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离破碎寻求完整和谐--由《荒凉山庄》观照狄更斯的家庭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概略 (2)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5)
第一章时代背景下狄更斯的家庭刻画 (6)
第一节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6)
一、家庭观的形成 (6)
二、家庭观的核心 (8)
三、家庭成员的地位与分工 (8)
第二节狄更斯小说中家庭状态的整体呈现 (10)
第二章《荒凉山庄》中的家庭现象探析 (15)
第一节宏观上呈现出的家庭破裂 (16)
第二节局部显示迥异的家庭状态 (18)
一、温馨的港湾 (18)
二、荒废的家园 (21)
三、裂缝的陶翁 (22)
第三节家庭状态描写的成因 (23)
一、贯穿人生的自我体验 (24)
二、变化与动荡的时代现状 (25)
三、基督精神与宗教救赎 (27)
第三章《荒凉山庄》中体现的理想家庭观念 (29)
第一节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担当 (29)
一、男性之于生活的责任感 (29)
二、女性的“第二性”地位 (31)
三、无力的家庭关系承受者 (33)
第二节和谐的家庭生活目标 (35)
一、爱情——组建家庭的先决条件 (35)
二、信任——奠定生活的精神基础 (36)
三、宽容——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 (37)
第三节“大团圆”式和睦之家 (39)
第四章《荒凉山庄》中家庭观的意义与价值 (41)
第一节之于当时:动荡时代的避风港 (41)
一、维护中产阶级的稳定性 (42)
二、以小见大的寓言 (43)
第二节之于当下:和谐生活的催化剂 (44)
第三节人道主义本质的彰显 (46)
结语 (48)
参考文献 (4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4)
致谢 (55)
中文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一个神明,其小说创作非常丰富,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婚恋、慈善等各个方面。

他对家庭问题的描绘成为其创作中不可小觑的部分。

狄氏向我们展示形形色色的家庭在时代大潮影响下的种种状况,寄人道主义理想于家庭、社会的刻画之中,从而展开对现存问题的批判,对博爱、仁慈的宣扬。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家庭生活的表现在狄氏创作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需要作进一步观照,挖掘蕴含的教训与意义。

本文便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作家的代表作之一《荒凉山庄》为个案继续工作,以弥其不足。

首先,详尽概述狄更斯小说创作中十分突出的家庭主题,旨在宏观说明描写家庭问题所显示的思想倾向及处理原则,以求对此形成整体概念。

接着,回到重点研究的作品—《荒凉山庄》,就小说中呈现出的破碎家庭现象作分析,包括因果探讨,旨在研究狄更斯理想的家庭生活观。

这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缕析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概括。

《荒凉山庄》对各类家庭的刻画,除了体现中产阶级家庭观、道德观,还传达出对理想家庭生活的向往与宣扬,并勾画出乌托邦式的家园蓝图:每个成员都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意义,以相互理解与体谅、包容与忍让为纽带建立和谐家园,从而抵挡非正义之风的冲击,成为消弭和战胜黑暗因素的精神支撑。

最后,拟以孔德实证主义社会静力学为理论基础,从维多利亚时期历史、当下社会现实、狄氏人道主义宣扬三个维度,分析、展示狄更斯家庭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这部小说的名称《荒凉山庄》设想它的题意,似乎一片萧瑟景象,但作家笔下欲诠释的,却是和谐的家庭生活现象。

