程类隐喻
旅程类隐喻通过强调即将到达的地点,暗示读者过程中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通常传达积极正向的情绪。
通过调整搭配词,旅程类隐喻也可以传达消极情绪或中立情绪。
具体来谈,旅程类隐喻可以将某一对象直接视为交通工具,意在指出这一对象能够协助、帮助旅行者完成旅途,节省时间精力,此时阅读者能从这一隐喻现象中感受到这一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
也可以将阅读者所处的群体搭配旅程类隐喻,从而告诉阅读者所处的境地,未来的发展状态,比如:某某群体将要开始一次伟大的远航。
由此可以看到,旅程类隐喻通过表示人生的道路或事物的发展过程等,暗示或强调即将到达的地点,从而告诉读者旅程过程中的付出努力是值得。
图4是结合了隐喻概念整合空间图示的分析示例:
(4)体育竞技类隐喻
体育竞技类隐喻同冲突类隐喻具有相似性,体育竞技类隐喻提示了某项活动富有竞争性,会带来胜利或失败,并且会区分出竞技过程中的盟友和敌人。
但和冲突类隐喻不同的是,体育竞技类隐喻在强调竞争的同时,凸显了竞争过程的规则性和乐趣,淡化了竞争带来的破坏,灾难和代价。
因此,如果使用隐喻的人既希望体现出某个话语事件的竞争性,但又不想过多强调该事件的无秩序、后果不可控等负面信息,那么通过体育竞技类隐喻,他便可以在凸显事件竞争性的同时,淡化事件造成的后果,也由此可以降低阅读者的紧张情绪,暗示他们即使这一事件带有竞争性。
比如:在这场经济发展的“百米赛跑”中,对方暂时落了下风。
这句话将“百米赛跑”这一源域同“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域进行搭配,表明双方之间的经济比拼是一种比赛,而非战争,因此即使过程中带有竞争,也是基于秩序和规则的竞争,最终的失败也不过是体育
竞赛中的落败,不会造成你死我活的严重后果。
图5是结合了隐喻概念整合空间图示的分析示例:
四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隐喻和批评隐喻的基本定义与日语中隐喻研究的学术状况,通过对文献、研究范式和典型隐喻类型的简单梳理讨论,初步介绍了日语中批评隐喻的研究方式与途径,并尝试介绍说明两种批评隐喻可能的研究范式,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路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批评隐喻的诸多定义和研究虽不是基于日语环境提出的,但基于语言之间的共通性,日语同英语、中文一样具有隐喻现象,且能够用基础的批评隐喻分析方式进行研究,而对实际的日语文本进行全面深入且科学的批评隐喻分析则需要在未来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并通过新的、更加科学的研究范式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 Cameron, L. & G. Low. Researching a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2001.
[2] Cameron, L. & R. Maslen. 2010. Metaphor Analysis[M].London: Equinox.
[3]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4] 籾山洋介、深田智.意味の拡張[C]//松本曜. 認知意味論. 東京:大修館書店,2003.
[5] 鍋島弘治朗.2002.メタファーと意味の構造性―プライマリー?メタファーおよびイメージ?スキーマとの関係から[J].認知言語学論考(2): 25-109.
[6] 鍋島弘治朗.批判的ディスコース分析と認知言語学の接点認知メタファー理論のCDAへの応用[J].時事英語学研究,2005(44): 43-55.
[7] 遠藤裕子.建物をモトとする日本語の比喩表現―メタファーとメトニミーによる意味拡張[J]. 拓殖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2021(6): 171-190.
[8] 瀬田幸人.2009.メタファーについて[J].岡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録(142): 49-59.
[9] 内海彰.2013.比喩理解への計算論的アプローチ[J].認知科学(2): 249-266.
[10] 武建国、龚纯、宋玥.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3):80-88.
[11] 王顺玲.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9,30(01):70-73.
[12]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6):7-11.
[13]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05):12-19.
[14] 范振强、郭雅欣.交互主观性视域下概念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当代外语研究,2019(2):70-82+128. 作者简介:晋鑫哲(1998.01-),男,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