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4.2水的净化随堂练习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水的净化
1.下列水中最适合人直接饮用的是( )
A.海水B.检验合格的矿泉水
C.湖水D.河水
2.按环保要求:凡是有颜色、异味的工业废水都禁止排放。
净化此类废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 A.沉淀B.过滤C.吸附D.静置
3.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②过滤③吸附沉淀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4.长期饮用硬水会引起体内结石,下列有关硬水和软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滤能降低水的硬度
B.使用硬水烧水易产生水垢
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较多的钙与镁的化合物
D.生活中可采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5.用如下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4.2 水的净化
1.B 2.C 3.C 4.A 5.C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通过沙子和木炭后,煮沸即可得到淡水
B.把水煮沸可以达到杀菌和降低水的硬度的目的
C.水的电解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海水通过沙子和木炭后,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色素、异味等,煮沸可以除去溶于水的钙镁化合物,但是有些溶于水的物质不能除去,不能得到淡水,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
B、把水煮沸可以杀菌同时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降低硬度),故B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洁净的空气C.鲜橙汁D.澄清石灰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其概念判断即可,难度不大,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成分复杂;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成分单一。
【详解】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橙汁、石灰水都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蒸馏水是纯净物。
选A。
3.下列实验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面粉爆炸实验B.验证分子运动
C .水的净化
D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蜡烛的燃烧,以及点燃面粉,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选项A 不符合题意;
B 、酚酞与碱性溶液发生化学变化,引起颜色变化,选项B 不符合题意;
C 、水的净化经过过滤,吸附等物理操作,实现净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 符合题意;
D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重点观察有无新物质生成,若有新物质生成,则为化学变化,没有则为物理变化。
4.为预防手足口病,用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 )有关NaClO 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 .NaClO 是一种钠盐
C .NaClO 由三种元素组成
D .NaClO 中Na 、Cl 、O 的原子个数比为1:1:1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 ,钠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1)+x+(-2)=0,x=+1,符合题意;
B 、盐是指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故NaClO 是一种钠盐,不符合题意;
C 、NaClO 由钠元素、氯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 、NaClO 中Na 、Cl 、O 的原子个数比为1:1: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5.已知草酸(H 2C 2O 4)晶体与浓硫酸共热发生化学反应: 22422H C O CO CO O ΔH ↑++浓硫酸。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正确连接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m g 某混合气体的成分是CO 2、H 2O 和CO ,并粗略测出每种气体的质量(每套装置限用一次,无水硫酸铜遇水分变蓝)。
连接装置后先通一段时间氮气,再继续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的连接顺序依次为混合气体→E→C→B→D →A→尾气处理
B.实验时应先通混合气体后点燃酒精喷灯
C.计算CO的质量时,既能根据A中燃烧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计算,也可根据A中澄清石灰水增加的质量计算,二种方法均准确
D.通过装置B、C、D在反应前后增加的总质量可以得出CO2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连接装置检验二氧化碳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会出现浑浊,除去二氧化碳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吸收效果较好,要先检验水的存在,除去水分要放在最后,但是此题要求粗略知道每种气体的质量,所以应该将浓硫酸干燥气体放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吸收之前,所以应该前置,这样硫酸铜和硫酸的质量增加可以知道水蒸气的质量,而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可以确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一氧化碳可以通过后面装置进行计算。
装置的连接顺序依次为混合气体→E→D→B→C→A→尾气处理,故A错误;
B、实验时应先通混合气体后点燃酒精喷灯,故B正确;
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较少,A中澄清石灰水不能将生成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不能用A 中澄清石灰水增加的质量计算,故C错误;
D、D吸收水蒸气,不吸收二氧化碳,通过装置B、C在反应前后增加的总质量可以得出CO2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6.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滴至a 克时,溶液中反应为2233CaCl +Na CO =2NaCl+CaCO ↓
B .滴至b 克时,溶液中含HCl 、NaCl 两种溶质
C .滴至c 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
D .滴至d 克时,溶液呈中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盐酸和CaCl 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 2CO 3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详解】
A 、滴至ag 时,稀盐酸完全反应,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滴至bg 时,溶液中不含HCl ,含有反应生成的NaCl 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钙两种溶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 、滴至cg 时,氯化钙和碳酸钠完全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322Na CO +2HCl 2NaC =l+H O+CO 73
117↑
223
3CaCl +Na CO 2Na =Cl+1Ca 7CO 1111↓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 、滴至dg 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溶液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
7.若人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为减轻毒性,最好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A .肥皂水
B .鸡蛋清
C .洗洁精
D .矿泉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可溶性的重金属盐,能电离出重金属离子,它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服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品,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有解毒作用。
A、肥皂水呈碱性,不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B、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符合题意;
C、洗洁精中不含有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D、矿泉水中不含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对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B.该原子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3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该元素核电荷数是13,是铝元素,铝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铝原子核内中子数不是1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3,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EHPB(化学式C12H16O3)是合成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中间体,下列有关EHPB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31个元素组成
B.属于无机化合物
C.一个分子中含有8个氢分子
D.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6:3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B、该物质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EHPB分子中含有16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D 、由化学式可知,EHPB 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6:3,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10.将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 .高锰酸钾
B .面粉
C .汽油
D .氯化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B 、面粉不溶于水,会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C 、汽油不溶于水,会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D 、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无色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大于100纳米不溶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11.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测定Fe 2O 3和CuO 混合物中Fe 2O 3的含量,取12.4g 混合物与足量CO 充分反应后,称量发现固体质量减少3.1g ,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铁含量是( )
A .50%
B .30%
C .20%
D .70% 【答案】A
【解析】
【详解】
设12.4gFe 2O 3和CuO 的混合物中Fe 2O 3的质量为x ,则CuO 的质量为12.4g-x 23
22
3CO Fe O 3CO +2Fe 160
112112x x
160CuO
CO Cu CO 80
6464(12.4g x)
12.4g x 80+++--高温高温 64(12.4g x)80-+64(12.4g x)80
-=12.4g-3.1g 解得:x=6.2g
原混合物中氧化铁含量是
6.2g
12.4g
×100%=50%
故选:A。
12.如图是“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A.放入药品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D.验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正确;
