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鹨种群的保护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
朱鹮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2000年前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自1981年来我国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7只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以来,朱鹮的保护一直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保护野生种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和建立异地野生种群等一系列拯救性保护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壮大。

由于朱鹮数量的迅速增加,濒危等级已由极危降为濒危。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朱鹮保护和研究工作现状,提出了当前我国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亟待开展的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1 现有种群
1.1野生种群
自1981年中国重新发现野生朱鹮种群以来,经过30年的努力,野生朱鹮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野生种群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2008年的630余只。

分布范围从洋县扩展到周边的城固、西乡、汉中、南郑、勉县和佛坪等7个县市。

分布面积从最初的不足100km2增加到3000km2以上。

1.2人工种群
我国研究人员在加强野生种群保护的同时开展了易地保护拯救方案,通过人工饲养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从1981年5月开始,在陕西的洋县、北京、周至、宁陕、日本佐渡、河南董寨、浙江德清,共建立了八个朱鹮人工种群。

截止到2008年底,人工饲养的朱鹮数量已达到630余只。

2 再引入种群意义
现今,朱鹮种群不断增长,栖息地减少、食物缺乏以及生态容纳量接近饱和是野生朱鹮所面临的生存压力。

因此,孤立的朱鹮野生种群,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突发疾病等事件,很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造成整个种群的灭绝。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第二、三个异地野生种群,做好展朱鹮再引入工作,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朱鹮种群所面临的危机情况,进而摆脱人工繁殖的被动局面。

濒危物种的再引入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将饲养下繁殖的个体或野生个体重新引入到该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建立一个可以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使濒危物种在其已经灭绝的历史分布区得以恢复。

再引入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最高水平和最终目的,是一种野化和扩大种群分布的创造性保护措施,当前正在被广泛使用。

因此,在完成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半
野化训练及相关论证后,2007年陕西省宁
陕县首次实施朱鹮再引入项目。

3 再引入种群现状
3.1种群现状
2007年5月31日,陕西省宁陕县首次再
引入朱鹮,并放飞26只。

至2009年1月,26只
再引入朱鹮中,有6只因为食物缺乏收回后
经恢复训练后重新放归野外,6只自然死亡,
3只失踪外,其余个体目前状况良好,成活率
达到了65.3%,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
觅食群体,夜宿地点较为稳定,成为第一个
由人工繁殖到野外独立生存的朱鹮种群。

3.2繁殖现状
3.2.1配对
2008年至2011年共形成10个繁殖配对,
而且有如下特点。

(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有繁殖经历的个体
在释放后多重新选择配偶,仅有1对例外。

(2)在配对选择过程中雄性起主导作
用,雄性之间有激烈的争偶打斗行为。

(3)朱鹮最早性成熟的年龄可短至11个月。

(4)婚配制度仍为常年配对的一夫一妻
制;但在一方配偶失踪时,原有的配对可重
新组合。

(5)雌雄年龄差异较大。

3.2.2繁殖成功率
2008年至2011年4年产卵21窝66枚,平
均窝卵数3.14±1.06(n=21);孵化幼鸟46
只,平均每窝孵化幼鸟2.19±1.29(n=21),
平均孵化率71.51%;出飞幼鸟33只,平均每
窝育成幼鸟1.57±1.03(n=21)只,平均繁殖
成功率51.67%。

3.2.3种群存活率
释放个体40只,已知失踪6只,死亡9只,
死亡原因有食物缺乏、天敌、高压电击等。

释放个体的存活率为62.5%。

繁殖出飞幼鸟
33只,育雏期死亡10只,死亡原因为自然死
亡和王锦蛇捕食;出飞后已知死亡1只,死
亡原因不详。

3.3保护现状
3.3.1栖息地的保护
为了给朱鹮的野外正常生存创造良好
栖息环境,宁陕县针对朱鹮的觅食地、夜宿
地和营巢地等活动场所的栖息环境实施了
多项保护措施。

水稻田是朱鹮的主要觅食
地,为保证朱鹮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必须
保留足够面积的水稻田。

为此,宁陕县相关
部门计划在朱鹮活动区域以发放补偿金的
形式,鼓励农民保留种植水稻田。

在水稻收
割后翻犁蓄水,保证一定面积的冬水田,禁
止在朱鹮觅食水田使用农药化肥。

3.3.2再引入种群的保护
(1)种群监测和巡护基地工作人员通过
无线电跟踪和野外巡护等手段对朱鹮进行
昼夜监控、跟踪观察和保护,监测朱鹮的活
动范围、觅食地和夜宿地,及时发现抢救伤
病朱鹮。

(2)繁殖期的保护再引入的朱鹮能否在
自然界繁殖后代是朱鹮再引入成功与否的
关键。

工作人员对朱鹮巢、卵和雏鸟进行全
天监护,驱赶蛇类、鼬科动物和猛禽等天
敌。

雏鸟在日龄25日左右进行环志,确保今
后可准确获得其生物学或生态学信息。

3.4存在问题
(1)食物来源不足:在野外朱鹮主要取
食水稻田中的泥鳅、黄鳝、蛙类和昆虫等,
但是宁陕县水稻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

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比2006年减少了1000多
亩。

随着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壮大,栖息地减
少,食物来源不足,将成为制约朱鹮再引入
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2)资金投入不够:朱鹮再引入项目实
施至今,配套资金已用于朱鹮野化放飞基
地的硬件设施建设、野化训练设施建设和
朱鹮调运等费用上。

基地朱鹮人工饲养繁
殖,野外投食等方面资金的缺乏给再引入
后续工作带来困难。

此外,地方规定禁止在
朱鹮觅食水田施用农药化肥,虽保证了朱
鹮食物的安全,却使水稻的产量明显下降。

对于种植户的补偿虽已列入规定,但由于
资金不足,补偿措施尚未实施到位。

许多种
植户为保障自身利益,不得不将水稻田改
为旱田,这也是水稻田面积明显减少的一
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于晓平,路宝忠,卢西荣,等.年龄对朱
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J].动物学报,
2007,53(5):812-818.
[2]丁长青,李峰.朱鹮的保护与研究[J].动
物学杂志,2005,40(6):54-62.
[3]于晓平.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因子研
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1-99.
[4]卢西荣,于晓平,钟凌,等.朱鹮野生种
群的现状与保护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2006,34:94-99.
[5]史东仇,曹永汉.中国朱鹮[M].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2001.
朱鹮种群的保护研究现状
李夏
(陕西省宁陕县林业局 陕西宁陕 711600)
摘 要:文章对朱鹮现有野生种群、人工种群,特别是再引入种群的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陕西宁陕
县寨沟相继放飞笼养个体40只,目前已经形成10个繁殖配对,共计产卵21窝66枚,成功繁殖后代28只。

上述观察结果表明朱鹮的首次再引
入前景看好,62.5%的成活率标志着朱鹮首次再引入初步取得成功。

关键词:朱鹮野生种群 人工种群 再引入 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48-01
. All Rights Reserved.
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