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达_看英译_瑞云_王雪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达”看英译《瑞云》
王雪梅
(仰恩大学英语教研部,福建泉州362014)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

以严复的“达”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关键词:瑞云;蒲松龄;达;严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2)01-0175-02
Analysis of The Girl Protector from"Da"
WANG Xue-mei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Yang-En University,Quanzhou362014,China)
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is the most famou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As the peak of Chinese classical short stories,Liao Zhai Zhi Yi not only builds up a highly world-wide reputation for Chinese short stories but also leav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se posterior translators who want to translate Liao Zhai Zhi Yi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With the criteria of"Da"proposed by Yan Fu, English learners can probe in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irl Protector translated by Guo Lin and summarize his experience and learn his lessons.
Key words:The Girl Protector;Pu Songling;Da;Yan Fu
1概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今淄博市)人,清文学家。

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蒲松龄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写就《聊斋志异》,使其如奇峰突起,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本文所论《瑞云》出自《聊斋志异》卷十,其英文译者为郭临。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名翻译家,严复是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哲学的理论知识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赫胥黎的《天演论》是严复最为著名的一部译著,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首次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沈苏儒,38)严复译事精义“信达雅”三言,继往开来,言简意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一直将此三言奉为指导翻译实践和评价翻译作品的标准。

2从“达”看英译《瑞云》
“达”取自严复的译事精义“信达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行不相遇。

从辵羍声。

”(许慎,558)在“信达雅”中,“达”取其“顺通”“畅通”之意,用现代话说,“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多次提出“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以强调“达”的重要性,并提出“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刻意求显”,也即在
翻译中要使原作内容在译作中得到充分、明白的表述。

2.1从“达”看英译《瑞云》之一
原文:瑞云曰:“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价由母定,客则听奴自择之。


译文:Ruiyun pleaded:“It's going to be the beginning of my ca⁃reer and I should have a proper start.You can fix the rates,but I will select the guests I serve.”
《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搜奇抉怪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小说都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带有广泛的典型性。

由于受短篇小说的篇幅所限,蒲松龄很少采用铺垫烘托、反复皴染、人物比照、内心展示等一些常用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他更多的是惜墨如金、高度浓缩,在选材用材上下功夫,用典型说话,将主要特征突出,使得每一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为塑造其形象的宝贵材料。

作为《聊斋志异》的选篇,《瑞云》承袭了蒲松龄作品塑造人物丰采各具、群像环列的特色,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使得“瑞云”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对原文而言,《瑞云》全篇对“瑞云”的言语描写仅有两处,一处是“能图一宵之聚否”,另一处就是此句。

本句是“瑞云”在全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也是她唯一一次能够展现个人性格特点的机会。

“瑞云”乃杭之名妓,且色艺无双,此句言语描写不仅展示了“瑞云”的文学才情修养,也显出“瑞云”的人格自主独立。

“瑞云”虽为勾栏中人,但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却积极认真,即使即将从事的是终身卑微鄙贱的职业,“瑞云”依然慎重地提出“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的要求;虽身处勾栏,“瑞云”却不为烟花财色之气所熏染,保持其慕才重情的性格倾向,提出“价由母定,客则听奴自择之”的要求。

从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瑞云”所择之客并非接踵于门的富商贵介,
收稿日期:2011-10-12修回日期:2011-10-28
作者简介:王雪梅(1983-),女,湖北襄樊人,助教,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

而是才名夙著,家仅中资的“贺生”,而这也正体现出“瑞云”慕才重情的性格,为其“自择”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原文中,“发轫”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之句,其中“发轫”的基本意义是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意义是指“出发”,比喻意义是指“比喻新事物或某种新局面开始出现”。

本句中,“瑞云”采用了“发轫”的比喻义来描述其职业的开端,其言语遣词显示出“瑞云”较高的文学才情修养;“草草”的基本意义是指“草率,急急忙忙”,此处“瑞云”用“不可草草”来表达自己对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真和慎重,体现出她对生活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择”是本句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瑞云》全篇中最能彰显“瑞云”人格自主独立的一字,虽然“择”字的基本意义“挑选”非常简单,但此处的“择”却一字独秀,尽展风流,凸显了“瑞云”对人生的自主追求,对命运的自主掌控。

