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鹰潭一中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江西省鹰潭一中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7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
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C.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远见卓识大展拳脚初露雏形星罗棋布
B.高瞻远瞩大展拳脚崭露头角雨后春笋
C.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初露雏形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星罗棋布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C.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
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
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
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
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
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3、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相形见绌(chù)饮鸩(zhèn)止渴溘(kè)然纨(wán)素
B.商榷(què)枷锁(jiā)吐蕃族(bō)含情脉脉(mò)
C.砥砺(dǐ lì)蜷缩(juǎn)应声虫(yìng)放浪形骸(hé)
D.赎罪(shú)驯顺(xùn)潭柘寺(zhè)蓊蓊郁郁(wěng)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 8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初以来,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达75336 处,较去年同期增加 85%,逾半数着火点位于亚马逊雨林。
B.实名认证、时间限制、一键禁玩等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络直播乱象;限制 14 岁以下儿童开直播、发视频,才真正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C.姜先生以陶渊明的“樊笼”和欧阳修的“金笼”为例,称它们虽有人处其中志不得伸的意味,但其重心并不在困境本身,而在冲出困境以实现退隐的夙愿。
D.翦伯赞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而辛德勇认为“始皇帝”是谥号,那么“始皇帝”到底是自称还
是谥号?最新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说法。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②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③,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① 1219—1222年,崔与之,南宋广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
②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③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因岭上多梅,故称。
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
作者曾隐居于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词牌,属于长调。
上阕中词人立马于剑门关北望,触景生情,报国情怀见于虚实结合的词句中。
B.“乱山”,景中有情:词人在北望之际看到的群山不堪入目就是因心绪颇不宁静,但词人还是坚信上天会把边疆战死者的尸体还给他们的家人。
C.在上阕的起承转合之中,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词人愿为国家守住疆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D.此词苍凉沉郁,寄慨遥深,感情和风格与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作相似,有人给出了“此词豪放,何减稼轩!”这样很高的评价。
2.请结合下阕的“妨”与“怪”来概括词中作者的形象。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下太平
莫言
小奥,大名马迎奥,但除了学校里的老师叫他的大名,村子里的人都叫他小奥。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
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
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
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
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
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
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
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
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
雨下得不大不小,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
他一边跳踩着水洼,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小鳖他老姐,最爱把气生。
哭了一整夜,天明不住声。
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
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
村街上没有人,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
那知了尖利地呜叫,拼命地挣扎。
小奥听出了知了的愤怒和不服气,这么大的知了被小麻雀儿擒住,它怎么能够服气?果然,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
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
张二昆当村支书,是村子里最大的官。
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
张二昆当村支书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
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
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
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
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
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
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
爬上来又踢下去。
爬上来又踢下去。
后来那个官哭着说:“二昆,爷爷,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
”
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
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
”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嗦。
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嗦着交代罪行。
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
我去投案了。
”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
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
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不整改就关闭他的!”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是养猪场的场长,这几年发了,但也让大湾渐渐地成了一个污水坑,井里的水,也散发着刺鼻的臭气,不能吃了。
黑汉子钻进黑色轿车,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
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奥,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说:“知了飞了。
”张二昆道:“什么乱七八糟,回家写作业去。
”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
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
”
(节选自莫言《天下太平》,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小奥的大名叫“马迎奥”,乡亲们在大湾围观前任村支书被打时用手机录视频,这些情节展现了人物生活的背景,凸显了故事的时代特往。
B.小说开头关于小奥看两只壁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奥厌烦无聊的心理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塑造了小奥这一质朴的农村少年形象,真实而鲜明。
C.小奥蹿出大门后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这看似随意的念叨,暗示袁武养猪发财的同时给家人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构思巧妙。
D.前任村支书贪污挪用村里公款的丑恶行径,“五大三粗的黑汉子”钻进轿车扬长而去的官僚作派,对塑造张二昆的形象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2.张二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始终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这种行文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8、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
(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
(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
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
”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
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
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
(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
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
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
(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
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得相对单调。
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
(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
(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稻谷飘香的美景。
((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
”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
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马上生涯中,比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
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
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会,,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我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
因为水稻的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生产技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
对水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和的文化心理。
(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义都不言而喻。
我们知道,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
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发的是人的扩张的野心和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
(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
(11)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于其他区域。
在地理基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
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
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其出生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
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文化特征却有着不同。
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8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那么
B.因为所以
C.之所以是因为
D.因此只不过
2.文章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
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什么文化心理。
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
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
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5.第5和第7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你是否赞同上述说法?说明理由。
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
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
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喊:“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
她在堂檐纺石棉。
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
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
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
“英子,你快讲点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
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人很多吃单位食堂。
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
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
”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
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
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
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
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
“英子,好看吗?”她问。
我真心觉得好看。
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晩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
”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