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项脊轩志》《种树郭橐驼传》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项脊轩志》《种树郭橐驼传》理解性默写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1.《陈情表》中,李密用“,”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2.李密半生坎坷,在《陈情表》中自言自己“,。

,”怙恃双失,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

3.《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

这正是家道衰落的表现,单枝独芽寡人一个,门庭衰败,连个童仆都没有。

4.李密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

5.《陈情表》一文,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一句是:,。

6.《陈情表》中,李密言及祖母近况时用了四个连句,“,,
,”,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自己只想完成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

7.《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

“,”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8.“,;,。

”一边是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另一边是对日益病重的祖母的孝顺之情,出自肺腑,句句有理,处处合情。

9.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

10.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

在李密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

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

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9.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项脊轩志》理解性默写
1.《项脊轩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2.《项脊轩志》中写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的句子是:,,。

3.《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子是:“,?”
4.《项脊轩志》中,写作者睹物思人,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寄予亭中枇杷树的语句是:“
,,。

”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5.《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怀念起祖母昔日手持象笏对自己的殷殷教诲,一时心情激荡,真情流露的一句是:,,。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种树郭橐驼传》理解性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通俗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5.《种树郭橐驼传》中,大凡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6.《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7.《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8.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9.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0、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1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1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够,其具体表现在: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14、文章结尾写出了问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惊喜。

15、比较郭橐驼与别人所种树的不同点:“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16、文章描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17、“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驼驼的管理经验。

18、文中他值者违背树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19、郭驼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的理想效果。

20、“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四句既概括了树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

21、《种树郭橐驼传》中,此文结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

2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因此被乡人称为“驼”。

2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对别人称他为“驼”不仅不在意,甚至认为“甚善,名我固当”。

2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栽种或移植的树不仅没有不活的,而且“且硕茂,早实以蕃”。

2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表示,自己并没有能够让树长寿繁茂的才能,只是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种树,在按照种树的需要把树种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了。

2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在总结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说:自己并不能让树“硕茂”,只是能“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也不能让树“早而蕃之”,只是能“不抑耗其实而已”。

2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他植树者不能按照种树的需求植树,他们植的树“根拳而土易”,给树培的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3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
是,“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3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是导致他们种的树天性被背离的根本原因。

3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形象地写出他植者通过伤害自己所种的树来验看其是否成活的行为。

33、爱要有所节制,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话说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4、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若甚怜焉”,实际上却“而卒以祸”。

35、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官府对百姓在纺织上提出的要求是“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3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3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两句,描写官府差役到村里召集乡民的情景。

3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的句子是:“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4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

4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且硕茂,早实以藩”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4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句
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

44、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
早实以藩”句
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4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

4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

47、《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的名号由来的句子是:“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48、郭橐驼种树成就显著的“秘籍”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49、“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建议。

这一句在文中起了过渡的作用,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50、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5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柳宗元作传目的句:“传其事以为官戒”。

52、《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 “且硕茂,早实以蕃”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

5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或移徙,无不活”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54、《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吾又何能为哉”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55、“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盛世。

56、《种树郭橐驼传》中,在问答中,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

57、《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

58、《种树郭橐驼传》中,“长人者好烦其令”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恩、太勤的
态度和方法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59、《种树郭橐驼传》中“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表明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

60、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天性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61、他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的句子是“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2、《种树郭橐驼传》中简要地概括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句子是:“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3、《种树郭橐驼传》中采用类比的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

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64、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的。

但《种树郭橐驼传》中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65、《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

66、《种树郭橐驼传》启示我们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67、《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和别人种树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对比之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