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课堂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资本的界定
在我们考察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史时,会发现它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网络可定义为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等)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这是研究社会资本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性概念。
当代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格兰诺威特、布尔迪厄和雅格布斯等人开始, 在科尔曼、普特南、波茨、福山、胡皮、西曼和贝克等人那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初, 格兰诺威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后发现, 求职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自于个体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具有发掘稀缺的异质性资源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林南提出社会资源理论。
并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 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 个体与网络成员关系越弱, 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这个概念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社会资本概念。
(一)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一般认为,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最早引人社会学领域。
布迪厄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和“资本”的概念。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是友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
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就是社会资本。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是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之一。
(二)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比较系统的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 他首先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1988), 并随后在其代表性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中系统而深人地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
科尔曼指出:“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者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
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不仅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社会资源。
”科尔曼由此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科尔曼认为, 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
波茨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缺资源的能力。
(三)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林南通过对社会网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
所谓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占有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
”他把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是指个人拥有的财富、器具、自然禀赋、体魄、知识、地位等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
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个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
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林南又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源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其一,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或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论社会资本;其二,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含货币、财产等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声望、信任、规范等文化资本以及蕴含在个人身体之中的知识与技术等人力资本;其三,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为了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四)帕特南从政治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帕特南在科尔曼的基础上,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并把其引入政治学研究中,从自
愿群体的参与程度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
帕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
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
这一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加强。
这种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所体现的就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并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属物,而是一种公共物品,为特定的社区或共同体所拥有。
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类似于道德的经济资源,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效率。
”换言之,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合作更容易出现。
在意大利公共精神发达的地区,社会信任一直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它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了政府的绩效。
在1997年之前的社会资本理论, 其研究成果基本上囿于社会学领域, 应用范围存在较大的限制性。
1998年后,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较迅速的进展。
1998年10一11月, 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国际研讨会交流了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现并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学术探讨和展望。
2000年, 世界银行出版了《社会资本》的研究报告, 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更前沿的发展和探讨, 对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世界银行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能左右社会互动能力的数量和质量的制度、关系和规范, 它们不仅是支撑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更是把各种制度紧紧凝聚、团结一致的黏合剂”。
此后的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其研究对象也从起初的社会学逐渐地扩展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
二、社会资本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关系渊源和影响
对非物质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积极作用的肯定,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早就出现过。
在对市场运行的认识上, 他们认为市场的成功运行不仅依靠“看不见的手”, 还依靠道德和其他理念的支持。
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操。
大卫·休漠认为, 合适的道德行为或者“道德情操”、“同情心”会支持新的经济活动形式。
其实, 社会资本研究的理论渊源, 在经济学领域内其实可以追溯到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他们在60年代把“人力资本”概念引人了经济学分析领域之中, 使“资本”成为广义的可以带来价值增长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 抽象了资本的最初含义, 为“社会资本”的诞生提供词源上的基础(李惠斌,2000)。
经济学家们多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做出了间接性研究。
他们虽没有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但却研究了制度、规范及网络等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对集体行动困境和制度起源的分析中, 道格拉斯·诺斯, 认为不仅正式制度对人的选择行为会产生影响, 而且还应该分析包括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这实际上暗示着对理性选择范式关于个人假设修正的必要性。
在新经济中,“社会资本”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资本表示的是在一个组织网络能够进行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生产收益情况下的“库存”。
所以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培养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与相互信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生产力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当各方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把其特有的技能和财务结合起来时, 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酬, 也能提高经济效率。
弗朗西斯·福山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
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进行分析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之外, 还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彼此信任, 蕴含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 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他的研究进一步描述了经济生活如何反映、塑造并支撑现代社会生活本身。
三、社会资本在中国: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国内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为介绍和应用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 可以说尚处于萌芽状态。
一般认为国内第一位较系统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其仔博士, 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 既不同于文化资本,也不同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张其仔,1997)。
张其仔在他的专著《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1997)中, 他力图在对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将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讨论了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并对社会资本与经济效益的关
系作了比较成功的量化研究。
但他将社会资本仅简单地等同于社会网络, 忽视了制度、规范、信任和社会道德等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是没有完全涵盖社会资本理论的精髓内容, 以致于其研究的应用呈现了一定的片面性。
杨冬雪(2000)在梳理社会资本的发展史后, 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
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处于同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 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
其后他又研究了在应用社会资本研究中国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但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社会学范式的,至少在研究应用领域上并没有形成突破。
有学者试图将社会资本理论和企业理论结合起来, 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 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企业作为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企业的社会资本存在于企业网络之中,是分析企业网络产生和发展的解释性概念。
他们进一步提出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社会联系是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渠道,还从经济结构约束和企业家能动性两个方面解释了企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是为了进入、巩固和发展企业网络。
对该项研究的进一步考察发现,边燕杰和丘海雄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开创性贡献,但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外部环境和资源分析,并没有改变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
其理论框架依然是社会学的,只是社会资本理论中的行为主体由自然人换成了企业组织。
陈勇秉承帕特南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社会资本对硅谷的影响,提出可以大力兴建技术交流网络来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观点。
陈劲和张方华则研究了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他们把社会资本视为一种重要的配置方式,已经成为技术合作、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徐晓军承袭了布迪厄、科尔曼和波茨等人对社会资本的界定,认为社会资本的功能和效用在不同境况下存在差异且难以计量,构建了“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提出了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与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运用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就业机制。
姚先国和盛乐从解释团队效率来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机制之间的影响。
四、小结:简评和发展方向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与现实意义
(1)把信任、规范、信仰、互惠、价值判断和文化等纳入了个体、集体乃至社会行为分析的框架之中, 不仅使对个体的行为动因解释更加全面而深人, 而且对于描述和分析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对相关现象的分析与经济解释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2)社会资本使个体之间实现合作和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成为可能。
换而言之, 社会资本可能为个体和制度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中介。
对制度分析主义者而言, 由于受范式框架的约束, 一直难以化解个体选择和集体选择两个层次之间的矛盾。
因为个体不仅有利益最大化的理性, 还有行动的逻辑理性即寻求共同体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 这两种需求始终处于钟摆式的运动中。
但制度的僵化和滞后特性往往造成个体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 这时处于制度和个体之间的社会资本将能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 并对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正如普特南, 所强调的那样, 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的捷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科学中一度削弱和低沉的人本精神的复兴。
理性选择范式虽然顺应了市场对社会全面渗透的现实, 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经济学化, 追求定量分析、指标体系、数学化和公式化成了许多学者炫耀自己可以成为“经济学家”的方式, 这无疑背离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人、完善人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精神。
社会资本在重视人本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同时, 更强调人置身其中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等。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缺憾及发展方向
现有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八个方面:社会理论方面、经济发展、家庭和青年行为问题、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体生活、工作和组织、民主和政府治理、集体行动问题的普遍性案例。
其缺憾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社会资本的概念仍处于混乱之中;社会资本的修正派在解释问题上有概念过窄、解释范围过宽之嫌;在社会资本的数量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社会资本跨领域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解释非社会学现象比如经济事件时仍显乏力;到目前为止, 社会资本的计量尚未有一致认可的模型或方式。
将来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可能会集中在如下发展方向:社会资本概念的统一以及其内涵结构的界定,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化及跨领域发展, 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应用社会资本的计量问题作为解决“集体行动困境”途径可能的最现实的方法论研究在如何扮演组织运营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方面的研究, 也即企业社会资本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