对译文而言,此句中,译者虽然在“价”的意义选词上稍有差池,但基本上做到了严复译事精义“信达雅”中“信”的要求即“意义则不倍文本”,也即在翻译中译者将原文的意义以极其忠实的译笔表现了出来,凸显了“瑞云”对生活的积极认真,对人生的自主追求和对命运的自主掌控。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译者也曾对原文翻译做了一些修改,而这些修改都还取得了不错的表达效果:译文中,译者对原文平淡无奇的“曰”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其翻译为“pleaded”,这一翻译不仅仅涵盖了原文所要表达“说”的意思,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瑞云”的形象描写,突出了她对自己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真和慎重,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积极和负责;译文中,译者将原文的“不可草草”改译为“I should have a proper start”,其中“proper”一词与“pleaded”在刻画“瑞云”形象、凸显“瑞云”性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本句的画龙点睛之笔“择”字,译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翻译为“choose”或者“pick”,而是选择了“select”,因为在英语语言中用“select”表示所作出的决定比用“choose”考虑得更为周到,比“pick”更为正式,也更能彰显“瑞云”的性格特点,更能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

但译文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译者对此句中能够体现“瑞云”较高文学才情修养的言语遣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译文中“瑞云”的言语遣词未免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彰显出“瑞云”的“色艺无双”,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严复译事精义“达”的要求。

译文中,译者的翻译虽然达到严复译事精义“信”的标准,将“发轫”翻译为“the beginning of”,但“发轫”本身所涵盖的比喻意义已是荡然无存,其展现“瑞云”文学才情修养的能力也就大大削弱了。

此处,译者可将“发轫之始”翻译为“put one's 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这样不仅是道地的英语表达,而且还不失原文的比喻之意。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文承袭蒲松龄作品惜墨如金、高度浓缩的特点,用典型说话,寥寥数语,就使得“瑞云”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译文中,译者虽然基本上达到了严复“信”的翻译标准,将原文的意义表达了出来,但在“达”的表达上却稍有欠缺,其“the beginning of”的翻译并不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刻画原文人物的性格。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译文除了对“价”的意义选词上稍有差池,译者对“曰”“不可草草”和“择”的翻译还是极为精准、极为出色的。

2.2从“达”看英译《瑞云》之二
原文:……作诗赠生曰:“何事求浆者,蓝桥叩晓关?有心寻玉杵,端只在人间。


译文:She even wrote him a poem in which she used allusions to suggest her
love for him.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

在文学作品中,用典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聊斋
志异》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的古文传统,文中直接引用古
代典籍的地方很多,《诗经》、《左传》、《国语》、《国策》以及诸子
百家、汉唐小说、唐宋古文,无不兼收并蓄、为己所用。

在《瑞
云》一篇,蒲松龄在传奇中用典,不仅为文气增色,而且化典为
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欣赏效果。

对于翻译文言小说《瑞云》而言,要理解其原诗意义,使得人典
融为一体,达到严复译事精义“达”的标准却是一件难事。

对原文而言,此句话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1)就诗歌本身
而言,本诗援引神话、使用典故。

诗中的“求浆”、“蓝桥”、“玉
杵”均出自于《太平广记》中“裴航遇云英记”的典故:唐长庆年
间,秀才裴航路过蓝桥驿,口渴求浆,得遇云英,一见倾心,遂向
其母提亲。

母要求以玉杵为聘礼,方可嫁女。

后裴航终得玉
杵,于是成婚,双双成仙。

通过诗中用典,诗人只用了寥寥数词
描述所用典故,就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的托出,不仅大大增加
了诗歌内容的含量,而且使得整首诗词显得更为雅致,意思也
更为含蓄和委婉,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言简
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2)就故事情节发展而言,此处“瑞云”引
经据典、以诗明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贺生”的爱慕
之意。

同“瑞云”在全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一样,此处“瑞云”的
诗歌不仅仅担负着传达她对“贺生”的浓浓深情,而且也给了
“瑞云”自己一个多方位展示其文学才情修养的机会,体现了她
慕才重情的性格,显示其“色艺无双”绝非徒有其表、浪得虚名,
使得“贺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为后文“贺生”能不以妍
媸易念,变卖田地、倾其所有,赎“瑞云”为妻做好了铺垫;3)就
整篇文章而言,蒲松龄在传奇中用典,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
语言,不仅为文气增色,而且化典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现了其语言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风格。

对译文而言,译者对于这句话的处理显得力不从心:1)就
诗歌本身而言,在译文中,译者以极为精简的“allusions”一词替
代了原文中饱含深情、意蕴悠长的“裴航遇云英记”的典故。


