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把握生活中幼儿的兴趣点和成长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生活中幼儿的兴趣点和成长点因做操器械需要更新,于是给孩子布置了作业-----早操器械制作。
我们发动家长收集QQ星饮料瓶,里面放入谷类,一摇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样,一个摇铃就此完成。
第二天,孩子们把自己的“宝贝”都带到了幼儿园,任务完成的不错,大家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有几个孩子拿着自己心爱的“伙伴”玩了起来,对它们发出的声响着了迷,其他幼儿也对这变幻莫测的声音所吸引,加入进来,拿出自己的“伙伴”一阵狂摇,顿时教室里噪杂起来。
有的还拿着自己的瓶子使劲敲打桌子。
当我从洗手间回到教室时,配班教师正在顾此失彼的制止他们。
小家伙们见我进来,敲得更加起劲了,我正想制止他们,但看着他们玩的这么高兴,决定让他们放纵一下,可是噪音太大。
于是我捂住耳朵,假装害怕的样子,说:“哎呀!声音太大了,我的耳朵疼,瓶子也累了!咱们让让瓶子休息一下吧!”听我这么一说,摇晃的声音顿时轻了下来。
我接着问:“咦!奇怪!瓶子休息了,声音去哪了?”
我的话引起了孩子的兴趣。
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围绕着“会唱歌的瓶子”展开了探索、讨论。
《会唱歌的瓶宝宝》的科学探索营运而生。
而这节主题是下一周的教学活动课,作为教师是制止幼儿的探索行为,等待下周按部就班的照常开展呢?还是顺应幼儿的兴趣,大胆打破计划,调整内容,调整时间和进度,因势利导?
《指南》“实施把握的几个方面”指出:理解幼儿学习方法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指南》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说过:“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应思考:这个教材在什么时间进行最合适,用什么形式更高效,把孩子活动还原成生活,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和共鸣。
在本案例中《会唱歌的瓶宝宝》是我预设的活动,而幼儿在活动计划实施前就自发的对瓶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在《指南》的指导下,我决定不阻止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很好的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成长点,给他们的探索行为给予支持。
我让幼儿把自己的瓶子打开,看看里面的小秘密,并把里面的谷类倒出来,重新拧上盖子,再次摇晃瓶子,咦!没声音了,歌声没有了,“怎样让瓶子会唱歌”,成了探索的目标。
孩子们探索、交流、试验得出多种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让孩子探索发出声音的小秘密。
接着我再抛出下一个问题:用哪些材料发出的声音最适合做摇铃。
有的说:“放上豆子”,有的说:“放沙子”、放布条”、“放皱纹纸”“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猜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并用绘画做标志的形式把孩子的猜想记录下来,以便进行试验。
“孩子们想的办法可真多啊!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我让配班教师拿来了大豆、花生、沙子、棉花、水、布条、皱纹纸等材料。
让幼儿逐一进行实验,并贴标签进行记录,(发出的声音响,适合做哑铃的帖笑脸;反之帖哭脸)。
当孩子逐一验证结束后,得出结论:软的材料碰撞不宜发出声音;硬的材料碰撞,产生振动,会很容易发出声音。
孩子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试验,得出多种让瓶子产生声音的方法。
选择出制作摇铃的合适材料。
“怎样让瓶宝宝唱歌”这一球抛出,幼儿就开始想尽办法和瓶子产生互动。
“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哑铃”又引发了材料之间的互动。
教师作为支持者引领者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索。
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在积极的尝试和参与,并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
我想,如果当时我遏制幼儿的行为,无视他们的兴趣,按照原定时间、计划进行教学,肯定达不到如此良好的效果。
“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正是《指南》对我们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