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灯会元》成语语+演变研究
常淼婷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佛教经典《五灯会元》在推动佛教传播的同时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以中华书局1984年版苏渊雷点校的《五灯会元》为底本,采用描写、解释和历时的研究方法,结合历代文学作C,对《五灯会元》和现代汉语中语义不同的同一成语进行研究,发现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方式包括:在本义的基p上产生%申义、比喻义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语义演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佛教化和世俗化。

此外,促使《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对成语字面意义的误解误用及文化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
一、引言
自汉末以来,佛教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至宋代,佛教文教事业空前发展,禅宗著述大量增加。

北宋景德年间释道原编撰《景德传灯录》以记载禅宗语录精要,此后又相继产生了《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及《嘉泰普灯录》$后僧人普济将这五部禅宗灯录进行整理,撷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共二十卷,名为《五灯会元》。

此书既是一部从国外传入我国的重要佛教,又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书中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使,
中一部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与原著$这些成语、,语了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前,禅宗成语的专门性著作有袁宾、康健主编的《禅宗大》(1),该词典主要收录中国禅宗文中八千余条语,禅宗成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雷汉《禅籍俗成语浅论》即4045)对俗成语的定义进行了,并从来源、构成要了俗成语与雅成语$《五灯会元》成语研究的相关成果包括:袁宾的《〈五灯会元〉语词探义》())(773、滕志贤的《〈五灯会元〉词语释》(4開91"、张锡德的《〈五灯会元〉词语沖心9)、旭的《〈五灯会元〉词语札记》冏(23等。

这些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文、,释了《五灯会元》中语语,对增书中要$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于《五灯会元》成语语义如何演变这一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
文以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由苏渊雷点校的《五灯会元》为研究底本©,沿用温端政先生对成语的定义,即成语是“二二相乘的表述语和描述语”(7)(290),采用描写、解释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历代文学作品,研究《五灯会元》中成语语义的演变过程,归纳语义演变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分析语动因。

文语来《中国古库》冏及现当代著名文学作品。

二、《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
《五灯会元》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叫1987年版)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大词典》阿(2012年版),笔者发现《五灯会元》中一些成语语义与世俗文献中的语相比发生了变化。

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了引申义,第二种是在字面意义上产生了比喻义,第三种是成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一)成语的%申义
在《五灯会》中,部分来禅宗语录成语在佛教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在禅宗语义的基础上延伸出世语义$这些派生出来的世语与本义相关,叙述范围扩展和延伸,
本义的引申义$佛教成语引申义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通过纵向比较、研究记录这些成语的历代文学作品,才能把握语义演变的线索。

1.逢场作戏
出自《景德传灯录》第六卷(并见《五灯会元》第三卷":“师云:'$':',逢场作戏$'”阿(129)这
一段禅师之间,写邓隐峰在访石头希迁禅师前,师父告诫他石头希迁学人的手段高深莫测,就他目前的能足以希迁禅师$自
学习多年,对各种斗禅机的手段了如,悟道在心,不拘时,以人,合场合时以展现自学$
在禅林中,称云游四海之僧众为江湖,“逢场作戏”指江湖僧人只要合适的场所,就能展现自佛法的妙悟;也表示江湖艺人随时随地表才艺。

例如:宋•许及之《涉
集•卷七•次韵宣甫约元宵入城不至》:“剪彩试灯新乐事,逢场作戏旧丰年。

”明代引申出“凑热闹、随俗应酬”之意,例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我辈今日逢场作欢,系是彼此同袍,十分大有胜负,忒难为人了”。

这是书生丁w犯了赌瘾后,开设赌局,劝众人凑热闹玩耍时的言语。

清代“逢场作戏”引申为了事的态度,例如:清)《杂剧三集":“诸公请了,非是俺不胜技痒,正是逢场作戏,
认真了&”在现代作品中,“逢场作戏”系负责任的态度,例如:张洁的《无字》中:“过去的女人从记忆里一一走过,,与这一次,有点逢场作戏的意味&”血切
2.应
《五灯会元•第七卷":“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
!-[11](372),认为
,是
,此语引学人有【越,敢于突破前人之道的约束&
“呵佛骂祖”这一成语进入俗文献后产生了引申义,明代以后形容人无所忌惮,蔑视权威,敢作敢为&例如:明・卓发之《漉篱集•卷十一序二》“不必复问神理法脉于先辈,而自郎之意可同日而语乎!”再如,•黄宗羲《友人论书》:“故用微之,D毁先儒,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之故智也&”以上两例中“”的意义由佛教典籍中专指“不囿于高僧大佛的观念,自己悟道于内心”延伸到“作诗和写文章时,不畏惧权威,肆意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一语义,表义范围扩大,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

