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别诗的结尾模式与独特情境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送别诗的结尾模式与独特情境探析
吴振华;张昕怡
【摘要】王昌龄被尊称为"七绝圣手",他所创作的送别诗大多以七绝为体,成就突出.送别诗的结尾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最能感动激发人意,好的送别诗结尾含蓄蕴藉,味之不尽.本文将王昌龄送别诗的结尾归为"含思落句""心期落句""绘景落句"与"援典落句"四种类型,分别论述它们对全诗情境所起到的作用,从结尾的角度关注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6)006
【总页数】4页(P74-77)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结尾模式
【作者】吴振华;张昕怡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唐朝诗人王昌龄“位卑而名著”,早年他曾过着游历隐居的生活,后出任校书郎,却接连被贬,沉沦下僚,最终在安史之乱的返乡途中被人杀害,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他现存诗歌共计一百八十余首,历来研究王昌龄的诗歌多注重将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和体裁特色,或是专门分析他的诗歌理论。

但最能
体现王昌龄诗歌理论的送别诗,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拟对王昌龄送别诗的结尾模式做初步探究,关注其送别诗结尾对整首诗造境抒情的功用,把握其作品区别于一般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送别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三百,《邶风·燕燕》中以燕子上下飞舞的欢快
气氛反衬送姊远去的哀伤情绪,一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真挚形象地道出分离之际深厚的不舍之情,被后人尊称“万古送别诗之祖”[1]。

汉魏时期,江淹创作《别赋》,将离别的情感推到“黯然销魂”的高度,被钱钟书誉为“不啻众星之拱北辰”[2]。

及至唐代,送别诗达到高度繁荣,占唐诗十之三四。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
意”[3]。

可见“饯别必赋诗”是唐朝时期的常态。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认为,产生于680至710年30年的送别诗,都贯穿着
一种名为“三部式”的基本结构。

这种结构“由破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即开头句描写场面,介绍背景;中间句抒发别绪,两两相对;结尾句提炼诗旨,俟时而定。

[4]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之后至710年正是他的青少年时代,这一阶段他主要以躬耕、读书为务。

从王昌龄创作的送别诗来看,“三部式”的结构模式的确对其产生影响,在他创作的诗歌理论《诗格》中,提到“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和“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5]346。

所谓“势”,即“样式、体式”,指诗歌创作的方式方法,这里的三势,都强调以写景衬起,而后才正式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昌龄的创作落入窠臼,相反,在送别诗的领域他取得了属于自己的独创性成就。

据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统计,王昌龄的送别诗共四十九首,占其诗歌创作总量近三分之一,可谓相当高的比例。

这些送别诗的产生与诗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在动荡不安与流落飘零中,离别是诗人常要面临的情境。

《旧唐书》说王昌龄“不护细行”,因此屡遭贬谪,可以推想,多数分别都发生在诗人奋进的
理想遭遇冰冷现实的背景之下。

当诗人走在踏入异乡的路上,或在离家渐远的途中,心中深藏无人诉说的孤独与苦闷,于是赋诗就成为了排遣寄托的出口,饱含了他坦诚真挚的情感。

在王昌龄的四十多首送别诗中,七绝占三十首,他因尤善七绝也被当时人称“七绝圣手”,后人将其与李白相比,谓之“争胜毫厘,俱是神品”[6]383。

《集异记》中曾记载“旗亭画壁”的故事,虽然未必全然符合史实,但从侧面间接验证了王昌龄七绝在当时的影响。

旗亭优伶所颂唱的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其中之一就是以送别为题材的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可见送别诗在唐朝是可以入律歌唱的,而以七绝为体的送别诗因为绝句自身的特点,更需格外讲究。

清人刘熙载说:“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诵。

”因为七绝的尾句在歌唱时需要“复沓”,即把尾句进行反复歌唱,[7]所以为收回旋婉转之效,需要格外重视结尾句的雕琢。

所谓“一篇
之妙,在乎落句”,结尾处是全诗情感的高度凝练。

王昌龄提倡“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6]294,他所称于后
世的送别诗,几乎都是精妙辞彩与深挚情感的结合。

按王昌龄送别诗结尾的不同情境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含思落句寄托遥想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思考将来的情况,在王昌龄送别诗中占很大比例。

