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四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
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
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
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
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
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
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
”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电影银幕之上时,它们之间的外部结构已然失去了相似之处,使之产生关联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时常会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编与阐释。
B. 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
C. 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切相关。
D. 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其实是以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资源的再演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话题,指出相关争论,并分析其原因,逻辑清晰。
B. 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例子有着丰富的话题性,有力证明了文中的多个观点。
C. 文章论证全面,既有对中国电影经典改编作品的详尽分析,也有对西方同类电影创作特点的概括总结。
D. 文章列举了许多中外电影,是为了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名著与传说中的哪吒形象简单直白,情节粗暴残酷,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
B. 影片应把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不需过多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甚至不需去触及。
C. 《狮子王》《纸牌屋》等西方改编类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采取了“近似式”的改编策略。
D. 改编作品之所以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是因为原文本自身并没有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题干中“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全方位”错误,范围扩缩,原文第一段中“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
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题干中“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错,无中生有,例举中国电影,是为了证明观点“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而例举西方电影则是为了表明“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
故选项错误。
故选D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
文保持一致。
A项,题干中“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只说“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并没有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无中生有,故选项错误。
B项,题干中的观点是“这些影片的拥趸”,故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故选项错误。
D项,题干中“之所以”“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中最后一段“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 ,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论述类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
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
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
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5G已不只是一门技术,而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
从技术角度看,5G是在4G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只是技术的变革。
5G最根本的变革在于通信服务对象将发生变化。
从l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我们人类,但自5G时代开始,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而且这个比重会越来越高。
工信部苗圩部长提到,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正是由于这样根本性的变革,5G会催生出无数全新的领域,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
从1G到4G,基本只有面向人类消费者市场这一条发展主线,但到了5G时代,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
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 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而推动5G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国家战略、运营商竞争态势、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商推动、消费者诉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叠加。
(摘编自吴冬升《5G发展的五大动力和四大挑战》)材料三:
6月26日,2019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主题演讲指出,5G 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一是加速技术融合、产业融通,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是推进数据汇聚、资源共享,创造社会发展新机遇,5G将进一步打通跨居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社会资源在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和高效协同。
三是提供数字生活新体验。
5G将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人与物、物与物的自然交互、互联互通,催生全屋智能、无人驾驶、虚拟办公、远程医疗等智能化应用,深刻改变居家、出行、办公、医疗等工作生活方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是5G技术条件下,场景驱动特征明显,可以针对垂直领域的不同场景、不同服务对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务。
(摘编自《福建日报》6月27日报道《“加快5G发展共促智联万物”》)材料四:
8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别设置“5G·新阅读”展区,重点展示5G时代“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读者可在此享受“5G+”新阅读体验。
此外,无人值守智能书店、社区智慧书房等新型场景式体验产品和服务也将亮相书展。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14日报道)
4. 下列有关5G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1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人,但即使到了5G时代,服务于人也依然是5G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B. 5G虽不能称为一场革命,但却将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主要表现为5G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
C. 5G将打通数据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及时空边界等,进一步促进万物互联,激发经济增长,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D. 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示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是在5G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全新阅读方式和体验。
5.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的投资额度和规划建设5G的城市数量比来看,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B.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先进,从GSM(2G)发展到LTE(4G),技术普及呈加速态势,但从LTE4(4G)到5G的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C. 预计到2020年,中国联网汽车将首次超越未联网汽车数量,之后再过10年,汽车将全部联网,这种变化与5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
D. 据预测,中国5G建设在2021年到2024年进入一段高投资时期,而从2025年开始快速回落,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
6. 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5G技术是社会信息流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数字社会的基础要素。
②5G技术能加速需求侧的消费类应用的发展。
③5G技术是推动供给侧的生产性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C项,“将打通数据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及时空边界等”的说法不准确,意味着5G出现之前还没有“打通”,而材料三反复强调是“将进一步打通……”,意味着5G出现前存在“打通”的事实。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投资质量与投资额度和投资城市的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B项,“有放慢速度的趋势”的判断无中生有。
D项,“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的结论错误,结合材料一图表可知宏基站等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后,投资额自然会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价值下降。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可以结合“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概括出“5G技术是社会信息流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数字社会的基础要素”;“面向需求侧的
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可概括出“5G技术能加速需求侧的消费类应用的发展”;“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而推动5G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国家战略、运营商竞争态势、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商推动、消费者诉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叠加”等内容概括得出“5G技术是推动供给侧的生产性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光①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②里细细地搜寻陈字。
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
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
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
“回去罢。
”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
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竞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
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③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
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
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
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
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
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竞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
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
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
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
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
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
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
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
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
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
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
这是封建迷信的说
法。
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圆图。
③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 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 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 小说在陈士成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消失,其实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8. 小说以“白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说,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不同。
请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
【答案】7. C 8. ①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主要描写内容。
小说就是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的。
②小说以“白光”隐喻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而陈士成连考16次未中,并最终因追求这种功名利禄而死,从而以其为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9. 陈士成与孔乙己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
他们都热衷于封建科举,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受科举制度之害而不觉悟。
但两人又有不同,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从未放弃过功名,他总想着通过科考赢功名,光宗耀祖,渴慕名利。
而孔乙己则迂腐不堪、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分析错误,从文章主题来看,本文主要是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因此没考中的原因应是科举制度的黑暗,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