通过增加词的义项可以为新生事物或现象下定义,一词多义有效避免了创造新词给人交流&语语义延伸是新生事物或象,语义基础生出新语义是人交流
式,同时丰富了成语内涵,增强了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的灵活性适应性。

(二)成语的比喻义
“义是语的比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所形成的意义”皿1㉛,《五灯会元》中一些成语的比喻义代替本义承担了表意作流,这分语意义是义,容多是事物或象。

入佛经后,教
语本义与佛教内容的深层联系,通法,在本义之形义形象表教象,之后这比喻义入我&
1.1
本义指百尺高竿的顶端,是古代的一种杂技,需要爬到
&女B,•《书壁》:“百尺竿头袅袅身,人&”该成语进入《五灯元》后到高后
步,如:“,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头”的义被传入世俗人到达很高的境界后仍不懈努力、精益求精,例如,明•庄昶《庄定山集":“百,&”再如,清•郑观应《言新••卷十四":“百尺竿头,再&”
2.单刀直入
本义为“拿着刀径直走入”。

《五灯会元》中比喻抛开一语言,心法,是
法&如:“若也入,则凡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11烬.宋代以后,世俗文保留了“入”的比喻义,译为“不绕弯子,直截了当”,例如:明绎《月鹿堂集八卷》:“善乎能始之言,单入,一棒打杀,不可入诸语言文字&”
成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都是对本义的延伸,不同之处语引申义产生后,本义有表意作且和引申义一同流传下来。

比喻义不同,产生比喻义的成语本义一般是对具体事物或为的叙述,当所叙述的事物随社会的发展灭亡后,这分语本义随之失,只有义流
了下来&
(三)成语感情色彩的改变
语因被赋予某些情感后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与历代世俗文献相对比,《五灯会元》中一些成语的感情色彩随人类情感的发展而改变。

1.看风使帆
也作“看风使舵”,出自《五灯会元》第十六卷“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11,W者者的资质能力随机应变,采取相适应的教授方式和内容因材施教,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

如:宋•圆克勤《碧岩录•卷七》:“尊看风使帆,应病与药,所以良久,全机提起。

淇中“看风使帆”与“应病药”同义连言,包含随机应变、症下药意义,为褒义词。

清代该词包含了贬义用法,形容一个人处事圆滑,看眼色和形势做事,没有坚定的立场。

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即衣冠名教中,讲、者,看风舵,临危下石之人?”此处“看风舵”表定意义,释义为:处事圆滑,看势变化改变,包含贬义色彩&这一意义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也有体现:“连晓荷都看出点来,亦陀是两面汉奸,看风舵。

”+1&加咽此,“看风使帆”一词汉化过程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随形变化而变化,但感情色彩变化明显,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2.半斤八两
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一卷:“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11](916)这
意在启示学人,、烦恼、嫉妒甚至仇恨的感情,就要知道半斤八两一样重,人的本质没有,性是&此处体现了禅宗的“人人皆可”“见性成佛”的观念,包含感情色彩,应理解为中性词。

南宋时“半斤八两”包含了贬义的感情色彩&例如,南宋•:书人《张协状元》:“(净)我到&()
骂得我教人怎忍#(末)你两个八两半斤#”这一处写华禄子因房钱与店婆争吵,一个无理取闹,一个咄咄逼人&意在表明两人的丑恶嘴脸,谁也不比谁好到哪去,此处包含明显的贬义色彩。

“半斤八两”一词的感情色彩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本义客观形容两事物不差上下,汉化后中性词用法基本淘汰,一般用作贬义词,指两者都不怎&
“看风使帆”的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但本义仍指随机应变,“半斤八两”的感情色彩由中性变为贬义,但本义仍指两者等,不差上下。

因此,成语的本义是核心,感情色彩作为附加义,变化并不变成语的本义。

三、《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特点
《》中的常用成语语义变途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进入《五灯会元》后成为佛经用语,且语义发生改变,用于表意义;第是直接语,是上法教化人的,
教不在中,教化汉化,这成语人的用语表义,这两变《》用成语语义变的两个,
佛教化化。

(一)佛教化
教化指一的成语《》后,在教文化的影响下,表教意义,成语的语义变。

1.回光返照
原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时,由于反射作用,天空呈现暂时的发亮现象。

《五灯会元》中这一成语的语义不同,如“汝等诸人,,”皿㈣"。

这句话意在接人外寻求佛道的目光,转而关己的内心。

体现了佛教中“佛性在于内心,本性是佛性”的思想,“回
照”这一成语由后语义被佛教化。

2.壁立千仞
源于郦道《水经注•卷三》:“其山惟石,壁立千仞+”本义形容岩石高耸峻悄+后,语义变,《五灯会元•第十七卷》:“洞山门下,有时和泥合水,有时壁立千仞。