狄氏宣扬人性美的同时启迪读者,荒凉山庄虽被官司缠身,其实并不与萧瑟颓败同日而语,洋溢于正面理想人物及其家庭亲情的温暖使“荒凉山庄”不再荒凉。

关键词:狄更斯;《荒凉山庄》;家庭观;支离破碎;和谐家园
分类号:I106.4
Abstract
Charles Dickens(1812-1870),as the well-known English author,was famous for his plenty of classic masterpieces and extensive theme in English literature.His novels include all kinds of themes,such as politics,commerce and legal system, society during Victorian Era,etc.Family is one of the typical topics that Dickens tried to present to readers.His vivid depiction of family’s living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t that time,the personal family values in his literary works made family value a vital topic to be discussed while conducting researches on the writings of Dickens.Meanwhile,this topic lacks enough attention in previous literary studies. Therefore,the essay conducts a study on family values in Bleak House by Dickens.
Firstly,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mind-set of Dickens and principles in terms of family matters with examples,in order to form an overall concept.Second,it will focus on Bleak House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of the novel to find out Dickens’s ideal family values and its relation with his mind-set.Based on the foregoing analysi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s.Then,in addition to the middle-class family and moral values,the depiction of Bleak House also conveys the desire and advocacy of ideal family life and outlines an Utopian blueprint:each member plays a different role,and a harmonious home is built with mutual understanding,tolerance,so as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of hurricane in an unjust society,Which will be the spiritual support to eliminate and overcome st, the part excavates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ickens’family values by combining the context of Victorian Era,current society and the author’s humanistic based on Positivism Social Statics Theory of Auguste Comte.
The theme of the novel“Bleak House”seems to show a bleak and desolate scene. However,what the author tried to express is the harmonious family life.Dickens publicizes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nspires readers that although
the Bleak House is riddled with lawsuits,it is not equal with the desolation.The positive characters and family affection make Bleak House warmer.
Keywords:Dickens;Bleak House;Family Value;Disintegration;Harmony Home Classification number:I106.4
绪论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国内外关于其生平与创作的文献汗牛充栋。

一般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其创作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的弘扬,而较少涉及婚姻观与家庭观,尽管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表现。

本文便以此为突破点,以《荒凉山庄》为例本,通过其中对家庭状态的描写探讨所体现的家庭观念,理清作者对家庭生活的态度,并从中发现蕴藏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清作品中家庭现象的描写
现有涉及狄更斯作品中家庭观念的研究文献,多强调作者对家庭的重视,且大都从形态上分为幸福的家庭和不幸的婚姻两大类。

本文的观照视角则兼顾宏观与微观,以理清狄更斯小说描写丰富而复杂的家庭现象:一方面作者十分在乎家庭和谐;另一方面,其作品中呈现的家庭状态却显得分崩离析,宏观看尤显支离破碎。

其众多小说中家庭状态的描写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首先,狄氏小说中出现许多“弃儿”,兹是家庭破碎的表现证据。

如《董贝父子》中的保罗和弗洛伦斯是失去母亲的半孤儿,《远大前程》中的皮普无父母,《老古玩店》里的小奈儿只有外公,《荒凉山庄》中的伊斯特年幼时也是从未见过父母的孩子。

其次,婚姻不和谐也是家庭裂缝的重要因素。

《董贝父子》中老董贝与伊迪斯的夫妻关系,《荒凉山庄》中德洛克夫妇貌合神离的状态,《远大前程》中艾斯黛拉和丈夫无爱的婚姻等。

从微观角度看,狄更斯描写了各色各样的家庭关系,有的夫妻貌合神离,有的家庭外贵内虚,也有的清贫但温暖,或者懒散却不伤和气……本文对其作品中出现的家庭状态及其所展现的观念加以适当梳理。

(二)探讨《荒凉山庄》中家庭观的意义
《荒凉山庄》蕴涵的家庭观念有利于揭示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风尚,对当今社会也有所启迪。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庭观念不乏温情脉脉,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追求家庭和谐乃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崇尚;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便是显示出父权当道、男女地位悬殊,这种不平等显然是负面的。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也被个体自由解放的观念所取代,但诸如此类的家庭问题也上升到社会层面。

针对当今离婚率上升,在过分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实现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的责任,如何维护和营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议题,狄更斯在作品中对家庭的处理有匡正风气的作用。

最后,狄氏理想的家庭观是其人道主义的一种显现,作家欲通过家庭小世界,传达善良、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和美的家庭温润人心、感染社会,柔化世风、达于安宁。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概略
狄更斯是继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956-1616)之后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多方位再现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生活图景,充斥对贵族资产阶级失道行为的批判,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热情讴歌人道主义理想。

他一生写下了包括小说、戏剧、游记、随笔、散文和书信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其中小说成就最高,共15部长篇(包括一部未完成的《德鲁德疑案》),20余部中篇和数百个短篇。

国外研究从他在世时便已开始,国内的研究开展也比较早而且成果丰富,以下作简要梳理。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有关狄更斯的研究比较成熟、深入,其中英美堪称翘楚,甚至专创狄更
斯研究杂志,如The Dickensian(英国,1905年至今)、Dickens Quarterly(英国,1984-2011年),还不断有工具书推出,如The Dickens Index(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等。

