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5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01.35 No.5 2013年9月Jo哪al of Nirlgxia Un iv ers ity(Hu ma nit ies&So cia 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3
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
冯政清.周太山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全面阐发了其内涵,即存异是求同的前提,求同是存异的要求,和
平共处是求同存异的旨归.并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求同存异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来源有:马克
思主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

列宁妥协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周恩来富于调和的天
性。

周恩来提出了“把外交学中国化”的任务。

从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来源,到周恩来的求同
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提出、内涵的全面阐发和具体化,充分显示着周恩来为“把外交学中国化”而做出的努力
及其贡献。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方法论
原则。

关键词: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和谐世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l一5744(2013)05—0088—04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949 的。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年11月,他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把外交学原则,但蕴涵着这一原则。

此后,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国化”的任务。

“求同存异”是其外交思想和实践中多次提出求同存异.如在1954年8月接待英国的方法论原则。

在这一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周恩工党代表前的一次会议上就讲到,“我们和英国是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充满睿智的外交思想,为实有同有不同的,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求异”【2]。


现“外交学中国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外里明确提出了在外交上要“求同而不求异”。

1955 交史和世界外交史上都涂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研究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具有重大确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

他在这次会意义。

议上主张大家应该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亚非会议一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提结束后,周恩来也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和运用求同出、内涵和具体化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

如在1972年2月欢迎时任
美国总统尼克松,同年9月欢迎时任日本首相田中
(一)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
提出角荣的宴会上,均反复强调国家之间既要坦诚又要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努力搞清楚分歧,通过努力协商,求同存异,寻找共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部长。

直接领导外交工作长达26同点。

年之久。

“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始终贯穿这一(二)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过程。

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指出:“就兄弟国内涵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
都要走第一,存异是求同的前提。

周恩来认为,存异是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求同的前提。

世界各国本来就是有差异的,不可能差别,在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上是有所不同一模一样,所以应承认差异而不抹杀差异,这是一收稿日期:2013娟一10
作者简介:冯政清(1981一),陕西安塞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公共管理研究。

一88—
万方数据
切从实际出发的表现。

不仅要承认差异,还要尊重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差异,允许有差异,让差异存在。

正因为有差异,才至全世界各国”(1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求有必要求同。

若所有国家一模一样,那就没有必要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具体化。

前面三项原则
求同,而且有些“同”正在于差异。

周恩来在谈到推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进中英关系时曾说,我们和英国是有同有不同的.政)讲的是存异。

第四项原则(平等互利)强调的是同之一就在于“双方要做买卖”[3]。

“双方要做买卖”.求同。

平等互利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促进相互的和就是双方要互通有无.这个“同”正在于双方的差共同的利益” ]。

前四项原则合起来就是求同存异。

异。

而且只有存异了,才能进而求同。

“大同中有小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

前四项原则是第五项
异,大异中有小同,连一点小异都不让人家存,那就原则的前提和条件,第五项原则是前四项原则的目
不可能对话,不可能有外交了”。

标和归宿。

只有遵守前四项原则。

才能实现第五项第二,求同是存异的要求。

周恩来认为,求同是原则。

存异的要求。

存异,不是为了求异,而是为了求同。

二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思存异,是把不同的保留,不发展争论。

这一点突出体
想来源
现在周恩来处理与英国外交关系的实践中。

1954年
在处理中英双边关系时,周恩来就强调。

即使是不(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同的地方也不能要求大家都放弃.因为这与中国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
西.
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而“统一物之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也是不符合的。

因此,他强
分为两调双方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说清楚各自立场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
证法的实质”【121。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的同时,努力寻求共同点。

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第三,和平共处是求同存异的旨归。

周恩来认
为,和平共处是求同存异的旨归。

在“今天国际上的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13]。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
主要矛盾是和平与战争问题”[5】的时代条件下.求同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
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存异,是为了寻求团结合作,以实现全世界的和平
属性即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共处。

在不同制度的国家间求同存异。

可以实现和
平共处.“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属性即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的”【61。

相同制度的国家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看法
都一致。

也需要求同存异以实现和平共处,如中苏趋势。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不仅是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争论.而且在许多国际行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歧”[7]。

“社会主义各国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共同互转化。

周恩来善于通过求同存异使对立面统一起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在原则问题上一致的基础。

来,运用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但是。

这并不是说,我们社会主义各国在原则一致学说。

周恩来在指导新中国的卓越外交实践中,一的情况下,在所有的时候,对所有的问题,都有一致贯主张在矛盾中寻找共同点.强调通过团结来找到的看法”。

总之。

“只有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才能得一个共同点,合理运用大家的共同点来统一矛盾。

到发展”鸭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

(三)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具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体化
中。

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不是只要同一不要斗争,而是将同一和斗争灵活结话时。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合、互相渗透。

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个方面: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

就兄弟国家来说,在战略平共处”[9】。

五项原则的措辞后来稍有改变。

1954 上要联合,但在战术上也要批评。

就帝国主义国家年,在中印、中缅联合申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来说,在战略上要反对,但在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平等互利”。

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在发言稿题上也是可以联合的。

“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否则就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会敌我不分”c14】。

周恩来在谈到中印关系时还说:土完整”。

周恩来指出,“这五项原则不应该只限于“我们对尼赫鲁还是采取留有余地的政策,又争取,
一89—万方数据
又批评,又团结,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

”【15]的思想。

这就是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
(二)列宁的妥协思想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孔子“和而不同”的列
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妥协思思想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世界是由千差万别的事想。