”阿阳"“和泥水”是禅宗用语,指禅师通过口耳相传将验告诉学人,导致学人凭借他人的经验修养佛性,忽视了悟道成的关键在内心的悟。

“壁立千仞”与“泥合水”语义相反,指僧人修行时不借助外力,从本心出发直接达到了佛教教义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佛教“顿悟”的思想。

“壁立千仞”这一成语后,为了满足佛教的表达需要,语义教化。

成语佛教化体现了汉民族语言对佛教的影响,有助于汉民化的&利用已人受并用的成语表达精深的佛法,助于加深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加快佛教在中的&
(二)世俗化
化与佛教化相对,指一些出现在《五灯会元》中的佛教成语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顺应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从的专门用语演变为的常用成语&在汉民化的影响下,一部分成语的语义在汉化过程中变。

1.见兔放鹰
出《:•第十六卷》:“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0111(107+)鹰是一种猛禽,兔时准力,在,看见兔子就放鹰&用比
学人法,随机应变。

又如:•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三》:“问一答十,举一明三,见兔放鹰,因风吹火&”此处“见兔放鹰”与“因火”意思,变之意。

汉化后,这一成语的语义改变,指看见利益就及时采取行,竞相争取,:明•:《石》:“情,何人不
炎附势,见兔放鹰,谁?”
2,法
本为教用语,指力,形
法,出自《五灯会元•第一卷》:“,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法。

”阿®后来这个成语语义被世俗化,比喻用
他人,如:明•郑元勋《卷三》:“人到自见,法。

”此处写人往往
于自己看见的东西,因此眉公先生用人。

又,•:《》:“法,我,两个指的给你&”
化是教语本化的,是教成语语义变的要,汉民化对教语的,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四、《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教在中的流行,教化
认可,与汉民化的&在佛教本化过程中,受汉民化语的,一的成语,语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各个时期人不的水,人对成语意义的解用
教文化与汉化的流密不&
(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
《》中的成语大多源于禅宗公案,意义深远,具有口语色彩,人们接受并广泛运用到中&万
上不期的程水不,个期人们对一成语的在一定差,成语的语义:改变&同时,认知新事物需要人的成语或者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延伸已有成语的语义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1.信手拈来
出《五灯会元•第十四卷》:“昔日德山、临济,信手拈来,便能坐十方,壁立千仞&”0111(88))本义指僧人通过游历四积累量的阅历,参透佛法真谛,将佛法大义熟稔于心,到应用的步&后,人识到“信手拈”用到写诗、做文章时恰到好处,使该成语的用法得以延伸,形容写诗作以随意运用已积累的丰富材料,下笔流畅自如&例如:宋•陆游《剑南诗稿•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二)》:
“巴东诗句瀆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此诗写陆游感叹寇准的诗句看似随手拿来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抒发了敬佩之情。

2.隔靴搔痒
出自《五灯会元•第八卷':“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师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

’师曰:’隔靴搔痒。

’”何仞在佛教六识说中,人的六种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产生。

,能在
的时机体悟本性和真理,达到身心清净解脱自在。

此句中学人认为只要修心修的能辨别是非,达到自得的开悟,佛教教的理#因此,师出他理、不透彻。

“隔靴搔痒”此得来,指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抓住要点。

汉化后,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隔靴搔痒”一来人在说、写,
关键。

例如,宋•严羽《沧浪诗•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不可。

”此诗情达意应透彻,不能。

“隔靴搔痒”一词所指的对象由佛教义理到说话和写#
此,人的发展对成语语义演变的影响还体现在成语感情色彩的转变上,例如:“见风使帆”,本义有褒义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性,己见,反对看形势做事、立场的人。

因此,随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贬,用于比喻做事圆滑,立场的人。

(二)误解误用成语的字面意思
佛经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更多人看懂佛经,大量利用已有的文字解释深奥的禅宗理#因此,禅宗
录中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是对一则典故的概括性叙述,是对事物和行为过程的描述#实际通俗易懂的四字格形式达深奥的佛大,达的比字面意
更加丰富,是成语字面意产生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这些字面意义与本义不完全相同的成语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对成语的理解产生偏移,致使语义改变#
1.敲骨吸髓
原“敲骨取髓”:出自《五灯会元•第一卷》:“昔人求道,敲骨取髓。