国外研究可以狄更斯辞世分为两个阶段。

1870年前,有关狄氏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从社会背景去分析作家和作品。

代表性论文有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1890-1922)的《狄更斯:批评的传统》(Dickens: The Tradition of Criticism),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的《狄更斯的局限性》(the limitations of Dickens)等。

1870年后,研究逐步走向繁荣,出现了大量狄更斯传记,如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1879-1970)的《狄更斯的生活》(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杰克逊(T.A.Jackson)的《查尔斯·狄更斯—一个激进人物的进程》(Charles Dickens:The Progress of a Radical)等。

此后,狄更斯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成果颇多。

国外研究除涉及作家生平与创作研究、作品主题研究、创作艺术手法研究、狄更斯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外,还重视狄更斯创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其创作的娱乐性。

出现了J.M.布朗(J.M.Brown)的《狄更斯:市场上的小说家》(Dickens:Novelist in the Market-place),J.M.福德(J.M.Ford)的《狄更斯和他的读者》(Dickens and His Reader)等论文。

此外,较注重对狄更斯作品与其他艺术关系的研究,如约翰·格兰温(John Glavin)的《狄更斯在银屏》(Dickens on the Screen)等论文。

也有专著探讨狄氏作品中的家庭观念问题,如Dicken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英国社会由重视血统的贵族家庭观向以性别为分界的中产阶级家庭观念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对狄更斯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907年到新中国成立为第一时期,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比较粗浅,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大多停留于介绍水平。

如孙毓修的文章《司各德、迭更司二家之批评》和林海的文章《狄更斯的写作技巧》等。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是为中期,该时期多集中于狄氏小说的电影改编,如钟羽的《谈几部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沙金娘的《匹克威克在银幕上》等。

另,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周年时,出现了王佐良的《狄更斯的创作特点
及其他》、蒋天佐的《狄更斯诞生150周年纪念》、杨耀民的《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与思想特征》等论文。

研究有所深化,且比早期更为细致、全面。

当然,此时方法还比较单一,局限于社会历史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进入繁荣期,成果迭现。

如罗经国编《狄更斯评论集》,赵炎秋的《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朱虹的《狄更斯小说欣赏》、陈挺的《狄更斯》等专书;论文方面,如王忠祥的《论狄更斯的<双城记>》、朱虹的《<荒凉山庄>中的法律描写及其他》、潘耀泉的《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等。

这些成果,涵盖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评述,基本主题思想、叙事方法及艺术特色,还涉及狄更斯与其他作家的比较。

思路开阔,方法也不再单一,引进并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新批评、原型批评等新方法;尤其开始触摸作家之深层精神世界,体现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荒凉山庄》是狄更斯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其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艺术手法分析,如田会敏《从<荒凉山庄>看狄更斯的幽默讽刺写作风格》,《<荒凉山庄>的创作艺术分析》(吉林大学,于立新)等;二是对作品中呈现的法律因素研究,如朱虹《<荒凉山庄>中对法律机器的描写及其他》(载《名作欣赏》1982年第5期)、《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中的法治》(厦门大学,郭权)、《试析<凉山庄>中法律描写》(上海外国语大学,林抒蔚)等;三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如陈全煜的《解读<荒凉山庄>的戴德洛夫人》,龙怀珠《一个心灵被摧残的反抗女性——<荒凉山庄>中德洛克夫人评析》等。

偶见探讨《荒凉山庄》家庭观的硕士论文,如《从社会改革的幻灭到建构家庭理想——对狄更斯<荒凉山庄>的分析》,从宗教层面探讨狄氏对社会制度的失望到构建家庭的理想。

不乏宏观涉及狄更斯小说家庭观念的研究,如赵炎秋在《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第五章着重论述这一主题。

其它如:李世荣的《狄更斯的家庭观》探讨家庭成员的角色担当问题;王路晨的《“家,甜蜜的家”——解读狄更斯<圣诞颂歌>中的家庭观念》,从《圣诞颂歌》中两个家庭间的对比来宣扬圣诞精神;刘川的《从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创作看其家庭伦理思想》,由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入手来探讨其家庭观念;谌小利的《狄更斯小说中家庭伦理观的来源探析》,探讨狄更斯家庭观念产生的个人因素、时代影响与宗教问题。

国外有关狄更斯家庭观念的研究有:论著Dicken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以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阐述了家庭观念的变化;另有Brenda Ayres的《狄更斯小说中的叛逆妇女:颠覆家庭内
部意识形态》(Dissenting Women in Dickens’Novels:The Subversion of Domestic Ideology)等论文。