B、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焊锡是锡铅合金,制取焊锡时,通常把铅加入到锡中制成合金,主要目的是______。
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______、硫酸铜溶液和银片进行验证。
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答案】降低金属的熔点锌片BD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粉能与硝酸银、硝
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分别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锌溶液和铜;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硝酸银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锌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铜。
【详解】
(1)焊锡是合金,根据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熔点一般要比其组分低,焊锡的熔点要低于锡和铅,故在焊接金属时,为节约时间,节约能源、节约成本采用锡铅合金。
(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
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铜的盐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
(3)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硝酸银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锌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可能发生了锌与硝酸铜溶液的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不含锌;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
14.下列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50℃时,向50g水中加入50g A
固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①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②将50℃的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③ 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A
④ 50℃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加水完全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A所需要的水最少
⑤分别将4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C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答案】B>A=C(或B>C=A) 25 ①③⑤
【解析】
【详解】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或B>C=A);
(2)50℃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5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是50g,50g的水中最多溶解25g的A;
(3)①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A、B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溶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C的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
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 100+s
×100%,即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大,20℃时B 的溶解度大于20℃时A 的溶解度大于50℃时C 的溶解度,故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为:B >A >C ,错误;
②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通过升温可将50℃的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这一过程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正确;
③A 中含有少量B ,A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错误;
④50℃时,A 物质的溶解度最大,B 物质的溶解度次之,C 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将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恰好完全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水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 、B 、C ,A 所需要的水最少,正确;
⑤分别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A 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C 溶液中无晶体析出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⑤。
15.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1)可用洗涤剂去除衣服上的油污_________。
(2)工业上常用盐酸除铁锈(用化学方程式解释)_________。
【答案】洗涤剂对油有乳化作用 2332Fe O +6HCl=2FeCl +3H O
【解析】
【详解】
(1)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故答案为:洗涤剂对油有乳化作用;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故答案为:2332Fe O +6HCl=2FeCl +3H O 。
16.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乙醇与O 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7gH 2O 、2.2gCO 2和一定质量的CO ,则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CO 的质量分别为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答案】4g 1.4g 252
222C H OH+5O 2CO +6H O+2CO 点燃 【解析】
【详解】
一定质量的乙醇与O 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7gH 2O 、2.2gCO 2和一定质量的CO 。
氢元素的质量为:22.7g 100%18
⨯⨯ =0.3g ; 乙醇中碳元素、氢元素质量比:24∶6=4∶1所以碳元素的质量为1.2g ;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2.2g 100%44⨯⨯ =0.6g ;
因此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2g-0.6g
12
100%
28
⨯=1.4g;
乙醇的质量为:
1.2g
24
100%
46
⨯=2.3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7g+2.2g+1.4g﹣2.3g=4g
2.3 46∶
4
32
∶
2.2
44
∶
2.7
18
∶
1.4
28
=0.05∶0.125∶0.05∶0.15∶0.05=2∶5∶2∶6∶2。
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5O2点燃
2CO2+6H2O+2CO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序号),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可将它通过 F 装置,进气口是________(选填“①”或“②”)端,然后再通入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用装置C 收集氧气,如何将水槽内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取出并放置,简述操作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颈漏斗 B ② D 2KClO3
2
MnO
加热
2KCl+3O2↑在水中盖上玻璃片,移出水面,正放
在桌上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故填: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是B;
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可将它通过F装置,为了使混合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进气口是②端,然后再通入的收集装置是D,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填:B;②;D。
(3)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
氧化碳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
MnO
加热
2KCl+3O2↑;
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将水槽内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取出并放置,操作方法:在水中盖上玻璃片,移出水面,正放在桌上。
故填:2KClO3
2
MnO
加热
2KCl+3O2↑;在水中盖上玻璃片,移出水面,正放在桌上。
18.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
若用该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在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
B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
①集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在B装置装满水,使氧气从______(填“a”或“b”)口进入。
②储气:若要将储存在B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______(填“a”或“b”)口进入;
③量气:若用B装置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还必须要增加到的仪器是______。
【答案】集气瓶CaCO3+2HCl=CaCl2+H2O+CO2↑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 b a 量筒
【解析】
【详解】
(1)仪器①是用来收集气体的仪器,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A中,如果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形成液封,生成的气体就会从漏斗中逸出,因此在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要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4)B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①集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可在B装置装满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氧气应从短管b进入;②储气:若要将储存在B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长管a进入集气瓶,使气体从短管b排出;③量气:若用B装置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还必须要增加到的仪器量筒,量筒收集到的水的体积就是瓶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点睛】
B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在具体使用时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好进出口。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明取25.0 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20所示的实验。
请计算:
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3.2 (2)27.2%
【解析】
求质量分数是每年必考题型,根据反应方程式列方程进行计算,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点,需要在平时多加练习。
提醒牢记各种常见元素的相对分子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要重点检查,在这两点上把功课做扎实,做这个类型的题目就很轻松了。
2H2O22H2O+O2↑
34×2 32
x 3.2g
有解得x=6.8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