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林则徐求雨
林则徐求雨
教材说明
〔解习题〕
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

文章记叙了林则徐奇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林则徐关怀百姓、惩办凋射、清正廉洁的品格与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

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嘉庆十六年中进士。

他有政治远见,关怀国家前途与百姓疾苦。

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任江苏巡抚时又修白茆、浏河等水利工程。

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是禁烟派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紧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

因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x疆。

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本籍。

1850年起任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宁县。

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

文习题《林则徐求雨》是一个主谓词组,点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

“求雨”,恳求上天降雨解旱。

过去,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行仪式,七嘴八舌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构造剖析〕
本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写大旱之年,林则徐向官员募钱买米赈灾,官员不肯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钱买米这个问习题。

第二局部(第2~10自然段),写林则徐率众官员设坛求雨。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过程,实际上是捐钱买米这个问习题的解决过程。

这局部是本文重点,反映林则徐处理问习题的高超艺术。

先对官员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诚心诚意。

再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

接着让众官饮茶引发呕吐,检验呕吐物。

最后揭发众官只知享受,不关怀百姓疾苦的丑行。

可见,林则徐“求雨”实际是为百姓募钱。

第三局部(第11自然段),写众官又惭愧又胆怯,愿意捐钱。

这是林则徐“求雨”的结果,捐钱买米这个问习题得以解决。

〔语意理解〕
“林则徐看了,心里十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平价卖给百姓。

他一再劝官员们尽自己的力量,主动捐助。

可是官员们都说自己没有钱,结果没有一个人肯捐献。


这3句话交代了本故事的背景,提出了捐钱为百姓买米的问习题。

3句话是用比照法写的,写出了在百姓受饿的时候林则徐与众官员的不同态度。

林则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说明他心系百姓,关怀百姓疾苦,与百姓心连心;众官员对百姓受饿漠不关怀,只知自己享受,明明有钱,偏谎称无钱,拒不捐钱。

“命令官员”捐钱买米,不是不民主,而是众官腐化成性,自动捐是不可能的,只能“命令”。

“一再劝”,是说林则徐不单命令,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林则徐
又“刚”又“柔”,足见他对百姓关怀之切,也看出他考究策略。

“我们这些人平常养尊处优,过着舒服的日子,一点不知道民间的疾苦。

今天我跟各位来尝尝这种滋味。


这是林则徐命众官受烈日暴晒的话。

“求雨”不过是林则徐募捐赈灾的伎俩,为让众官毫无发觉自愿捐钱,他按真实的求雨要求去做。

事先,沐浴吃素,事中焚香祷告,以示诚心。

接受日晒,既表示诚心以感动上天降雨,又让众官吃点苦,以体恤百姓之情。

第1句批评众官的腐化生活,是“因”;第2句让众官体验“苦”,是“果”。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疾苦”,(人民群众)的苦难。

“验看结果,官员们吐出来的都是荤腥的山珍海味,只有林则徐吐出来的是粗劣的野菜和杂粮。


林则徐“求雨”过程用3个策略:第一是沐浴吃素;第二是烈日暴晒;第三是饮茶呕吐。

这三个策略一步一步“诱”众官自爆“原形”,被林则徐抓住了错处,最后不得不为灾民捐钱买米。

本句写出他的第三个策略,用比照法指出众官腐化成性,林则徐清正廉洁。

“荤腥”,指鸡鸭鱼肉等食物。

“山珍海味”,指产于山野和海洋中的各种珍稀食品,多指丰富的菜肴。

“荤腥的山珍海味”,指众官没有遵守“沐浴吃素”的要求,说明他们一向腐化堕落。

“粗劣”,粗拙低劣。

“野菜”,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

“杂粮”,稻谷、小麦以外的粮食,即俗话中的“粗粮”。

林则徐吃低档的野菜和杂粮,说明他能与民同苦,展示出“清官”的清纯廉洁、心系百姓的品格。

〔写作特点〕
1.运用“曲笔”刻画人物形象。

从写作角度看,适当采用“曲笔”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人物个性。

本文的文习题采用“曲笔”法,外表看写林则徐“求雨”,实际写林则徐向众官募钱为民买米。

写“求雨”过程也大量采用“曲笔法”,比如,要求众官沐浴吃素,外表看是“求雨”时很忠诚,以便真正“求”得“雨”,实际上是为后来验证呕吐物打铺垫。

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开展。

文中设置了悬念,让情节在一个个悬念之中开展,使文章动人心魄。

标题用《林则徐求雨》,使读者心“悬”起来,难道林则徐还迷信?写林则徐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使读者心又“悬”起来,“求雨”干嘛要让人暴晒?写林则徐让众官暴晒后畅饮茶水,读者心第三次“悬”起来,林则徐在玩什么名堂?写众官呕吐了,林则徐不让清理,读者心第四次“悬”起来,林则徐要研究呕吐物其意何在?直到文章结尾,读者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都在艺术地调查众官的饮食,让众官不打自招“家底”,心悦诚服献钱。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1.通过浏览林则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则徐是历一位治官有方、谋略灵敏、忧民爱民且廉洁清正的好官。

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人。

2.对本课所讲的故事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识到林则徐所想的好计谋的绝妙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认识要求识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寻找好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林则徐“求雨之意不在雨”这个意图的妙处所在。

2.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林则徐的资料或小故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浏览建议〕
建议采取“整体感知———答复问习题———读书交流”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有层次地讲述文中的小故事,全面了解文中林则徐的性格特点和为官作风。

1.资料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们说一说查找的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一般学生都会查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

接下来老师可以从“虎门销烟”的故事中让学生们谈谈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人。

(2)老师在学生对林则徐的为人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板书课习题。

(3)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标题质疑。

鼓舞学生根据课习题提有价值的问习题。

2.读课文,答复问习题。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从中可以训练学生们默读、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

(2)读书后重点交流以下问习题:
①林则徐为什么要去求雨?
②在求雨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③从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三道习题先由四人小组在课文中找答案后再讨论交流,了解林则徐设坛求雨是为了到达让官员为百姓捐助这一目标,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讨论中要注意合作的实效性,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分工,相互合作,要鼓舞学生各持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出文中这个小故事。

先自己练习,再同桌之间讲一讲,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文中的小故事。

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每小组选代表讲这个故事,举行一个小小故事会,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检查认读生字。

5.课外延伸。

林则徐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仰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鼓舞学生谈真实地感受,或者学生还知道他的哪些感人故事,也可以讲一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