种翻译虽然有提到原诗诗中用典的手法,但仅仅一个“allu⁃sions”一词既不能向读者明示取自何种典故,也不能向读者展示中国古诗将援引神话与托诗言志完美结合的写作文化,而且
强行隐藏原文古诗原貌、弱化原文典故内涵,剥夺了读者自己
解读诗歌典故的权利,毫无原文的雅致、含蓄和委婉可言;2)就
故事情节发展而言,此句中,译者擅自替代蒲松龄直截了当地
解读了原诗所隐含“瑞云”愿与“贺生”结为连理的意图,虽译者
以一句“suggest her love for him”直言不讳且并行不悖地表达出
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了严复译事精义“信达雅”中“信”
的要求即“意义则不倍文本”的标准,但却同时也剥夺了“瑞云”
通过诗歌向“贺生”向读者展示其文学才情修养的机会,使得原
文对“瑞云”形象的刻画黯然失色;3)就整篇文章而言,因为被
强行弱化典故、直言解读,《瑞云》原文所承载的文气大大削弱,
不仅典故与人物的刻画分崩离析,而且原文语言中既典雅工丽
又生动活泼的风格亦荡然无存、不知所终。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承袭其一贯既典雅工丽又生
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下,蒲松龄援引神话、使用典故增加了原文
诗歌内容的含量,引经据典、以诗明志丰富了原文“瑞云”形象
的刻画,这种诗中套典的写法,不仅为文气增色,也使人典合
一;而译文中,译者虽然以“allusions”言及用典,借“suggest her love for him”传达原文古诗所要表达的意义,基本上达到了严复
“信”的翻译标准,但其间原文的古诗韵味和用典意图在译文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原文的信息和作者的风格也同样未能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

3结束语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品中蒲松龄不落窠臼的叙事模式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不仅为中国文言小
(下转第178页)
型科技人才和继续紧缺人才。

With the focus on high-level and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we will more quickly foster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d skilled workers who are urgently needed and in short supply.
本句中的“high-level”和“highly skilled”也指的同一个意思,“urgently needed”和“in short supply”也只需保留一个即可。

2避免迁移性冗余的策略
高健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所使用的译语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乃是属于两种性质完全迥异的语言。

一般的语言在其使用者来讲可谓是一种直接性的表达,译语只能算是间接性的表达,而间接性的表达与直接性的表达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秦建华2004:42)。

例如汉语里许多修饰词重复出现,既有强调的效果,读起来也很顺口,可译成英语便显得多余、别扭,甚至会削弱语义。

针对政治文本英译汉中的迁移性冗余,本文提出以下三点的应对策略。

2.1略去冗余的词
比如上面提到的“大业”“工作”等属于范畴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译文中完全可以省略。

现代汉语使用各类修饰词比较多,例如热烈欢迎、隆重开幕、顺利进行、广泛开展、严肃处理等、许多汉语政论文章中的确出现辞藻华丽、修辞较盛的问题。

修饰词过多效果会适得其反,原来强调的反遭削弱,译了反而有损其意。

例如“胜利召开”译文“successfully convened”,会使人以为召开前遭到不少困难和阻碍,好不容易才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译者不能为了仅仅信于原文就全盘汉化,如数亮出。

在不损害原意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删去冗词赘句。

2.2避免重复
汉语表达中比重相当大的一个类型,是四个字的前两个和后两个的意义明显地是重复的,传达的信息也是重复的。

按语言学中的信息论来说,重复的信息价值等于零,因此只译其中两个字即可。

在英语中,除了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之外,同一词语在同一句话里极少重复出现,英语习惯采用替代、省略等方法来尽量避免重复,所以全部译出来在英语中反显得累赘、多余。

2.3发挥英语的优势
其实汉语和英语中,好的文字都比较注重行文简约。

英语中一些表达方式本身很有特色,简明利落,译者应当充分利用英语的简洁优势,在译文中宜尽量采用。

例如“那些相信这种理论的人们”一句,与其译为those people who believe in this theo⁃ry,不如译为people believing in this theory或者believers of this theory更为简练。

3结论
政治文本的翻译要求译者要准确、忠实于原文,并不是指要把每一个汉字都翻译出来,恰恰相反,只有在熟悉受众表达和接受习惯的前提下,才能避免产生的迁移性冗余,更好地服务原作的信息扩散目标。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言贵在简洁。

简洁洗练的语言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译作。

(马红军1999:22)。

在政治文本的翻译中,简洁的英译文不仅在字面上能形成美的节奏和韵律,它还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增强其美感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Pinkham 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程镇球.翻译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秦建华.高健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四次会议上[Z]./politics/ 2011-03/15/c_121189428.htm.
[6]2011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Z]./english2010/china/2011-03/ 15/c_13779521.htm.
(上接第176页)
说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后世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

以严复的“达”为标准,郭临英译版本给人更多的感觉是用词过于平淡,只能基本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而蒲松龄作品原有的风貌在译文中几乎得不到体现,也就更不用说“刻意求显”了。

考虑到蒲松龄作品自身惜墨如金、高度浓缩的语言特点和援引神话、使用典故的写作特色,英译《聊斋志异》仍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3]盛瑞裕.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4]盛源,北婴.名家解读聊斋志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5]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
出版中心,1999.
[6]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7]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