虽然是分别,但在诗人的笔下,却能通过描绘将来某个时间某种场面,达到抒发这一刻情感的效果。

在王昌龄所作的教授写诗技巧的《诗格》中,他将这类归为“含思落句式”,认为“每至落句,常需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5]396,即诗的结尾须含蓄旨趣,让读者咀嚼不尽。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入吴,偶然旧友相逢,但对于羁旅之人来说,一时间内千言万语都难表心意。

何况从诗人当时的处境来看,不了解实情的人很有可能非议其身。

于是在这里,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自述为
官清明,又通过对未来的遥想,慰藉了友人彼此真挚的情谊,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从诗人的设想中,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其中的别情,宋人评此诗“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6]150。

类似这样的手法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还有《送高三之桂林》中:“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此诗同样作于贬谪途中。

每一次被贬,诗人不但要经历官职的变化,还要与熟悉的亲友告别。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二次被贬,此时正在前往岭南的途中。

不复年轻的他已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整首诗的格调并没有变得消沉低落,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所要传达的,仍是对友人归来时的美好祝愿和对光明未来的充分自信。

再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全诗的后两句耐人寻味,诗人作此诗时尚未与朋友分别,但诗中却写想到朋友在此行途中,唯一轮明月相伴,孤寂冷清,两三声猿啼长鸣,愁闷忧戚,关切之情袒露无遗。

读者读结尾两句既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也从这份关心中体会到他对朋友深深的留恋与不舍。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称之“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王昌龄通过将视角拓展到未来的时空层面,开拓出诗歌新的意境范围,延展出常人所不及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心期落句慰勉激励
葛立芳在《韵语阳秋》中说“观王昌龄之诗,仕进之心,可谓切矣”[6]379。


昌龄曾进士及第,后又中宏词科,他先后做过汜水尉、江宁丞和龙标尉。

虽然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但诗人从未磨灭一颗向上奋进的心。

因为送别诗本身有酬答赠别的作用,所以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常常见到诗人以乐观昂扬的心态,勉励宽慰自己的朋友或后辈。

如《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唐诗纪事》卷二十五引《明皇杂录》,称刘昚虚“有文章盛名”,却“流落不
偶”,命运的相似性让“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王昌龄和刘昚虚惺惺相惜。

前面诗人以“海鹤”比作刘昚虚,意在指出刘昚虚属于广袤的天空,应该像“海鹤”一样腾飞空中。

后面“青桂”句用典慰刘春来自可及第,“迁飞”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指飞向高处,也引申为及第之意。

诗人在此诗中可谓对刘昚虚抱以厚望,句句都在鼓励他一定会中宏辞科。

尤其是结尾运用反诘的语气,更是表现了对他的肯定与信心。

这种在鼓励之中包含对未来期待的结句方法,在《诗格》中被称为“心期落句式”[5]410。

在王昌龄的送别诗的结尾,读者见到的不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而是“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送李五》)的清朗,不再是“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痛苦,而是“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窦七》)的快意。

再看一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此诗作于诗人左迁龙标之际,这一年王昌龄已年近花甲,分
别对二人来说可能就是永别,但诗中却没有露出半点迟暮之感或是凄凉之气,反而结尾真可谓神来之笔。

明月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提及明月多半容易联想到凄苦冷清,如“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但在王昌龄的笔下,却让人看到不一样的明月。

虽然一别之后会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头顶共同拥有的那轮明月,却能让人感到“天涯若比邻”。

3.绘景落句含蓄不尽
从对景与情的处理来谈,送别诗作为典型的抒情诗,表达离愁别绪离不开特定情境。

王昌龄深谙于此,其《诗格》中首创“境”的概念,被叶朗视为意境说诞生的标志,[8]在诗歌情与景的构造问题上,他提出过很多开创性的新观点。

《诗格》把境分
作三类,物境为自然景色,情境为人的感情,意境为人的思想意识,但并不是说三境各自独立。

在王昌龄看来,“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6]303,物色指对自然
景物的描写,意是情意、心意。

可见在王昌龄心中,好的诗一定是情入景中,景中
蕴情。

王昌龄有《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十二即李白,王昌龄与之交好。

初看全诗几乎全部都在写送别时的景物,但仔细观之那满腔的身世飘零之感,悲欢离合之情却分明可见。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意在情景交融中不言而喻。

