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引“洋猪”遭遇水土不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养猪网讯:
近几十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大量优良瘦肉型种猪,这对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然而在“重引种、轻选育”思路下,也出现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
从中国养猪业现状出发,选育适应国情的华系瘦肉型种猪,刻不容缓。
被忽略的外来种猪适应性
近20年来虽然瘦肉率越来越高,但猪的体质越来越弱
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生猪生产效率较低。
2011年,中国猪平均存栏量4.68亿头,其中年底母猪存栏4929万头,总出栏量6.62亿头。
根据存栏母猪数和出栏猪数量计算,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只有13.4头,与国外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25头以上的先进水平比相差甚远。
最直接原因是猪的繁殖性能差,死亡率高。
重大疫情给养猪生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外来种猪的适应性。
高性能国外品种因过度选育而致使抗逆性越来越差,引进的种猪表现出对中国环境的不适应,生产性能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尤其是在极端气候和疾病流行的情况下生产性能差,死亡率高,出栏率低。
地方猪的适应性是在国内特定地理气候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下长期风土驯化的结果。
而在发达国家,种猪几乎都是在恒温、恒湿、无菌的、不见阳光的全封闭环境下育成。
国外优良品种来到环境条件差的中国(对国内绝大多数猪场来说都是这样),结果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20年来对瘦肉型猪的强化、过度选育,虽然背膘越来越薄,瘦肉率越来越高,但是负面效果却是猪的体质越来越弱,抗逆性、肉的品质越来越差。
外来猪占比极高
我国养猪业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
虽然外来猪在中国适应性很差,但因其生长快、瘦肉率高的突出优点而受到国人的青睐。
上世纪80年代初,出于市场对瘦肉型猪肉的需求以及外来猪养猪场对利润的追逐,外来猪形成的商品猪杂交体系(主要是杜长大)在国内迅速扩展,三元杂交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外三元”猪的比例即使是在不发达地区也有增大的趋势。
据估计,在我国饲养“外三元”的比例在70%以上。
目前,我国种猪依赖进口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每年数百头,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1.2万头,到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种猪进口国。
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充当养猪强国打工者的角色,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从国外大量引种的同时,也将一些一直困扰中国养猪业的难以控制的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带进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