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采用丹参酮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将丹参酮静脉滴注治疗疗效与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疗效进行对比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病患资料进行资料分析,并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丹参酮静脉滴注治疗方案,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塞疾病的过程中,丹参酮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丹参酮;急性脑梗塞;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即我们日常所称的中风。

引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局部脑组织的供血不足,当病情深化时便会造成神经功能的缺失。

其中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均是脑梗死的主要类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增加、饮食不规律等问题越来越多,脑梗死出现的几率也不断增加。

在过去的时段中,血塞通一直作为化瘀化血的主要治疗药物,但是效果一直有限,自2013年起,我院应用丹参酮静脉滴注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2月共收治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对这些病患资料进行资料分析,并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丹参酮静脉滴注治疗方案,每组患者各5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应用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对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确定其均符合相关标准,且应用CT检查法对患者头颅进行CT认证,排除了颅内出血患者,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有64例,女性有36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为(65.56±11.12)岁。

按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对我院收治患者的脑梗死面积、部位以及性别、年龄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数据评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其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应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护理人员每日将400~600mg血塞通融入到浓度为5%的100~2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然后注射入患者体内,每14d为1个治疗疗程,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

1.2.2观察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应用丹参酮静脉滴注治疗方案进行临床治疗,护理人员将40~80mg的丹参酮融入到浓度为5%的100~2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将其均匀混合后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注射1次/d,以14d 作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临床反应予以营养脑细胞、降压药、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

1.2.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国家规定的脑血管疗效判定标准对我院收治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90%以上时,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小,且病残程度为0级,此时判定为痊愈;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5%以上时,患者神经缺损程度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此时将疗效判定为显效;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6%~45%时,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已经不利于患者日常正常生活,此时判定疗效为有效;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7%时,且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此时判定为治疗无效[4]。

1.3统计学分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

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

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

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0.05,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临床治疗疗效评定,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应用丹参酮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痊愈者有25例,占50%,治疗显效者有10例,占20%,治疗有效者有4例,占20%,而最终恶化者有1例,占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而应用血塞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痊愈者有7例,占14%,治疗显效者有15例,占28%,治疗有效者有12例,占24%,而最终恶化者有6例,占1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院应用丹参酮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基本治愈者有16例,占32%,治疗显著进步者有25例,占50%,治疗进步者有8例,占16%,而最终恶化者有1例,占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而应用血塞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者有8例,占16%,治疗显著进步者有16例,占32%,治疗进步者有10例,占32%,而最终恶化者有16例,占32%,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评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对缺血半暗带的挽救性治疗是脑梗塞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其能够保证血流的及时回恢复,使脑细胞缺血缺氧症状减少。

应用丹参酮治療方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患者脑细胞生理功能的恢复,并减少再灌注带来伤害,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6]。

丹参酮是一种中药有效活性成分提取物,在治疗过程中有利于患者脑循环的改善,保证了血流速度以及流态的正常,红细胞在药物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解聚,从而对脑循环起到良好的恢复作用。

而与此同时,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种情况,应用丹参酮进行治疗,有利于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调节血栓素A2与前列环素12之间的平衡,促进机体抗凝活性以及纤溶活性,提高患者缺氧耐受能力,保证患者在进行缺血再灌注时不会发生脑损伤[7]。

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既保证了脑功能的恢复,又避免了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其获得了试验研究与药理学研究专家的认可,其中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而应用血塞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说明丹参酮在治疗急性脑梗塞疾病中是一种有效药物,应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品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阳昀,刘开祥,李浩,等.丹参酮ⅡA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及对自由基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617-618.
[2]何芙蓉.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5):947-948.
[3]杨彩军,徐杰翠.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484.
[4]吴国萍,贾守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02-103.
[5]王林.依达拉奉联合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塞83例疗效分析[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48-648.
[6]孙都.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脑梗塞64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78-79.
[7]谢永建.丹参酮在脑梗塞的临床应用观察[J].医学信息,2014(2):381-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