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篮球运动疲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篮球运动疲劳
作者:王雷
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20期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对篮球运动员在运动中产生疲劳的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从篮球理论方面加以研究。

【关键词】篮球运动;疲劳
自1880年生理学家莫索(mosso)首先用指肌力描记术研究肌肉重复收缩过程产生的工作能力变化开始,至今有100多年历史。

到目前为止,疲劳问题仍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另外,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的日趋激烈,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正常运动能力的发挥。

1.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
篮球运动是一项激烈的运动,它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对抗项目。

在运动中,既有短时间的冲刺、爆发式的跳跃、投掷,又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运动强度大、密度高、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专项速度、整体力量、专项耐力、弹跳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

就其供能特点而言,它是以ATP-CP系统和糖酵解供能为主(在比赛中运动员无氧供能占87.4%,有氧供能占12.6%)的运动项目。

另外,篮球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后即刻血乳酸LA值达8.4mM/L左右,运动后4min可达11mM/L。

所以篮球运动属于间歇性无氧供能为主,有氧、无氧相结合的混合供能项目。

因此,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及生理上的疲劳。

2.篮球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
2.1 篮球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1983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运动性疲劳被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值得注意的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等因素,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经过休息和调理是可以恢复的。

2.2 篮球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根据其运动方式不同、产生部位不同、产生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多种。

根据篮球项目运动特点,篮球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两种类型。

2.2.1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由于篮球运动的特点所致,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及比赛中,精神高度集中,致使运动员心理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量,特别是大脑皮层活动过度紧张,不但使运动的机能发生紊乱,而且受大脑皮层调节控制的各内脏器官功能也会失调,整个神经活动减少。

运动性心理疲劳导致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下降,理想和奋斗目标丧失,情绪不稳定、厌倦感延长,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比赛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2.2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生理疲劳的产生机制
在篮球比赛、训练中,运动员体内的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酵解、释放的能量供合成ATP,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

当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后,就会引起人体内环境酸化,内环境的失调抑制了糖酵解速度下降,导致ATP合成减少,从而抑制了肌肉的进一步工作,使机体过早因代谢过程发生障碍而产生体力疲劳。

同时,运动员在长时间激烈运动时因机体大量排汗,失去过多的水分和盐分,血浆中的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往细胞外液渗透造成细胞失水,使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发生变化,协调机能紊乱,效率低下而出现疲劳。

3.篮球运动训练中队员疲劳的判断
练习者在一次90mins的篮球运动训练课上,往往要移动数千米,在短时间、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准确、稳定的完成技术动作和整体配合,特别是在攻防转换越来越快,对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疲劳容易较早的出现,给练习者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增加了难度。

准确判断练习者疲劳的程度,是避免运动损伤和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

练习者疲劳程度的判别,通常是根据自我感觉和外部观察来进行的,也常用一些比较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测试方法:
3.1 自我感觉
自我感觉是简单有效的判别方法。

练习者在疲劳时,会感觉身体在对抗中处于劣势、肌肉僵硬、四肢无力、完成技术动作吃力、呼吸急促、胸部发闷、力不从心。

3.2 外部观察
外部观察是教练员经常用来判断队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队员如果将自我感觉与自己某些外部表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别,就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疲劳程度与恢复情况。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面色苍白、眼神无光、反应迟钝、投篮命中率下降,精神不集中、失误增多,教练员可初步判定疲劳已产生并加深到一定程度。

3.3 生理测试
大量研究表明,人在疲劳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都有所下降,下降程度与疲劳深度有关。

进行判别疲劳与恢复程度的生理指标测试时,具体方法可采用呼吸肌耐力测定、体位血压反射测定、皮肤空间阈测定、膝跳反射阈测定、肌张力测定、心电测定、肌电测定、脑电测定等。

3.4 心理测试
用心理学的方法判别人体的疲劳程度,有多种方法。

如采用PR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自我疲劳感觉表。

4.小结
4.1 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直接与运动训练的负荷量、强度的大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年龄、性别和采用的恢复措施有关。

4.2 任何竞技体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训练,篮球当然不能例外,机能评定和避免运动性疲劳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

参考文献:
[1]韩玉彬.篮球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2]李登光,等.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营养补充[J].四川体育科学,2006.
[3]陈立民.体能训练的超量恢复变异[J].甘肃科技纵横,2007.
[4]倪晓鸣.浅析体育游戏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7.
作者简介:王雷(1977-),男,辽宁阜新人,硕士,现供职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