总体而言,对狄更斯创作的家庭观念研究已见硕果,但这是一个广阔的学术空间,尚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三、论文的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本文拟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着重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聚焦《荒凉山庄》所体现的家庭观念;审视它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及道德风尚的关系,评估其在狄更斯整体创作中的地位;并从作家个性、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和经济现实、社会经历等客观因素探求其原因。

此外突出狄氏家庭观的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国人惯于生活在关系网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在国人眼中或则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与作家的理念颇有通契。

相信这一探讨对英国自身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现代家庭观的建构有所裨益。

第一章时代背景下狄更斯的家庭刻画
狄更斯的创作虽着眼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问题的揭露,落足点却常放在家庭状态描写上,故能深刻表达作者对家庭的看法。

表面上,狄氏把家庭关系描绘得支离破碎,但细致分析,又可从中找到局部平衡,以此弥补家庭裂缝,从而传达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强烈追求。

本章通过对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家庭观念的深入探究和作家作品中家庭描写的整体概览,探析时代对狄氏创作的影响,概述小说中突出的家庭主题,从宏观角度说明其作品反映家庭问题时所显示出的思想倾向及处理原则,以对此形成整体概念。

第一节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家庭观
狄更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其作品所表现的家庭观与当时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及社会道德风尚密切相关。

一、家庭观的形成
家庭模式的发展有其演变过程和所遵循的规律,19世纪之前,欧洲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温情家庭观。

从16世纪以家族生活为本位的世系家庭模式,到17、18世纪逐渐形成的由丈夫、妻子、孩子组成的封闭式核心家庭,组建家庭大多是社会固有的模式与婚姻结合的需求,多数夫妻之间无感情基础。

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经常被视为累赘,家庭成员关系淡漠,基本维持正常生活。

直至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稳定使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庭观也有所改变。

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后,大量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工人们自我意识觉
醒,进而认识到自身社会地位与应得的利益、待遇不匹配,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宪章运动。

加之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政权从腐朽落没的贵族阶级转移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

“英国中间阶层大多是拥有独立经济地位的专业人员,其人数也是不断增加。

”①以中间阶层较为典型的职业律师为例,“有关数据显示,1775年伦敦有1087名事务律师和法律代理人,1780年有1236名法律代理人,到1832年事务律师和法律代理人的数量是1775年的三倍。

”②他们逐渐在政治上占据一定地位,在经济上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中产阶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财富逐渐从贵族转移到他们手中。

“格雷戈里·罗克利夫律师事务所在19世纪早期每年的利润为6000英镑,到19世纪30年代上涨到每年11000英镑,甚至那些中等规模的事务所每年也能获得3000—4000英镑的利润。


③此时,资产阶级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并凭借吃苦耐劳的清教徒精神在工业革命中施展能力,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通过议会改革,创造从政机会,在政治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新兴资本家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中产阶级走向历史的舞台。

随后的几十年中,资本主义处于螺旋式上升阶段,中产阶级成为英国社会中一个强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团体,相应的家庭观也应运而生。

工业革命和经济迅猛发展促使工人数量急剧增加,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被打破,家庭与工厂逐渐成为互不干涉的两个独立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分离。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劳资矛盾,外部生活竞争激烈使工人们饱含艰辛,家庭生活相对来说便轻松许多。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公共场合劳作是人物质性的表现,而精神的寄托则附着于家庭之上,家是温馨的港湾成为中产阶级维护的家庭观。

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莫过于劳累一天回到家中,感受家庭温暖以消除终日疲乏。

“因为只有家,资产阶级社会里的一切难题、矛盾可置于脑后,似乎也已化为乌有,一切全都解决了。

”④家,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精神的支撑。

①贺鹭:《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社会分层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5页。

②P.J.Corfield:Power and the Professions in Britain,1700-1850,Routledge,1999,P.82.
③Michael Ball:David Sunderland,An Economic History of London,1800-1914,Routledge,2001,p.331.
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二、家庭观的核心
维多利亚时期推崇温馨和谐的家庭观念,社会广为传唱的民谣Home Sweet Home足以显示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

歌词不断重复着“家,甜蜜的家!天下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在英国人眼中,“家庭是最自然的,最古老的和最神圣的人类组合”①,其安逸舒适与激烈的工作竞争形成鲜明对比。