”问(44)本义出自神光断臂求道的典故,指僧人们舍身求道的精神。

来形容百姓的残酷剥削。

从字理解,“敲骨吸髓”意为敲断骨头,吸出骨髓,容易使人联想到惨烈、残酷的场面。

汉化过程中,人则成语背后的典故,根观认识“敲骨吸髓”的字意理则,改变#
2.艸
这则成语源自佛教中关于释迦牟尼佛出生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能站立,一周后就能走路,并且步步生莲花,他遍观四方,一手指着天,一手指着地,说:“天上天下,。

”的“我”指佛性,因此“”是说唯佛,例如《五灯会元•第四卷':“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如?'师曰:'下,唯我独尊。

'”,11-伸汉,人了这则成语的出,按字意思将“唯
”的意义理解为狂妄自大。

例如,明•臧懋循《元曲选・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杂剧》:“孤家看来,,,事之,道字的,立生,身#”如《场现形记':“’唯
尊’的,如说要拿,意思之间以为:’这个家除了我更人?’便有点不高兴。


3.灰头土面
头,原为禅宗行业语,指修行者悟道以后,为了说教生,中,的,
顿的 。

《五灯会元•第十一卷》:“问:'如净身?'师曰:'灰头。

’”mwo汉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忽略了成语的本义,按照字面意思将“灰头土面”理解为蓬头垢面,污秽不堪。

例如:宋•白玉蟾《武夷集•卷五》:“灰头土面无人识,木食草衣嫌俗纷。

”又如,•钱谦益%学集•卷四十五》:“石丛内一隐者,灰头土面#师礼,不答。

问,亦不语。


不了典故、成语的字面意义易导致人望文生义,理解产生偏差,产生误解误用义。

但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制下,些误解误被人熟、并流传今,促的演变#
(三)文化交0对成语语义的影响
佛教成语传入中国后,在本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汉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中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的语汇系统,主要体现在数量上,例如:“骑驴觅驴”“敲骨吸髓”“不可思议”“唯我独尊”“呵佛骂祖”“现身说法”“随波逐浪”“呵佛骂祖”“雪上加霜”“超凡入圣”“豁然开悟”“舍邪归正”“寻言逐句”“和泥合水”等成语都源自佛教经书或禅宗语录,伴随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又融入汉民族各个生活领域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这些成语的语义逐渐固定下来,最终「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丰富了的语义表达#很多世俗成语进入佛经后成为禅宗用语,用于表达佛教思想,在世俗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佛教义,如到的“壁立千仞”的本义指岩石高耸,“回光返照”的本义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两个世俗进入佛经后都用于表达佛教“人的本性佛性”“佛性在于内心”“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

再如,“百尺竿头”“青日”“电光火”等,进入佛经后产生了比喻,将具体形象的语义抽象化以表达佛教思想,并且随着语
的不断发展,这些成语的比喻义取代本义并流传于汉民族中,被人们广泛接受和#
原因多种多,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人
们语言交际的需要,因此,除了成语自身结构、要素的变动外,还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有可能探求成语语义演变的真正原因%
五、结语
《五灯会元》选取唐宋时期五部禅宗灯录中的经典语录,整理成册,对汉民族语言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部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成语来源于此书或经此书语义发生改变。

本文考释部分成语的本义,梳理语义演变过程,分别从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特点和原因这三方面对《五灯会元》中的成语进行研究。

《五灯会元》中成语语义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本义基础义、比喻义及感情色彩发生改变。

佛教化和世俗化是《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特点。

促成《五灯会元》成语语义演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人的发展、对成语字面意义的误解误用及佛教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流。

注释:
①该书以景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藏本、绪藏本为参校本,是当前研究《五灯会元》较为权威的版本。

参考文献:
[1]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M].武汉:崇文"局,2010.
[2]雷汉卿.禅籍俗成语浅论[J].语文研究,2012(01).
[3]袁宾.五灯会元口语词探义[J].天津师大学报,1987(05).
[4]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J].古汉语研究,1995
(04).
[5]张锡德.五灯会元词语拾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7(04).
[6]李旭.五灯会元词语札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北京 研究中心.本古籍库
[M].黄山:黄山书社,2005.
[9]王涛等.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10]成语大词典(单色本)[M].北京:商务印"馆国际有
,2012.
[11]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张洁.无字()[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
[13]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14]蒋宗福,等.五灯会元白话全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社,1997.
[15]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馆, 1989.
[16'朱瑞文.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接第24页)审美性的自我教育,诗与教育的进一步和解都是一种福音。

这种和解
度,赋予“教化”更新的内涵和定位。

对于当代诗歌的传播和来讲,的“”可%
注释:
①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③.——论的历史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④,编.20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本论文是贵州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自筹经费项目《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诗歌教学课程研究》(编号2018JGZZC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