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论文 北师大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方面,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单纯传授知识的数学教学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客观上要求数学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给学校、学生和教师创造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要切实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要形成理性思维,要能数学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可见,没有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的教师,是很难驾驭数学教学的。
(二)研究意义
剖析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基本上还未摆脱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格局,普遍的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重视结果不思过程。
即教学中普遍重视对公式、定理等的运用,虽有适当拓展与引伸,但仍旧轻视公式、定理产生的背景,淡化对公式、定理等本身的深刻认识与论证。
(2)重视讲授不思诱导。
即教学中表现过多的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很少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也很少注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所谓“巩固练习”,还真是学生机械地模仿与重复,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技巧都由教师包办了。
(3)重视模板不思创新。
即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教师按所备教案进行授课,由于本来很少有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思想的运用,因而很少能触动学生的反思,课堂教学近乎完全在教师的模板上再现过程,教学中无论对知识、思想还是方法都很难有创新、有飞跃。
我们常看到某些同学平日里能听懂课、也能完成作业,但考起试来一塌糊涂,原因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教学在拖着学生、甚至背着学生走,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即便有一天,我们放开了手,学生也不会自己走,当然更不可能走好了。
为此,我们应当亟待思考这样的问题:数学教学应当教什么,不教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科书的潜能;怎样看待学生日常的作业等等。
只有教师充分地思考这些问题,彻底醒悟
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条科学的、高效的教育之路、发展之路。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理论。
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课后拓展巩固,作业反馈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2.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我们要认真做好讲练时间的检测与控制,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以“量变”求“质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系统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预习、交流与巩固都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这些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动运转的系统。
4.目标教学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围绕学习目标开展自学交流、讲评练习,最后进行达标测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的自身条件和学生状况, 我校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质疑、课堂点拨提高、课后练习巩固,作业反馈”的新路子。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对新学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充分的知识、习惯、思维准备,很难保证在课堂上的深度参与,是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
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只备教材,往往心中没有学生,设计的学习环节、知识的切入点都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进行,造成备课低效或者无效,课堂不实用。
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没有准备就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又没有来源于学生,是造成课堂学习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节省时间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只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结果越教学生越不动脑、越教学生越厌烦学习,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学会的目标达不到,会学和乐学根本谈不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理论辅导、集体备课、校本教研、课堂观摩、制度建设等措施,促使广大教师对以上教学策略进行深化研究。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1)课题论证(2)拟定方案(3)教师培训、学习(4)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2、初步实验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实验组员分工,各实验教师根据所承担的子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积累实践材料,初步形成子课题研究的结论书面成果,第一轮交流、反思、调整。
3、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2月):探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初步形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评定标准。
4、总结、结题验收(2011年1月-2011年3月):提炼模式(策略),教师的典型课例,形成实验报告及相关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
四课题组人员结构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党君
课题组其他成员:曹如军李艳宝吝伟军张向峰余渭妮
课题分工:课题研究分为以下几个子课题,由一人负总责,其他成员共同参与的形式。
王党君李艳宝负责提供课例,张向峰余渭妮负责材料收集与整理。
1、曹如军负责“数学备课的有效性研究”。
2王党君负责“课前预习提纲及学生的预习笔记的反馈的研究”。
3、吝伟军负责“教师应如何进行点拨提高的研究”。
4、张向峰负责“随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5、李艳宝负责“课后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6 余渭妮负责“作业反馈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课堂教学和谐有效
1.有了《预习提纲》,上课时,学生可以主动展示、主动提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讲解,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
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教与学“两张皮”的问题
2.学生通过预习,对于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已经初步掌握,使课堂能在高起点上进行研究,使课堂上的能力训练有了足够的时间。
3.有效地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目标。
预习与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
精讲与多练使教师能在高层次上进行引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练,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质疑——课堂交流释疑——课后巩固拓展”的学习路子,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学生亲身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课堂上主动发言的信心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有了信心,就会拿出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再通过星级评价,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评价、全方位评价。
这样就形成了促进学生独立学习的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把学生“不待老师讲,就能自己学”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得到了优化。
(三)实现了素质教育“轻负优质”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减少了师生许多无效的劳动。
课前,教师利用自己设计的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使学生能够与教材进行独立的思维对话,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由于“预习笔记”中学情的反馈,师生互动目标明确、务实高效:学生交流展示,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教师点拨讲解,密切结合学生的疑难问题。
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回味、感悟、巩固、整理。
课后学生不必再做过多的“机械练习”,主要精力用于对知识系统的巩固与拓展。
教学策略的运用,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素质教育“轻负优质”的学习目标。
数学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会做多少试题,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这些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要达到预期的
目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研究成果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