人们向往有温暖的火炉、丰富的藏书、美味的食物、乖巧的孩童组成的家庭生活,喜爱饭后茶余一家人围着壁炉烤火的温馨场面。

在中产阶级看来,家不仅仅是生活空间,“它还是逃避紧张的现代生活的避难所,一个灵魂需求得以实现的地方(至少能在想象中是这样),一个商业精神和残酷竞争中几乎沦丧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得以保存的地方,它还是如寺庙一样神圣的地方。

”②在维多利亚人的眼中,家庭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权威性,是感情的寄托,远比职场竞争、社交场合重要得多,更是精神上的归属地,人们竞争驰骋的根本动力。

家成为排除外界干扰的一片净土,甚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因此,构建温暖和谐的家庭观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

三、家庭成员的地位与分工
在家庭意识方面,中产阶级有其自身观念,并制约着男女分工及角色扮演。

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过程中工厂和家庭性质分化,家庭手工作坊与小农生产随时代发展而遭淘汰,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让位于社会化大工厂,“工业化的发展削弱了家庭的生产职能,家庭企业日益让位于在工厂中组织劳动的大规模工业,它逐渐接管了以前由家庭所完成的任务。

”③工厂与家庭两个相独立且互补的场所分工更加明确。

不少中产阶级“越来越彻底地把自己的生活住所同他们获取收入的场所分离,逐步营造一个私人的领地……尽可能地让其妻子和子女远离挣钱的场所。

”④男女分工也因此变得清晰。

家庭与社会的功能与职责不同,男女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分别扮演主人公的角
①迈·米特罗尔、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赵世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②Walter E.Houghton:The Victorian Frame of Mind,1830-1870.New Haven:Published for Wellesley College by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P343.
③【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④【奥】赖因哈德·西尔德:《家庭的社会演变》,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5页。

色。

男性主要负责处理外部事务,出入职场以赚取支撑生活所需的经济基础,而女性则被限制于家中,成为私人场所的管理人。

家中一切琐碎杂事由女性负责,照顾、教育孩子也是其不可逃避的职责。

维多利亚时期,女王曾以身作则加强对家庭观的宣传,婚后其逐渐脱离政场驰骋,安心享受家庭生活,把各种繁琐的政治事务交由丈夫阿伯特亲王处置,皇室中便形成了一种女性掌家事,男性理国事的分工。

中产阶级非常欣赏皇室作风,并以此为学习榜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女王引领的家庭风尚。

维多利亚时期实属父权制社会,女性虽在家庭事务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却是男性。

他们在家中具有绝对统治地位,是妻子和孩子崇拜的对象,也是家庭权威性的象征。

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根源于基督教文化,早在《圣经》中就指出女人的责任是服从丈夫。

而卢梭(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中传达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自然规律赋予男性天生的强大和女性自带的柔弱的思想,阴阳之间显示着男人的优越感;达尔文(Darwin,1809-1882)从进化论的角度论证男性的竞争优势和女性易被淘汰的落后性,又从社会理论的角度证明男尊女卑的事实。

在生活中,男性不仅为家庭提供必需的经济来源,而且决定家中一切重大事件,负责发号施令。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西方传统文化中,男性总是被归于文化,理性的代表,是文明社会的引领者,而女性则是社会的附属品,最大的功劳就是孕育后代。

这种传统的认识论蕴含着不公平的社会模式。

”①妻子则是丈夫生活中的辅助者和号令的实施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无话语权,忍受着不平等的法规和道德准则。

“一个妻子把自己的生存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在有关夫妻共同关系的所有事情上,只有丈夫的意志没有她的意志(或者使丈夫相信她没有自己的意志),把笼络丈夫的感情当作她毕生的事业。

”②在法律上,根据维多利亚时期出台的《大英帝国关于赋予男人对女人绝对支配权的法律》规定,婚姻中财产将完全归丈夫所有,甚至包括妻子婚前财产和陪嫁等本属于妻子的个人财产,丈夫遗嘱中亦可将其任意分配。

教育上,中产阶级子女的教育出现性别偏差,男孩为适应中上层社会生活而被教育成全面发展、竞争型人才。

而女孩则培养其端
①雷牧野、田沐阳:《论哈代笔下的生态女性主义形象—苔丝》,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175页。

②【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尔著:《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王蓁、汪溪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