它包含关于妥协的必要性、妥协的性质、对待妥物组成的。

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不断融合、结协的态度、妥协策略的运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合.才有了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与发展。

周恩来运有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底蕴。

针对“左派”坚决地提出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不作任何妥协”的口号,列宁指出,“‘左派’忘记了“求同存异”,主张通过寻求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c16】。

列宁认为有两种妥协:点,把不同事物统一起来,找到不同事物“和”的途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而做出的正当、合理的妥径.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协:另一种是叛卖性的妥协。

列宁对待这两种妥协哲学思想。

的不同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对叛卖性妥协进行无情(四)周恩来富于调和的天性地揭露和不调和
的斗争,而对正当、合理的妥协要周恩来说自己“天性富于调和性”㈤。

他在南开充分利用。

学校时所写的一些非同凡响的思辨文章就可以印周恩来继承并发扬了列宁的妥协思想。

他并不证这一点。

周恩来中学时期就能广泛汲取各种思想讳言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好的,并终将取代资本观点,通过寻求共同点,把看似对立的思想观点调主义、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敌视我们,我们也敌视、和起来,并引入更高境界。

如他的作文《老子主退反对帝国主义。

同时又指出,“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走让。

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首先从“二些迂回的道路”[17],“要有妥协精神”[协]。

在敌强我弱说”中寻求出共同点,即在承认和研究客观世界这的情况下,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求同存异,达一点上是一致的.故“二氏固未为冰炭”。

接着分析成一定的妥协。

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争取指出,老子不是主张纯粹退让,其退让中内含有竞和平,越持久越好。

我们要利用这个和平时间建设争。

“老氏既主张退让之旨,又何为道德五千余言,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更富裕,“这样,发为文章.与孔氏争学理之长短哉”?赫胥黎也不是对外才能有力量争取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胜过主张纯粹的竞争.其竞争中内含有退让。

赫胥黎主敌人”【19]。

当然,在什么问题上可以妥协,在什么问张竞争中要“明公私之争,舍人我之竞,则人格以题上又不能妥协。

周恩来历来是旗帜鲜明的。

“我们成.斯足以为万物之灵也”。

周恩来进而把“二说”调的忍让是有限度的.原则不能让步”[矧。

如在日内瓦和到更高境界,说“其有倡老赫二氏退让竞争主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要制造“两个中国”,周恩者,吾虽为之执鞭亦钦慕焉”。

周恩来的“退让竞争来明确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妥协,不能主义”.充分展现了中学时期周恩来朴素的辩证思含糊。

也不能默认”[21]。

维和调和的天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三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对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可追
设和谐世界的价值
溯到西周末年的史伯。

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的思想。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2005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在同年7月签矣。

”这就是说,“和”是以差异和多样为前提的平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衡、协调与统一。

“和”是不同事物的融合、结合,不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同事物的融合、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

如果只是相认为国家间的共识。

同年9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同事物重复相加,事物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如果“去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全面阐述了和谐世和取同”,那就会“声——无听,物——无文,味——界的深刻内涵。

无果,物——无讲”。

春秋时期的晏婴,以“和羹”“琴虽然周恩来在其有生之年未提出“和谐世界”瑟”为例来说明“和与同异”。

晏婴说:“若以水济水,的概念,但他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蕴含着和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谐世界理念,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

胡是。

”在晏婴看来,只有不同的事物才能“相成、相锦涛同志在阐述和谐世界理念时直接使用了“求同济”。

孔子将“和”与“同”的概念引入为人处世之道存异”一词。

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也多次明确使用的思考中。

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一词。

如在1953年8月发表声明阐明中国
一90一
万方数据
政府对拟将召开的政治会议的原则立场。

周恩来指f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出。

“政治会议应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

即朝鲜停交文选f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81.战双方在其他有关国家参加之下共同协商的形【4】单夫.周恩来谋略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9:2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式,而不采取朝鲜停战双方单独谈判的形式”,“使
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62.
政治会议能够和谐进行,以便在国际事务中给和平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协商解决争端建立典范”[矧。

1955年4月出席各国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80.代表团会
议,周恩来在发言中又说:“我希望出席【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这次会议的各国代表团都能够响应吴努总理的呼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5.
吁.和谐地讨论同我们共同有关的问题并求得共同【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
的协议。

”[驯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77.
【9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也是建设
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63.
和谐世界的方法论原则。

建设和谐世界,首先要存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世界文明之异。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各种文明虽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91.有历史长短之分.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别。

只有存世【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界文明之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反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30.之,强求一律只会造成人类文明失去发展动力、僵【12】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化衰退。

必然导致各种文明的剧烈冲突和世界的极[13】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不和谐。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
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
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由。

其次,建设和谐世界,要在存异的前提下求世界
交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76.
文明之同。

周恩来指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间有【16】列宁冽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6.共同性,也有差别性”㈤。

加强各种文明的对话和交【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周恩来自述【M】.北京:流。

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可以消除相互的疑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209.和隔阂,更重要的
是,可以寻找到各种文明的共同[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320.
点,以建立各种文明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关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系。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的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31.
当今,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种文明的共同诉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思来年谱(1949~1976):中【M】.北求。

这就是当今世界文明之同。

寻找到了这个共同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15.
点。

各种文明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2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就有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求同交文选f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60.存异的同时,一方面维护本国文明的个性,从而丰【22】周恩来.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世界1988:41.
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共同建设一个多种文明兼【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21.
收并蓄的和谐世界。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参考文献: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46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月恩来年谱(1949~1976):中【M】.北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6.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责任编校芮芳】
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81.
一9l一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