结尾两句落在写景上,绵延的高山挡住了秋天的景色,只见薄暮黄昏时的云朵,空空地倒映长着蒹葭的水中。

“蒹葭”在此,既衬托出水面的空旷,也引《诗经》中“蒹葭苍苍”之意,表达了送行时留恋不舍的情感。

读到这里,诗中描绘的画面好像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置身一片清远空旷的境界,跟着诗人一同体验了送别的情感。

王昌龄于尾句写景,却不流于浮泛,这正在于他所描绘的景象意蕴深远。

《送万大归长沙》:“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

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后两句一动一静,一青一白,本来静态的画面因此变得灵动活泼,“青山隐隐孤舟微”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

眼看着友人乘坐的扁舟在峻青的山峦间越来越小,这边抬头正看到一对白鹤双飞,虽然读者未曾亲历这场送别,但在诗人的笔下,却依然感受到了浓浓的寂寥惆怅。

诗人并没有将送别最后的画面描绘成一幅静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远去的孤舟,双飞的白鸟,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使这里的意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可以说,王昌龄送别诗有关写景的结尾,是对其意境理论的亲身实践,他的送别诗与他的诗论相互印证。

4.援典落句,意味深长
除了上述几种结句方法外,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常见的还有“援典落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用典的看法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9],恰当地援引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可以使表达的意蕴更加丰厚,从而显得意味深长。

王昌龄的《送李五》:“玉碗金罍倾送君,江西日入起黄云。

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

”“扁舟”二句源自《晋书·王徽之传》,在一个月色清朗的雪夜里,王徽之突然忆起自己的好友,于是乘一艘小船前去造访。

经过一夜,终于到达好朋友家
的门口,但他却没有继续向前,而是转身归返。

旁边的人问其原因,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耶?”王昌龄在此处引用这个典故,同样是想告慰李五,此番别后,倘思相见,也可以和王徽之一样乘月而来,尽兴而返,谁道沧浪之隔,会使吴、楚二分?送别时的情感复杂而又丰富,有时竟一语不能说尽所有的感情,这时用典无疑能使表达更为委婉含蓄。

再如王昌龄的《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当取”句为勉励陶副使语,戈船即战船,取戈船万户侯,用西汉杨仆事。

《史记·酷吏列传》中载:“杨仆者,宜阳人也……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

”[10]162王昌龄创作此诗时,正值海贼倭寇在南方一带作乱,朝廷遣陶副使前去平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与陶副使分别时赋诗一首,勉励其像杨仆一样功成凯旋。

如果不用这一典故,慰勉之语未免难以落到实处,但以典故劝之,有史实在前,为这番激励话语增添了可信度,也让人从中感到王昌龄与陶副使的深厚情谊。

类似的还有《留别司马太守》:“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

”据《搜神记》卷二十:“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

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

”[10]166王昌龄在这里以“明珠吐著”的典故向司马太守自荐,接连被贬的人生经历让这个一心奋发的年轻人看到了现实的不易,他向太守自陈如若可以黄鹤展翅腾飞青云,将来自己一定会像“大蛇吐珠”一样报答他今日的恩情。

如此表达自己心迹的方式,含而不露,虽然是为了功名,但联系王昌龄的生平经历,体察到他深藏于典故之下那颗郁郁不得志的心,这样曲折的表达反而让人叹惋怜惜。

周啸天认为“王昌龄七绝重精心追琢,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11],从以上送别诗的结尾来看,确实如此。

或寄予期盼,或慰勉鼓励,它们“语虽不同,其惜别之意则同”(陈岩肖《庚溪诗话》)。

多种多样的结句方式,使得王昌龄的送别诗具有区别于同时代其他送别诗的独特风格。

在普遍以悲为美的送别诗创作大背景
下,王昌龄的送别诗诗风慷慨旷达,一扫以往的伤感悲戚。

虽然他的命运颠沛流离,十分不幸,但在这些结尾句中,诗人几乎都是从乐观的心态出发,“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纯真的友情,“鸿恩共待春江涨”是对皇恩的忠信,“且欲歌垂纶”是闲适的归隐之心。

从他的诗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因人生的苦难而黯淡,相反他在诗中开辟了另一方天地,成就了艺术的灿烂。

从他的送别诗里,我们感受到一片光明温暖,一股赤诚直率。

【相关文献】
[1]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9.
[2] 钱钟书.管锥篇(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11.
[3]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98.
[4] 宇文所安.初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288.
[5] 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7] 沈绍辉.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8]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5.
[9]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01.
[10] 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 周啸天.唐绝句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