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淮南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安徽淮南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贵州丹寨扶贫茶园的明前茶近日开始采摘,受到关注的不仅是这里出产的优质明前茶,还有其产业扶贫模式。

丹寨扶贫茶园是万达集团于2018年4月首次在贵州丹寨推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这一模式首倡“认领一亩茶园,扶贫一个茶农”的理念,让贫困茶农通过务工劳作,取得劳动收入,实现一对一扶贫。

爱心人士在网络平台上认领一亩扶贫茶园,就可以帮助一名丹赛茶农,并收获茶园一年内出产的精品茶叶。

两年来,丹寨扶贫茶园已经帮助1100多个贫困家庭改善生活。

仅在2019年,扶贫茶园就带动1259人参与茶叶生产,帮助贫困户600户。

万达集团决定在今年扩大茶园运营面积,将扶贫茶园由600亩增加到1000亩,以带动更多周边农户持续就业致富。

(摘选自《丹寨扶贫茶园扩大千亩、扶贫模式引关注》,“人民网”2020年3月31日)材料二:
湖北省红安县,走出过200多位将军的革命老区,在脱贫路上找到了致富“金果果”——红安苕作为第一个红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红安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食品企业研发出红薯挂面等产品,建立了红薯、小麦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协议,红安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摘选自《培育扶贫产业,帮扶龙头企业》,“人民网”2020年4月8日)材料三:
产业脱贫是解决长期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农民增收的角度,还是脱贫攻坚的布局,都不能只采取同一个模式。

近年来,江西的赣南脐橙,新疆的棉花产业和平里产业,西南地区大力发展的茶叶、药材、高山果蔬产业等,在解决区域的贫困人口脱贫方面产生的效益非常明显。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强调,各地在推动产业扶贫工作中要注重将中央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机结合,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竞争力,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

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低保、医保政策,包括临时救助的综合性保障政策。

教育、住房、基本医疗,包括饮水安全等问题都要跟进。

张红字表示:“在今年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不断巩固完善。

继续聚焦‘三区三州’地区和特殊困难人
群,完成好移民脱贫搬迁,教育脱贫,生态脱贫阶段性工作。

同时更要重视研究推进后续的减贫工作。


(摘选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人民网”2020年3月7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着“认领一亩茶园,扶贫一个茶农”的理念,2018年4月,万达集团首次在贵州丹寨扶贫茶园推出一种产业扶贫新模式。

B. 红安苕是第一个红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 红安当地食品企业注重研发拳头产品,建立种植基地,红安已形成”龙头企业一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D. 贫困地区既要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又要与其它地区联合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州丹寨和湖北红安都利用了当地的特产资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发展模式,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B. 从2018-2020年,万达集团对丹寨扶贫茶园的持续投入,并采取相关措施,有助于解决周边农户的持续就业问题。

C. 新疆和西南地区注重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棉花、干果、药材和高山果蔬等产业解决了区域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D. 脱贫攻坚工作要持续聚焦”三区三州”地区和特殊困难人群,完成好移民脱贫搬迁、教育脱贫和生态脱贫等阶段性工作。

3. 从政府角度,谈谈如何推进扶贫脱贫事业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4.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

B. “柔软得像一片湖”形象地写出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C.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意思是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

D. 结尾用“飘动的旗子”“涌出金黄的星星”的“火”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流变与追求光明的热望。

5.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假设的语句来开头,用“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诘问,宣泄着诗人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

B. 诗人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式,引出一系列的美好意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C. 这首诗采用复沓的结构形式,意在营造浓郁的氛围,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受到震动。

D. 用睡莲、丁香等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清晰显豁,意境优美。

6.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如何理解?
7. 诗歌中有些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举例简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
刘卫平
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

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

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

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

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

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

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

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

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

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

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

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

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

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

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
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

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

”刘三应着:德仁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德仁老爷说:“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

”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

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

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箢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

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

当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之别而已。

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

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刘三顿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

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

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

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蹬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上对面而峙了。

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

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

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痛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

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

刹那间,只听见“嗖”地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地不见了踪影。

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

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

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呵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

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
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

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

B. 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是加深了这一特征,如“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

C. 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
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

D. 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9. 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医药资/
B.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这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纪年法之一,此外常见的还有干支纪年法。

B. 庶吉士,亦称庶常,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 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

长官为户部尚书。

D. 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建议皇帝并尊两宫太后,后来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 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

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 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

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 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

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声。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5. 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16. 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会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好好应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切实维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Ⅰ级响应要求,决定开始从2020年2月7日0时起,对江津区内村、住宅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
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2020年2月6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四、写作(60分)
20.题目:第一次核酸检测
要求:字数800字以上,记叙文要素必须明晰,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D项,“又要与其他地区联合发展”于文无据。

材料三第一段中是这样表述的“各地在推动产业扶贫工作中要注重将中央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机结合,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竞争力,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主要观点的能力。

C项,“解决了区域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合文意,从材料三第一段中可知,文中只是说“在解决区域的贫困人口脱贫方面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并未点明已经解决区域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阅读材料可知,有关从政府角度谈如何推进扶贫脱贫事业发展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三中,首先第一段引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的话,“各地在推动产业扶贫工作中要注重将中央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机结合,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竞争力,确保脱贫产业可持续”,其中的“各地”实际指的就是各地政府,强调在扶贫工作中当地政府要注重将中央政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有机结合。

第二段则提出“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低保、医保政策,包括临时救助的综合性保障政策”。

这明显是政策层面的内容,只能由政府牵头来做。

因此可总结出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的内容。

同样在第二段“张红字表示:‘在今年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
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同时更要重视研究推进后续的减贫工作’”,从中可总结出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重视研究推进后续的减贫工作。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C项,“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错误,应该是“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清晰显豁”错误,应该是“朦胧含蓄”。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处女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