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3.10《过秦论》(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
“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 0 0〜前16 8 )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 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鵬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
《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

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

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V九国V秦国V秦朝。

但“一夫作
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

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⑵ 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
《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 i 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作者简介】
贾谊(前2 0 0〜前16 8 )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
《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贾谊政论见《新书》,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

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段落大意】
依课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
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题思想】
望汉王朝借鉴秦亡教训:
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
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

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写作特点】
1、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

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

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

我们说,写好说理文,主要是靠“论”和
“断”。

“论”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

“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

《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

他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2、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
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字词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A、召滑(sh a o)鞭笞(ch 1)藩篱(f a n)E、墨翟(d i)谪戍(zh e)絜
(xi e)。

、铦(xi a n)隳(hu 1)逡巡(qu a n)。

、牖(y o u )棘矜(q i n )锋镝(d i )
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嬴粮景从云集响应 同年而语价值连城 摄足行伍緼袍敝衣 崛起阡
阳门廷若市
3、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 、 蒙故业,因遗策
E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E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二、语言运用
1、 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⑩相如廷叱之
A 、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E 、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 、 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 、 ③表工具,译为“用 .... ”,也表工具,译为“乘船”。

2、 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E 、 名词作状语。

C 、 使动用法。

D 、 意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② 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 赢粮而景从()
⑤ 外连衡而斗诸侯()
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 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
①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A 、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 下的士
人。

E 、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 人
C 、 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 天下有
才之士。

D 、 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 下的士
人。

A 、度长契大 E 、瓮牖绳枢 C 、 鉏耰棘矜
D 、 足肤皲裂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 ②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A 、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 能同日
而语。

E 、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 力,简直
不能同日而语。

C 、 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 而语
了。

D 、 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 直不能
相提并论。

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E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 、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 、 刘备天下枭雄
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 、司马谏议杜工部贾太傅庖丁()
E 、欧阳文忠范文正左忠毅王忠肃()
C 、 王临川韩昌黎柳柳州 沛公()
D 、 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 、蔺相如
平原君 伯 乐 窦 娥 E 、蔺相如
毛遂 庖 丁 关汉卿 C 、蔺相如
毛遂 庖 丁 邹 衍 D 、蔺相如 毛遂 庖 丁 苌 弘
3、对下列文章篇名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①《过秦论》 ②《出师表》 ③《察今》 ④《送东阳马生序》 ⑤纟 南录〉后
序》 ⑥《论积贮疏》 ⑦《答司马谏议书》 ⑧《左忠毅公逸事》 《石钟山记》 ⑩《师说》 A 、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体名称,如“表”、“序”、“疏”等。

E 、⑤中的“序”是书序,“后序”是附在《指南录》书后的一篇序文。

④中的 “序”则是赠序,相当于现代的临别赠言。

C 、 “表”、“疏”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

D 、 “说”是议论文;“记”则可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书”,指 书信体。

四、阅读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 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 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
文学、文化常识
〈指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
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⑴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
E、进言
C、靠近
D、举荐
⑵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A、不像
E、不才
C、不孝敬
D、不好
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⑴及小白立为桓公()
A、立土动及百尺
E、今其智乃仅不能及
C、及至始皇
D、战、守、迁皆不及施
⑵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
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
E、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见其不知量也
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⑶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E、而心目耳力俱穷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穷凶极恶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E、吾从而师之
C、鲍叔终善遇之
D、孟尝君客我
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管仲囚焉
E、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冀君实或见恕也
D、吾幽囚受辱
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
⑴召忽死之()
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
E、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⑵以身下之()
A、把自己放在下边
E、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
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
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
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
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C (“逡”读q u n)
2、E
3、E、E
二、语言运用
1、A、
2、①C ②A ③A ④E ⑤C ⑥D
3、①A ②E
2、A
三、文学、文化常识
1、A、官
E、谥号
C、籍贯
D、字
2、D
3、E
四、阅读思考
1、曰:“时,贾,与,贪,也。

困,愚,也。

君,肖,也。

走,怯,也
败,之,辱,耻,也。

母,也。


2、①D②E
3、①C②E③C
4>C
5、C
6、①C②E
7、尝与鲍叔贾, 分钱财多自与
8、赞扬鲍叔牙能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