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痴叶天士的通络止痛八法海桐皮止牙痛的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痴叶天士的通络止痛八法海桐皮止牙痛的用法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乃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即是叶天士八大通络止痛法。

叶氏治络痛之法,是颇得仲景心传的。

通络止痛法,是对络病疼痛的治疗方法。

《内经》云:“经主气,络主血。

”《指南·胃脘痛》高案指出:脉虚涩,胃痛久,治在血分。

故通络必当活血。

但是,一方面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中有血,血中有气;另一方面,经中之气可以影响络中之血,络中之血亦可影响经中之气。

故《指南·诸痛》陈案云: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

《指南·胃脘痛》秦案云: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塞耳。

因此,通络活血还当兼顾气分。

叶氏通络止痛,概括为下列八法。

一、辛香通络法
《指南·心痛》谭案云:病在络脉,例用辛香。

叶氏对寒湿入络之疼痛,用辛香通络法,即以辛香药物散寒除湿,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诚如《指南·胃脘痛》姚案云:气辛则通。

《指南·疝》林案云:非辛香无以入络,辛香流气,所称通则不痛耳。

《指南·积聚》曹案对阴邪聚络者,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

叶氏本法散寒用良姜,甚或官桂、附子;理气选用丁香、厚朴、橘核、川楝子、小茴香、青皮;活血用姜黄、桂枝、玄胡、桃仁、当归。

如寒夹湿邪,选用苍术、草果、茯苓、白术、苡仁、萆薢;如寒湿夹秽浊物,均不离辛香之旨。

二、辛润通络法
《指南·胁痛》沈案指出: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以其辛香刚燥,更耗营血,故决不可用。

因此,叶氏对寒邪入络化火耗伤阴血,且络中气滞血瘀之络痛,用辛润通络法。

《指南·腹痛》毕案云:此郁勃伤及肝脾之络,致血败瘀留,议以辛通润血。

《指南·诸痛》汪案亦云:痛入血络,仓卒难于奏效,是缓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

此外,津血同源,对久痛津伤亦用本法。

《指南·胁痛》
程案云: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久痛津液致伤也,宜辛甘润温之补。

叶氏辛润法常选用桂枝木、桃仁、归须,伍以旋覆花、新绛、葱管等理气而不燥之品;或伍以穿山甲、生鹿角等血肉有情之品;或伍以姜黄,佐以柏仁润燥等。

三、逐瘀通络法
《指南·胃脘痛》秦案云: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用缓逐其瘀一法。

因此,叶氏对气血痹塞脉络所致之疼痛,用逐瘀通络法。

但是,《指南·诸痛》李案指出:对积伤入络,气血皆瘀之久病,其治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此外,还应注意实中有虚。

《指南·疝》郁案云:络虚气聚,乃络虚不足之中有余,形质瘦怯,不可纯攻。

叶氏此法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桃仁、玄胡、蒲黄、五灵脂、当归、姜黄、桂枝、蜀漆、降香等。

由于络中血瘀致经气逆,故须配以理气药,叶氏常选用香附、白蒺藜、小茴香、木香、川楝子等。

为了增强逐瘀之效,亦可酌伍蜣螂虫、蟅虫、穿山甲等药。

四、虫类搜剔通络法
《指南·痹》某案云: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

又某案云:寒湿滞于经络,若非迅疾飞走,不能效。

寒湿滞于络脉所致之疼痛,其证顽固,非一般散寒除湿通络药可以取效,故用虫类搜剔通络法。

《指南·积聚》姚亦陶评论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

”其具体用法,《指南·积聚》王案:“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指南·头痛》史案云:“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血结。

”但是,又强调久病延虚,攻邪须养正,故不可纯以虫蚁药。

叶氏攻通用全蝎、地龙、穿山甲、蜣螂虫、蟅虫、蜂房等;养正则多用补血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等。

五、健中通络法
《指南·痹》王案: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旋转自钝;大丸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

故叶氏对中焦营血亏虚不布诸经,致络脉失养之络痛,其治健运中焦,使营气充沛,帅血通络以止痛。

这就是健中通络法。

《指南·肩臂背痛》邹案曰:对此阳明脉衰之痛,治当通
补脉络。

《指南·胃脘痛》戴案强调:通补为宜,守补则谬。

如何通补?《指南·痹》吴案:对邪留正痹之筋纵痛甚,初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之治。

《指南·痹》俞案还对络虚留邪之痛提出了和正祛邪的治则。

至于补,《指南·胁痛》汪案说:络虚则热,当甘缓理虚。

叶氏健中常用人参、黄芪、白术,养血活血常用当归、白芍、桂枝、姜黄、炙甘草,以及防风,桑枝、羌活等药。

六、温肾宣肝通络法
经云:经主气,络主血。

络得血之濡养而不痛,全赖肝气之疏泄条达。

而肝气之宣泄,仰仗肾阳之温煦。

如肾之阳气不振,肝失疏泄,络脉瘀滞不通而痛,叶氏治以温肾宣肝通络法。

《指南·疝》陆案指出:疟不离乎肝胆,疝不离乎肝病。

《指南·疝》朱案云:厥阴三疟以延,邪攻肝经络脉,少腹痛渐硬,虽少壮,不可专于泄气,温肾宣肝为急。

叶氏本法,温肾用苁蓉、枸杞;宣肝用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穿山甲、全蝎、小茴香等。

当然,温肾当避刚燥,宣肝力戒辛香耗气。

七、有情温通通络法
病久,情志内伤耗损气血,邪与气血结于络脉,设纯以草木辛通,则更耗其血。

叶氏宗以情养情之旨,用有情温通通络法。

《指南·疝》陆案云:夫疟邪既久,邪与气血两凝,结聚脉络,药难入络耳,议有情温通,以培生气。

《指南·疝》周案亦指出:以内起情志,不专草木微功耳。

叶氏以血肉有情之鹿茸充养元气,再以大茴香、穿山甲、当归、安息香、川乌、全蝎等活血化瘀通络治之。

八、针刺宣通通络法
针刺可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故叶氏亦用此法,与内服药联用,常收相得益彰之效。

《指南·痹》吴案云:间用针刺以宣脉络。

中医认为,龋齿是因外邪侵袭、阴虚火旺或口齿不洁等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胃腑湿热、熏蒸齿间,或肾精亏虚、牙失所养。

对于龋齿造成的剧烈牙痛,或遇酸冷等刺激就牙痛难忍者,可试用海桐皮缓解。

取海桐皮15~30克放入杯中,加开水100~200毫升,浸泡15分钟,待水温热时含漱;或将海桐皮放置砂锅内,加水200毫升,煎煮10分钟,取药液100~150毫升,反复含漱数分钟。

一般3~5分钟牙
痛可止。

中药治牙痛一般多以祛风、通络、杀虫类药物为主,海桐皮由于有“祛风通络止其痛、化湿杀虫消其炎”的特点,治牙痛有较好效果。

其味苦辛,性平和,无寒热,对湿热、风火、阴虚、肾亏所致牙痛皆有效。

海桐皮治牙痛古代医书早有记载,如《圣惠方》中所载,“治风虫牙痛,海桐皮煮水漱之”;《开宝本草》也记载,海桐皮“煮服及含之”,可治“牙齿虫痛”。

研究表明,它含原儿茶酸、绿原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有镇痛、抗炎功效。

该方止牙痛收效迅速,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患者一试。

不过,患者如果疼痛不减甚至加重,仍需到医院求治,以免贻误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